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意产业园观察与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34737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创意产业园观察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上海创意产业园观察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上海创意产业园观察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上海创意产业园观察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上海创意产业园观察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海创意产业园观察与思考摘要:作为城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创意产业园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大量兴建,通常由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在城市功能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种种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上海创意产业园的观察和思考来论述创意园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创意产业园 旧工业建筑 改造 创意产业 1 是智能化、高知识化的产业,还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提升其他产业的附加值。国际上大多数的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以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战略举措,从上海的角度看,发展创意产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 同时发展创意产业还是提高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提升国际化

2、大都市的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手段,把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都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就可以为上海城市的功能再造、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创造城市文化新的氛围。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上海市区遗存有较多的工业建筑。城市的迅速更新,产业的升级使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记录了城市历程的旧工业建筑在改造利用前多处于强制拆除的困境。而正是上海现代创意产业较早地发现了城市中心区现存的旧工业建筑的现代价值,通过对其改造更新,注入了新的生命。 目前通过对市区旧工业建筑改造升级为创业街区的地块有几十处之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有 M50,同乐坊,红坊创意产业园区这几处,通过实地考察,本文将论述分析这几处改造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3、。 M50 位于普陀区莫干山路 50 号,原春明都市工业园区,占地面积 35亩,建筑面积 41000 余平方米,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遗存。从 1938 年到 1994 年期间,各时期建造的厂房累计建筑面积 3 万多平方米,由砖木、砖混、钢桁架、排架等结构形式。整条莫干山路这一段的苏州河沿岸的工业建筑群都是当时上海工业的见证,近百年历史的各个的时期的厂房建筑,反映了上海民族工业的建筑结构变化,也反映了上海将近百年的历史文化。 从 2000 年起,随着一些艺术仓库的拆除,一些画家的工作室和国内外画廊进驻莫干山路 50 号的工业园区,形成了 M50 的雏形。随着大量的国内外现

4、代艺术工作室、画廊、影视制作、艺术酒吧等的进入,艺术家们自发给与旧厂房新的改建理念,使现代时尚与旧工业建筑形成互动的历史文化交融,延续了这些旧工业建筑的生命,避免了拆除的厄运。改造后的艺术工组室基本上都保留修复了建筑原貌,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工作室。 厂房基本保持原貌,均未经大规模改造。沿街厂房立面以大面积玻璃和砖墙拼贴组合而成,有很强的现代装饰艺术风格,新旧部分形成和谐的对比。厂区原有大跨度采光天窗被充分利用,部分工作室结合厂房层高较高的特点设计了夹层,光线变化丰富,空间富有层次。长条形的天窗使内部采光较好,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空间还是设计工作室,都能很好的满足采光需要。 M

5、50 以其邻近苏州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上海创意产业开发中很有特点的案例,虽然就建筑本身改造而言,手法并不突出,但其发展形成不同于其他创意产业,对上海当前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发展有着的很大影响。 同乐坊 同乐坊位于静安区西康路、余姚路、海防路合围而成的三角地带,是一个三面临街的岛状街坊。占地面积 1.1 万平方米,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这里便集中了极具上海特色的弄堂与小型工厂建筑,是旧上海“弄堂工厂”的集中区域。 同乐坊的改造具有很好的基础条件,内部聚集了不同年代建造的大量厂房,类型多,造型各不相同,建筑组合形式多样,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改造根据原有建筑群的特点,

6、利用院落将各个建筑有机组合起来,平面上可以看到丰富的图底变化。为了丰富院子的空间层次,新建的钢构架置入其中,部分以玻璃围合,在视觉上完全开放,构架有秩序沿开间方向的延伸排列,限定出室外灰空间,同时将人们向内院继续引导。构架的置入改变了内院巨大的尺度,丰富的层次也软化了生硬的边界。室外采用大量的平台联系整个建筑群,通过高差变化使空间更加丰富,楼梯,平台经过精心处理,避免千篇一律,有很强的吸引力。封闭的玻璃连廊以打孔板作为内装饰,以孔的大小控制进入光线的多少,从而形成变化多样的图案肌理,给人带来不小的惊喜。改造设计中保留了一部分原厂房走廊中装饰护栏,作为新立面的装饰元素,很好的延续了工业时代的记忆

7、。 红坊创意产业园区(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主) 红坊位于淮海西路,改建于上钢十厂原轧钢厂厂房,是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主体的综合文化中心。 雕塑中心的红砖外墙通过冲淋洗刷,展现其本来原貌,延续原有的历史肌理,同混凝土梁柱在立面上形成对比。雕塑中心内部空间高大,适合大型展示,高大连续的屋顶桁架结构形成的连续性和节奏感,极具视觉冲击和震撼力。改造还合理利用了嵌入地下的深 3.6 米的淬火池,形成下沉空间,加上北部增建的二三层的小型展示空间,高差的变化带来空间的流动,丰富空间层次。 环境是改造的一大亮点,室外广场在为城市增加一片绿地的同时可以作为室外展场利用,使艺术中心更加大众化,增强其开放性

8、。绿地的设计突出了工业景观的特点,保留了很多巨大的钢铁零件,讲述了过去光辉的历史,原有建筑拆下的混凝土梁也点缀其中,转化为休息的座椅,坐在上面回忆过去的时光,不知会有怎样的感慨。 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大量的废弃工业厂房开始被人们关注,一时间成为热点,这就造成部分项目盲目跟随潮流,缺乏整体考虑和长远规划,仓促进行。且由于观念陈旧,缺乏对不同建筑条件和环境因素进行具体考虑,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旧工业建筑的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潜在价值。以上海的几处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为例。 M50 是早期通过艺术家改造自发形成的艺术仓库,所以导致其总体上的改造较为平淡,整个地块欠缺整体规划设

9、计,比较混乱,改造针对的主要是沿街立面及室内装修,屋顶及楼梯等局部处理都比较粗糙,缺乏生机和活力。 相对于大部分厂房改造,同乐坊在处理手法上大胆、富有新意,是很值得借鉴的,但是余姚路沿街单体的改造过于封闭,虽然底层架空,但入口的柱子较粗,数量也超过目前荷载的需要,且立面处理较为粗糙,将内部丰富的空间与城市空间隔离开来,对城市街道上的人吸引力较弱。同时,内部院落全部采用硬地铺砌,连同大量金属构架一起,给人较硬朗的感觉,工业气息稍浓,如果能有相应的绿化点缀,效果应该更好,也会更加亲切。 红坊创意产业园区(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主)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改造后的建筑作为城市的雕塑艺术中心,与城市街道的

10、关系较弱,仅仅通过一个尺度很小的入口广场和一个点缀其中的雕塑作为引导,与本身的重要性和开放性不符合,既不能让人从街道上直接进入,也没有设计内部展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视线交流,封闭性很强,这应该是个很大的遗憾(也许是由于客观条件不能满足) 。管理处的表面砖块有规律的突出,手法与 8 号桥相似,但比例有些不妥,有些突兀。红坊的改造有切割的痕迹,留下剖面的梁柱,以砖块填充成砖墙,虽有新意,但刻意运用粗糙来强调历史使建筑有破落之感。立面开洞比例,缺乏关系,略显零乱。 如果说设计手法的问题还能够通过后续的改造加以改建的话,那由于商业地产的介入,旧工业建筑改建的创意园区的日益商业化,则让创意园区进入了废旧厂

11、房或偏远之地因低成本被艺术家、设计师“占据”并形成消费业态,随后商业机构跟进,地租成本上升,升到创意人群难以承担而撤离,从边缘到主流再到边缘的过程。例如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在改造成创意仓库之后,其房租竟然比商务中心的虹桥地区的中档写字楼高出 30%,卢湾区 8 号桥园区,日租金目前已经达到 67 元每平方米,直逼周边甲级写字楼的租金水平,且这一趋势仍在上升。这种趋势对于往往资金实力比较薄弱的创意企业来说无疑于是一道逐客令,且商业行为逐利的本性,和政府在布局发展上的一厢情愿,让现实中的创业园区脱离了本来的初衷。当然,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准则,但面对尚在哺育期的创意产业来说,政府的合理引导,创意园区的

12、统筹规划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可以在整个创意园区的布局上统筹考虑,在一些政策,税收上进行倾斜,创意园区则在专业推广和品牌管理上下功夫,对富有创意特色的中小企业在租金上进行优惠,这些举措都可以有效缓解中小创意企业面临的困境,使创意园区在具有市场经济价值的前提下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创意产业的兴起,创意产业园区的兴建,必将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设计规划手段的问题,还是经营管理的问题对于一个在中国,在上海刚刚兴起的新兴产业都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园区的长远统筹规划,创意产业园必将成为创意产业真正的乐土。 注释: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或译成“创造性产业” ,是一种在全球化

13、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Garivin.The American CityWhat Works,What DoesntM.New York:McGraw-Hill,1995. 2. 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肯尼斯?鲍威尔旧建筑的改建和重建M于鑫,杨智敏,司洋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毅.建筑的再利用J.世界建筑,1999(1):32-34 5.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