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行动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34133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GO行动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NGO行动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NGO行动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NGO行动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NGO行动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NGO 行动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摘要:二十世纪后期以来 NGO 在地震等灾害救援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为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而 NGO 行动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及宗教观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台、美四地 NGO 地震救援行动的比较发现其行为逻辑、组织理念与社会价值观、文化等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NGO;地震救援;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P3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地震灾害的紧急性、非确定性及需求的多元性要求迅速、有针对性、人性化的救援行动。而 NGO 的灵活性、专业性能够与地震救援需求很好的契合,从而在政府之外为地震救援及灾后重建

2、工作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世界各国的 NGO 在各大地震灾害中都有十分突出的表现,以组织独特的救援理念、行动逻辑为地震救援做出着贡献。 本文选取中、美、台湾、日本四地较有代表性的 NGO 地震救援活动,通过对各次行动过程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的方法,探讨不同文化、宗教观等社会因素影响下 NGO 的救援理念、行动逻辑等的差异。 一、概述 NGO 指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公民自愿组织。具有志愿性、公益性、独立性等特点。 本文通过梳理、整合经验资料的方式,通过定性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不同社会文化、价值观、宗教观等影响下的 NGO 在地震救援中的行为方式、逻辑的不同。 二

3、、四地 NGO 地震救援过程 (一)9.21 台湾地震与慈济的行动 1999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47,台湾南投县集集镇发生里氏 7.3 级地震。台湾法鼓山、世界展望会以及基督教长老教会等大型非政府组织及时在灾区建立救援中心,联合行动。 慈济是 1966 年由严正法师创办的慈善基金会,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为精神, “9.21”地震发生后慈济迅速行动救援过程为: 紧急救援阶段:震后第一时间慈济迅速筹集、提供物资,在台北、新庄等地成立服务中心和联络点,提供熟食、帐篷、生活日用品等;随后,在其他组织到达、物资提供和生活援助有序化后,慈济将工作重点转向了对灾民的心灵辅导,逐家逐户进行情绪

4、抚慰。慈济十分重视这一有深远意义的救助行为。 2、安顿与关怀阶段:慈济在 9.21 救灾中表现出了独特的组织理念:在兴建简易屋安置灾民时,慈济选择了 12 坪的面积而非日本坂神地震时的 8 坪,将安置房建成包括住客厅、卧室、餐厅在内,家用设备齐全的人性化住所。因为使灾民感到温暖和尊重是慈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帮助灾民开启心灵重建,开始新的生活是慈济最看重的。 重建阶段:在重建复建中慈济将重点定位在两方面,心灵安顿和教育。一方面,慈济志工与电视台举办祈福晚会、与灾民深入谈心,分担悲痛、解开心结。另一方面,慈济将 70%的资金投入学校建设,使希望工程把希望带给灾区、家庭和整个社会。 中国汶川地震救

5、援及草根 NGO 行动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 04 秒,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 8.0 级地震,造成 69227 人遇难,是新中国史上最严重的地震。震后全国 NGO、志愿者迅速行动、涌入灾区,积极救援,对地震救援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 2008 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志愿者元年” 。 地震发生后全国许多 NGO 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甚至“近乎和军队同时到达”救灾第一线。 1、紧急召集阶段 汶川地震救援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广泛的草根 NGO 与大量志愿者的参与,他们或通过网络自发组织,或个人前往,自行携带救援工具、物资抵达灾区;但是,由于这些草根 NGO 没有一个稳定的领导机构

6、和明确的分工,仅凭个人的一腔热情,因此方案制定和资源调配计划较滞后,行动效果欠佳,多数只能分散行动。 2、物资筹集阶段 根据民政部的规定,大多草根民间组织不具备筹款的资格,而此次地震中民间善款绝大多数流向中国红十字会和一些社会名人的基金会,如李连杰的壹基金等。据红十字官方文件,截至 2011 年 2 月底,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共接收汶川地震救灾款物 199 亿元人民币。 物资调配、救援实施阶段 此次地震救援中,大部分 NGO 是自行筹款前往灾区的,与政府等没有良好的沟通。在实施救助中我国 NGO 行动中表现出较明显的心理倾向:因为担心善款和救灾物资会被挪用,NGO 坚持直接把救援物资和救助款发送到

7、灾民手中,而非寻求与当地政府合作。因此会出现在成都一救灾点内,NGO 工作人员选择放弃官方救助渠道,亲力亲为,直接面对援助项目的现象。 而此次救援中更令人深思的现象是,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官方公益组织募集了巨额善款,形成慈善物资的“堰塞湖” 。但是,这些官方的、大型的公益组织宁愿跟官方合作使用这些善款和物资,也不愿意跟资源严重不足的非政府组织合作。 。 此外,在与政府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对 NGO 日益重视,但由于缺乏与民间组织互动的经验,现实中的需求性与心理上的担忧性使政府未能很好地调动、协调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这些问题在汶川救援中有较明显的表现:2008 年 5 月

8、 13 日晚上,“根与芽”办公室主任罗丹和另外一些 NGO 人士一起来到共青团四川省委,表达了参与抗震救灾的愿望,被告之只能以志愿者的方式,不提倡其他方式。 重建阶段 重建涉及灾区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灾民心灵秩序、伦理秩序、社会秩序的“软件”重建十分重要。根据社会救灾信息中心的统计,在众多参与救灾的 NGO 中,只有少部分继续从事重建工作,NGO 在重建中在面临重重壁垒,大多运作维艰。 与政府的微妙关系是制约 NGO 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数民间 NGO 要依靠政府资助作为重建工作的支持。 “每一步都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否则就会失去主管单位而丧失资格” ,这是海惠灾后重建项目主任庞宗平的

9、最大感受。NGO 能否得到自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官员的观念,因此我国 NGO 在重建中面临资源和制度的双重束缚。 (三)美国小母牛的汶川救援 美国小母牛是致力于救助全球贫困与饥饿的慈善机构,向全球范围内的贫困家庭提供家畜及可持续农业教育。 汶川地震后小母牛工作人员紧急召开会议,制定了平等帮助项目点与非项目点、以“社区综合发展方式”为重建重点的原则。 1、筹款捐物阶段 小母牛中国区项目负责主任陈太勇第一时间与香港分会联系,通过香港报纸、电台,向社会说明救助计划,发动捐款。截至 2008 年 9 月 30号,小母牛共将 200 余万元送往灾区。 2、救灾信息、资源平台建立阶段 灾后几天内

10、,面对全国蜂拥而至、缺少联络的志愿者、民间组织,小母牛充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沟通的能力:利用与当地畜牧局等机构的合作关系深入各村,与项目点取得联系,不断将联络点深入,尽可能多地建立与受灾群众的联系。 3、建立社区救助点阶段 为了将物资直接、准确地送达受灾群众,小母牛在当地红十字会、乡建中心志愿者的帮助下建立了峨乡救助站,最准确的了解灾民需求。后来逐渐多个村建立起服务站,与后方大量的 NGO 和志愿者建立了信息传递渠道,保障了统一协调、统筹调配物资,有效地解决了物资堵塞问题。 4、重建阶段 小母牛开展以“价值”为基础的社区综合发展项目,为受助家庭提供牲畜、家禽等,开展技术培训,使他们重拾信心。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