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拥挤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摘 要:近年来随着假期政策的调整以及消费者旅游需求的急剧增长,拥挤成为困扰国内众多景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国内学者对此相关问题的研究较少。国外文献中旅游拥挤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者个人特征(如预期、偏好、经历等) 、相遇者特征(如团体的类型与大小、相遇者的干扰行为、相似性等) 、情境变量(如设备条件和承载力、游憩区的类型和区位)和社会密度。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对拥挤的影响大于使用量。 关键词:旅游拥挤;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18-05 引言 近年来,随着假期政策
2、的调整以及消费者旅游需求的急剧增长,拥挤成为困扰国内众多景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国内学者对此相关问题的研究较少。国外关于拥挤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二战后,从 20 世纪 6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在心理学和游憩学两个领域对拥挤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拥挤具有心理学和游憩学两种定义。在心理学中,拥挤是具有压力和动机属性的心理状态,是个人对空间太小而周围人数太多的感受的主观反应1。在游憩学研究中,谢尔比和瓦斯克(Shelby 和 Vaske)将拥挤定义为“一个区域内特定密度水平的消极评价”2-4。早期拥挤案例地研究主要选择水上环境,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旅游拥挤的研究地转向建筑游乐设施
3、。Manning 和 Lime 等人(1996)以城市游憩区为案例地,认为在相对较高的使用领域,拥挤问题的研究更加重要5。由于中国关于旅游拥挤的研究比国外晚,在时间发展和理论研究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笔者试图对旅游拥挤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以期对国内的旅游拥挤研究有所启示。 一、国外旅游拥挤影响因素研究 (一)旅游者个人特征因素对拥挤形成的影响 旅游者的特征变量已经被证明影响拥挤标准,包括参加游憩活动的动机、期望和偏好、经历、满意度等。 1.动机 在户外游憩研究文献中,以动机解释人们选择活动类型和地点的原因。通常有两种心理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期望理论,这些理论认为动机是游憩活动的目的。
4、Crandall(1980)发展了 17 个动机类别,包括 34 个项目6。Beard 和 Ragheb(1983)将动机类别简化为4 种:智力动机、社会动机、掌握能力动机和逃避刺激动机。大量动机研究采用李克特 5 级量表测量,从“一点不正确”到“非常正确”7。一些拥挤研究结果表明,参加游憩活动的动机与拥挤感知显著相关。如水上划船的旅游者动机是“远离人群”的拥挤感知高于 “享受兴奋”为动机的旅游者;边远区的徒步寻求“孤独感”和“安静”动机的旅行者拥挤感知高于寻求“分享体验”和“自然参与”的旅行者8。 2.期望和偏好 通过定义可知,拥挤是对太多人的一种判断,所以主观心理因素如期望和偏好影响拥挤感
5、知。期望和偏好有关但不相同,Shelby 等人认为,偏好是人们所喜欢的,期望是可能会发生的,受一定条件的制约。Graefe(1984)等人研究表明,当拥挤感知与相遇者人数相关时,个人偏好和期望对拥挤的影响更加重要9。Schmidt 和 Keating(1979)认为,最佳水平的刺激情境由个人决定,拥挤感知是刺激情境超过所需求的最高点。大量研究证明,在自然景观中,期望和偏好与拥挤感知的关系呈正相关。如 1981 年 Bultena 在国家公园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受访者遇到其他旅游者的人数超过了他们的期望和偏好时,就会感觉拥挤10;在 1995 年,Watson 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11。在人文景观中
6、,许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Anderecck 和 Becker(1993)在美国东南部的炮台景点研究发现,当景区内的其他旅游者超过了期望和偏好时,就会感到拥挤12。Ashely(1998)以美国西南部发达的景点为案例地,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13。 3.经历 Nielson(1977)认为,在游憩环境中过去经历对拥挤感知有重要影响14。Vaske(1980)等人的研究表明,以往经历次数多的旅游者拥挤感知强于最近访问的旅游者,如在边远区大峡谷的研究中,得出“一次游憩经历”的远足者相对于“没有经历”的远足者对拥挤感知更敏感15。Manning(1986)认为,个人因素中经历对拥挤的影响超过了动机、期望
7、、偏好等因素,因为经历影响拥挤标准的评估16。Hammitt(1989)认为,过去经历影响个人对游憩条件的需求评估,过去的经历和相关知识作为个人评估游憩环境的一个直接“参照系” ,而每个人有不同的参照系,即使个人参加相同的游憩活动和环境可能有不同的体验或游憩条件的主观感受,这种差异也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游憩环境中的评价不同17。 4.满意度 Drogin(1991)认为,满意度可能是最常用的评估游憩体验质量的体现,满意度概念包括四种理论:需求理论、差异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和边际效用的经济理论18。Manning 和 Ciali(1980)在水上环境的研究中发现,拥挤感知和满意度之间呈微弱的正相关19
8、。Bultena 等(1981)以边远地区的麦金利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得出徒步旅行者的旅行满意度和拥挤感知间几乎不相关20。Graefe 等人回顾了 12 个案例地中关于拥挤感知和满意度的研究,有 8 个案例地表明两者呈负相关的8。Ashley 在美国西南部的旅游景点中表明,拥挤感知和满意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13。因此,旅游拥挤和满意度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论证。(二)相遇者特征因素对拥挤形成的影响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相遇者特征因素对拥挤感知产生影响,包括相遇者的类型和规模、相遇者的行为。 1.相遇者的类型和规模 Shelby 和其他研究者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相遇者规模影响拥挤标准21-22。如
9、许多原野地的旅游者偏好 5 人的小团体相遇者,当遇到大团体的相遇者时就会产生拥挤感1。一些研究者认为相遇者类型也影响拥挤标准。Heberlein(1977)认为,相遇者类型的不同会产生拥挤,甚至是冲突,因为不同的使用团体会产生不同的期望和游憩活动的合适使用人数,如划独木舟的旅游者如果在独木舟区遇到摩托艇的旅游者时,即使已经限制了摩托艇的旅游者人数也会感到拥挤23。 2.相遇者的行为 West(1982)研究国际森林徒步旅行者的拥挤感知和行为的关系时发现,60%的受访者受到他人行为的干扰,干扰行为包括噪音、大呼小叫、乱跑、乱抛垃圾、非法兜售商品等,当旅游者受到干扰行为的影响时就会感觉更拥挤24。
10、Schmidt 和 Keating(1979)的社会干扰理论认为,当密度干扰到旅游者的活动和目标时就会导致拥挤产生。该理论前提是假设游憩地大部分旅游者的行为是在自觉的或者是下意识的状态下完成各种心理状态,如孤独、压力释放和社会的交往等25。Andereck 和Becker 认为,当游憩地被认为拥挤时,干扰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26。 (三)情境条件因素对拥挤形成的影响 1.设备条件和承载力 早前关于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憩体验管理上。游憩地研究中承载力的概念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将承载力作为一种公园管理工具。到 20 世纪 60 年代承载力才首次应用于游憩地的研究中。Da
11、ssmann(1964)认为,承载力是指任何一个物种的动物在一个给定的环境中可以保持的数量27。Shelby 和 Heberlein(1986)将承载力定义为使用量的最高点,这个点的影响超过评估标准的指定量28。承载力确定了许多管理参数、使用量,并假定了使用量和影响的一个固定的和已知的关系。如果管理参数、管理目标或者使用者价值观改变,承载力也会改变25。Shelby 将承载力划分为 4 种类型,每种类型通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来定义,通过测量影响和可接受量来确定游憩地的承载力28。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当影响超过了标准,游憩地的经营就超过其承载能力,就会产生拥挤。承载力可以在确定体验质量和可接受的游憩
12、条件后通过监控和管理方案来实施29。 2.游憩区的类型和区位 Griffit 和 Veitch(1971)研究表明,当团体大小保持不变时,人类拥挤会受物理空间限制的影响(如高温、闷气、运动受限等)30。Tarrant(1999)认为,对不同活动类型、不同地点旅游者拥挤感知不同,如在步道入口、步道内、露营区等不同区位,拥挤感知不同31。Wickham 和 Kerstetter (2000)认为,拥挤感知是在特定的地点和活动下产生的32。Andereck 和 Becker 认为,密度和拥挤感知的关系是由特定的地点决定的26。 (四)社会密度(使用水平) 密度指每单位面积的旅游者人数33。拥挤是密度
13、的消极评价,当密度增加到一个点时,旅游者感知被某人干扰了活动或目的,那么在这一点上就导致拥挤产生。从 20 世纪 50 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研究旅游者密度增加和拥挤感知的关系。大量研究结果证明,两者的关系不一致。如 Absher 和 Lee(1981)的研究认为,两者存在微弱的正相关8;Gramman 和 Burdge(1984)的研究认为,两者不存在任何关系22;而Andereck 和 Becker(1993)认为,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拥挤反映物理密度、行为的不兼容性和心理的目标或期望之间不合适的情况26。Graefe 和 Vaske 等人(1984)以 13 个案例地确定使用水平和拥挤感知
14、的关系,其中 10 个案例地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1。不同的使用时间和季节旅游者人数不同,拥挤感知就不同。许多游憩地在周末出现高峰使用量,拥挤感知较高;而在其他日子使用量较低,拥挤感知较低。 二、国内旅游拥挤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中国节假日的调整及消费者旅游需求的急剧增长,拥挤成为困扰国内众多景区发展的问题之一。而目前关于旅游景区旅游者拥挤的研究却相对薄弱,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国内学者对旅游拥挤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游者个人特征对拥挤的影响,包括性别、动机和经历等。如杨利以休闲农业园为案例地,认为满意度对拥挤产生一定的影响34;王文文认为,
15、性别对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的拥挤感知显著35。 二是景区特征对拥挤的影响。王冰研究了景区卫生状况、服务质量、占用休息设施、设施数量与拥挤的关系36。张丽研究了桂林若干景区中旅游者行为、游道人数和景区空间对拥挤度有显著影响37。 三是使用水平对拥挤的影响。罗艳菊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研究了不同利用水平下旅游者的拥挤感知与游憩利用影响的感知差异38。三、国内外拥挤影响因素研究比较 通过对国内外旅游拥挤感知影响因素的回顾,得到如下启示。 1.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的拥挤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旅游者、相遇者、情境条件和社会密度 4 个方面。国外在游憩领域中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对拥挤相关理论进行了一定归纳和
16、分析,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如期望理论、行为调试模型和社会干扰理论、刺激超载理论等。国内的研究内容多是从个人特征和景区特征进行的实证研究和探索性研究,理论探索研究不足,理论构建较为薄弱。 2.从研究区域来看,主要是北美、欧洲、亚洲等地。从研究案例地看,国外关于拥挤目的地的研究始于原野地和边远地区,20 世纪 80 年代后扩展到城市地区。国内学者选择的案例地主要集中在国家森林公园、海冰浴场、休闲农业园等,案例地的类型和数量较少,缺乏不同案例地研究结果的比较研究。 3.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的研究方法与国外的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国外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方法,注重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论文研究具有一
17、定的深度和广度;而国内的研究还处于以定性描述为主向定量化研究转变的阶段,以定性方法为主,研究深度不够。 4.从研究结果来看,由于每个学者选取的受试群体、案例景区不同,进而受景区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和旅游者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影响拥挤感知的因素也没有形成固定结论,甚至有些研究结论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因此,这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与国外的人口背景差别很大,再加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国外的研究结果是否适合于中国的旅游者就无从论证了。如此看来,国内对旅游拥挤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四、国外拥挤影响因素研究对国内的启示 旅游景区拥挤暴露出中国当前众多景区在
18、管理方式、信息传达、预警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众多问题,并对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景区的旅游形象传播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国内学者应该加强对拥挤研究的重视,缩短与国外研究的巨大差距,对中国旅游业“潮涌现象”进行预警与预防。 首先,引进国外的成熟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国外关于旅游拥挤的研究较早,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都比较成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我国旅游拥挤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定量分析方法与数理模型、理论论述相结合,注重结论的客观性与理论创新,以便研究结果能够指导旅游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服务。 其次拓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应由目前的自然景观扩展到人文景观。研究内容应加强
19、对旅游拥挤标准、影响因素、常模、调适行为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强调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注重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增加研究对实践的针对性指导,拓宽研究视角。 最后,重视合作研究。很多国外文献的研究数据来源于景区旅游组织和管理部门提供的长期的全面而准确的数据。与旅游业界合作,能够为研究获得良好的可进入条件,获得可靠的研究资料,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同时,能够为企业的拥挤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研究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变。与欧美代表性的旅游地和研究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加强国际经验和成果的分析和借鉴,以期尽快提升中国旅游拥挤研究水平,对旅游拥挤研究中不
20、一致的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论证。 参考文献: 1 Stokols D.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ensity and crowding: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Psychological Review,1972, 79(1):275-277. 2 Shelby B,Vaske J J.Using normative data to develop evaluative standards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A comment on three recent papers J.J
21、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1,23(1): 173-187. 3 Shelby B, Vaske J J,Donnel M.Norms,standards and natural resourcesJ.Leisure Sciences,1996,18(1):103-123. 4 Shelby B,Vaske J J,Harris R.User standards for ecological impacts at wilderness campsites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88, 20(1):245-256. 5 Manning R E,Lime D W,Freimund W A.Crowding norms at frontcountry sites: A visual approach toward setting standards of qualityJ.Leisure Research,1996,18(1):39-59. 6 Crandall R.Motivation for LeisureJ.Journal of Lei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