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33847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理念,吹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号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显现成效,关键是推进文化建设的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要扎实有效。核心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高校特色文化和校园文化精神,其重点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文化在师生员工的实践中得以发展,创新发展的文化哺育着师生员工,最终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新局面。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校园

2、文化建设在深度上有突破,在广度上有拓展,并呈现出多格局、多形式的新局面,总体呈现出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由于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等因素,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出现了文化价值取向偏失、投入力度不足、流于形式等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促进大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全面实现教育目标意义重大。新时期,如何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文化要求、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新途径,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新理念、践行社会主

3、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 “文化”一词源自于拉丁文 culture。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 1871 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属精神领域范畴,指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性。随着时空变换,现在“文化”已有 200 多种解释。结合我国国情,辞海的定义比较权威:“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4、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 (二)高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彰显社会先进文化主导地位,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校园历史为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创造、形成。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时空,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思想、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其存在形态有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等。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创造先进的文化成果、塑造人才和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因此,先进的校园文化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反映时代潮流发展主题与精神,二是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是师生员工积极向上精神风貌

5、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上讲,此原则也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导向性 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校园文化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规范、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一方面,先进的校园文化,在内容上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反映时代主题和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另一方面,先进的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精神和共同理想信念的正能量,规范和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舆论、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促进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内在凝

6、聚作用,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有形与无形并存,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渗透,个人行为与群体活动交织,继承优秀传统与开拓时代新风并重,其显现出的政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崇高性等鲜明特性,强烈吸引广大师生员工自觉参与,并凝练成广大师生员工为主体的思想观念、精神品质和行为规范。 在文化吸引和文化活动实践中,教职工培育和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学生充满热情,奋发向上,逐渐成熟。通过文化的吸引、践行、激励,师生员工凝聚成校园文化的积极主体,形成教职工乐教乐业,学生乐学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有利于继承历史和创新发展文化 高校本身是知识传

7、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高校拥有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广大师生价值取向的先进性、校园规划的时代性、管理制度的优越性、教育方针的科学性都成为高校传承和创新知识与文化的重要条件。同时,高校是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的“集散地” ,不同文化与思潮之间的接触、渗透、激烈碰撞,也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要素上的保证。高校的诸多特性决定了吸收不同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扬弃式的选择和吸收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和发扬的过程,既是一个理性的批判与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与创新。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新理念,践行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

8、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思想价值保障。衡量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首先应看其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其立足点、出发点,还是其培育人才的目标,都应遵循“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1、高校领导层,尤其是办学者,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掌舵人,更应坚持“以人为本”新理念。领导层、办学者的思想、理念及其人格内涵与魅力,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其精神面貌决定着校园文化的面貌。同时,领导层、办学者对学校的定位,培养目标的选择与确定,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领导层、办学者的主张引领着校园文化方向,其重视程度也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9、 2、注重校园文化“三要素”协调发展,科学系统地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构成要素包括校园物态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统一于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因此,注重“三要素”协调发展,不能厚此薄彼,也不可只“一手抓” 。事实上,建设先进的系统的校园文化,必须抓好“三要素”建设。只有科学规划、协调发展“三要素” ,高校校园文化才能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要使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规模建设、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兼顾,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措施,形成校园文化传统与制度,保障校园文

10、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要把校园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纳入到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培养计划之中,使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于师生发展的要求。 (二)积极培育校园文化精神 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结合和结晶,也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培育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础和最高目标。然而,校园文化精神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它是长期凝练的结果。因此要形成师生员工认同的先进校园文化精神,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培育和引导。 1、塑造精神品质,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以校训、校风、校标等重要标识为载体,以丰富内涵、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提高品位为重点,大力开展延安精神、

11、雷锋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着力培育、建设体现历史底蕴、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文化精神,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塑造师生员工的精神品格;用优良校风引领校园风尚,激发师生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 2、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凝练校园文化特色。以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为目标,用“尊敬学术、尊崇学者、尊重学生”的理念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倡导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潜心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氛围。以挖掘校史资源,发掘学校独特的价值观,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评选工作,推动校园文化精神的提炼,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主导作用 “教师人类灵

12、魂的工程师” ,其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过程,实质上是创造校园文化,造就凝练校园文化特色与精神的过程,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教师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增长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政治教育、道德规范和心理辅导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其“学高” 、 “身正” ,独有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学习与进步的典型榜样。 固然,教师是学生的领航者、引路人,但不是学生的“保姆” ,不可能事事关心学生,时时帮助学生。学生也应自主、自立、自尊、自重,自由发展。因此,现代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思想、教学手段与方法,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学习、探讨的关系,在保证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前

13、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逐渐实现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形成校园文化的过程。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文化育人、精神育人,促进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其创造文化和传承文化的主体能动性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始终。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尊重学生的自由、文化意愿和要求,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慧、意志与能力以及个性发展。 1、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创造校园文化。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

14、程中,其体现出来的激情、智慧、勇气和进取精神,一方面有利于激活、创新和创造着校园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同时也可消除“教与被教” 、 “管与被管”的隔阂,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环境的平等民主和良性互动。 2、学生通过发展自己传承校园文化。学生的心理、生理、思想与学习都逐渐成熟,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也随之增强,能够自觉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学生不断发展和晚上自我的过程,实际也是校园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的过程。这种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

15、 (五)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协调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放置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校园文化是相对独立的文化,但不是隔绝于社会文化之外的文化。其植根于校园,也从社会文化中吸取养分,其引领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业对其具有导引作用。既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又与其他文化密切相关。可见,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在不断地相互影响中,引导着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因此,处理好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文化背景与前提条件。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要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体现时代文化的精神特质,紧跟文化发展趋势,反映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题与精神。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表现为个体与群体,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碰撞与升华。但归根结底,是通过个体交往的行为文化来实现。因此,校园文化实现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首先还是要培养具有先进文化的个体,加强先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最终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英泰勒著. 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2夏征农.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385. 3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2.6. 4杨正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浅论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