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32793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摘 要: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制约着高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其间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阐述了常州科教城(常州高职园区)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剖析了常州科教城在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促进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常州科教城;长三角区域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41-02 1 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发展

2、。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国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其办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在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应该实现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强力推动促进了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常州科教城所在的江苏省既是教育大省又是经济大省。一直以来,江苏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推进教育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 2012 年,江苏省的 GDP 已达到 5.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1%,年均增长 118%,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尤其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了1 万美元。与此同

3、时,江苏始终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坚持全力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不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促使其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同样位居全国前列。截至 2012 年,全省共有各类高职院校 79 所,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 63.7%,有高达 47.1%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其中,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 15 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而就江苏省内而言,由于各省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职院校数量在省内的分布也不一样。 与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苏南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更加迅猛。常州科教城位于苏南,是常州市选择差别化竞争、错位式发展的高职教育道路,结合江苏省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常州教育的实际情况,集中规划、建设的高职教育

4、园区。常州科教城现有常州大学 1 所本科院校,和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5 所高职院校。常州科教城实行园区式办学教育,六所院校共享教育资源。科教城内集中建设的设备先进、规模较大的现代工业中心,旨在构建教育、科技和社会共享的公共教育、技术和服务平台。科教城内还拥有建设了 300万余万册图书资源的信息平台和拥有大容量的图文信息系统,另外,包含科教会堂、后勤服务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培训管理中心等在内的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也更好的服务者这六所院校。常州科教城这一区域化高职教育联盟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又好又

5、快的发展,为其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功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明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仅仅拥有着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和五十分之一的土地,长三角地区却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进出口额和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和质量和市场化和国际化等体制因素上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人均水平看,上海的人均 GDP 高于浙江,而浙江则高于江苏。另一方面,三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江浙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趋同,均呈二、三、一结构,而上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则已开始呈现出三、二、一的态势。 大量事实表明,区域内若

6、拥有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大大的促进该区域内对于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引进、吸收和创新先进技术,并最终实现对于新技术或先进技术的自主开发和运用,这也正是其区域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因素。常州科教城是高校科技创新要素与社会创新要素结合的平台。科教城与所在地政府产业政策的对接,对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和调整区域产业和科技布局,乃至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及经济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2 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 科教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一方面高职教育有着职业教育的特性;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仍有着不可忽视的高等教育的属性,这就是高职教育

7、的双重属性。正是由于缺乏对这一双重属性的正确理解,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办学定位偏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跳出传统的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仿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严重缺乏关于实践技能的训练,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把高职教育看成是单纯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人才培养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和技术,过于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甚至删去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仅仅能够进行简单重复的技能性操作,缺乏未来的发展潜力及对于转岗的适应能力

8、。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与师资力量的完善发展密不可分。尽管常州科教城内众多高职院校聘请了从企业来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但是大部分的在职教师仍旧是在一系列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类问题涉猎较少。虽然部分老师开展下厂锻炼,但一些院校对下厂锻炼的教师考核要求不高,过程监督不到位,部分流于形式,所以锻炼效果较差。然而,高职教育成败的标准取决于劳动者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否胜任该工作并拥有长足的发展潜力,这就相应的要求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并非仅达到学历上的“高”就可以, “职”更加重要,只有这些教师具有可供授业的操作技能和紧跟行业发展的思路才能教出具有高超职业技能的学生。 目前,

9、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提供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和中间技术服务人才为主。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仅仅能够满足长三角区域内成熟产业和传统产业的需求,对于长三角区域经济急速发展中所需要的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求则明显不足。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向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供给的高职教育也要相应高移,以适应其劳动力层次的逐渐提高。 2.2 科教城人才培养质量与长三角区域内企业需求对接有偏差 高职教育正是顺应并依托着区域经济而产生和发展的,二者共生共振。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高新技术带来了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传

10、统农业也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各行各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长三角区域内企业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这种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需要通过高职教育来提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设置、专业结构及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均不能根据本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变化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关联度差、难以与长三角内的企业需求相对接。目前,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学校教育,由学校和各个教研室单方面决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等的制定,虽然有一些企业参与的成分,但仍旧缺乏与所在区域内企业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这种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

11、共生共振关系的脱节,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长三角区域内企业需求的顺利对接,相对应的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具体的岗位匹配度也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动性,对地方经济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故而其得到的地方经济的支持也有限。 2.3 科教城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仍需提高 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主要通过向区域内行业、企业输送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服务,传播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社会服务功能。但目前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主要开展在校生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对长三角区域内各类企业的关心和关注得不够,面向他们的技

12、能培训开展得甚少,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全面。另外,科教城内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关系还比较松散,与企业的实际合作并不是很到位,合作的质量、对象、内容和时间跨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制约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同时,对于长三角区域内的各种企业开展的社会服务类培训讲座等也少之又少,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很好的做到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3 促进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相关对策 3.1 加快科教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科教城各院校应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适度超前,进行创新性实践。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长三角区

13、域内支柱产业群的现状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对行业、企业人才情况和需求情况作调研,可以跨院跨系围绕产业链等建立专业群并建设一些重点专业,形成专业建设的优势和特质,带动一些薄弱的专业发展,形成各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培养更多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产业自主科技创新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突出培养能够与企业一线高技能岗位零距离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对于科教城内不同高职院校的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及时掌握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布局相关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切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同时,需进一步优化科教城内的师

14、资队伍,加强专业知识的更新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教师应主动深入企业、实习基地等学习、服务,推动与企业共同开展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另一方面,学校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要切实参与到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来,协同制订专业的 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方案等,特别是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到实践课堂,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3.2 提升科教城人才培养质量以符合长三角区域内企业需求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高职专业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有效途径。提升科教城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就是从改革与创新高职的专业建设,没有符合区域内企业发展的专业

15、就没有符合区域内企业需求的人才。而科教城内的专业建设则又必须基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根据其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进行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同时应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专业群共享课程的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等,使科教城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充分满足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根据常州地区“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主要任务一核八园,常州科教城现已开始根据市场和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优化传统专业,突出特色专业,重点开设设计新兴行业的各类专业。同时,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已逐步进行调研,在专业建设计划中注重和加强培训

16、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尽量避免各校间专业的重复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只有顺应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保持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 3.3 继续提升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 地方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要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地方高职院校应尽的义务。只有坚持以贡献获取支持,以服务促进发展,才能获取最大的发展空间,最佳的发展环境。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大好发展的前景下,科教城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以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工的成才需求为目的,以高职教育、科研力量为依托,按照企业的需要为区域内企业服务,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科教城内的高

17、职院校也可以积极参与区域内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如临近的武进高新区内的各类中小企业,帮助其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建立健全企业发展的预警机制,使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切实受益。同时,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要坚持立足区域,协调学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使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相协调,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使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互为依托,为实现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成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 参考文献 1张纯记.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论坛,2009, (11). 2刘育峰.高职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辩证思考J.生产研究,2009, (24). 3齐义山,田洪声.基于区域经济的高技能人才整合性开发系统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 4杨祖宪,李东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学术论坛,2011. 5常雪梅.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0. 6钟燕.当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讨论J.中国集体经济,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