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火”到“火柴”.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35542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洋火”到“火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洋火”到“火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洋火”到“火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洋火”到“火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洋火”到“火柴”【往事】 “洋火”的发明史 在古罗马时期,欧洲一些小贩将木柴浸泡在硫磺中出售。这种被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柴本身并不起火,而是可以用来引火。人们用铁块撞击火石,让溅出的火星落在这些木柴上,就能获得火种。17 世纪,法国化学家波义耳用沾有硫磺的细木棒与涂磷的粗纸摩擦后起火,产生了现代火柴的雏形。18 世纪,威尼斯出现如敲鼓木槌般巨大的火柴,使用时必须有一瓶浓硫酸。1827 年,英国化学家约翰?沃克为了试制一种猎枪火药,把粘上了金属锑和钾碱混合物的木棍在地上摩擦干净时,木棍在摩擦时突然“噗”的一声冒出了火苗,燃烧了起来。受此现象启发,约翰?沃克制作了第一盒火柴。火柴盒的一端贴有一小片

2、砂纸,把火柴头夹在砂纸中间,向外一拉,火柴便点燃。一时间,这种引火方式流传开来,并不断地被人改进。1830 年出现了白磷火柴,这种火柴一经摩擦即可引燃,但容易出危险,而且它的烟也有毒。此后,人们用无毒的红磷代替了白磷。19 世纪 50 年代,瑞典人又对火柴进行了改进,他们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火柴使用时必须在涂上红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得到大大提高。 清朝末年,这种安全火柴传入中国,其新奇方便之特征引来中国人的惊叹,由此得到了一个“尊称”“洋火” 。因其火之“自来”特征,又被中国人称为“自来火” 。道光年间,火柴是西方国家向道光皇帝朝贡的高档礼品。晚清文人孙玉璋所撰写的

3、异闻琐录 (同治九年四月刻本)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瑶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奇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 “洋火”之妙想不是洋人的专利 其实火柴并不是洋人的独创物,早在公元 6 世纪的北齐时代,中国已出现了火柴的雏形。与外国人发明的火柴雏形相似,都是用木条沾上硫磺作为引火工具。宋人陶谷 清异录?火寸:“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黄,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燃。既神之,呼引光奴 。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 。 ”南宋时期,据武林旧事记载,在公元 1270 年左右,

4、杭州的大街小巷已经有这种“火柴”出售了。除了被称为“引光奴” 、 “火寸” ,还曾被称为“发烛” ,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的辍耕录中的发烛中亦载道:“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岂即杭人之所制矣。 ”又有被称为“取灯”者,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取灯记载说:“京师有市取灯者,其名甚雅。以芝麻秸削为细枝,涂硫磺于顶,遇火即燃,用以引烛。 ”可惜,洋人后来居上,率先发明了实用又安全、可以真正实现“自来火”的现代火柴,并大量进口中国,以致人们常常忘记了,中国也曾经有过“洋火”的妙想。 从“洋火”到“火柴” 1

5、879 年,华侨商人卫省轩在广东省佛山县投资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办的火柴厂,名为巧明火柴厂,从此拉开了民族资本办的火柴厂与国外火柴商之间艰苦较量的帷幕。一方面,民族火柴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到 1920 年,中国共开设了 23 家火柴厂。其中,包括有“火柴大王”之称的刘鸿生所创办的鸿生火柴厂。刘鸿生通过不断改进火柴配方,改善生产管理,生产出质优价廉的“宝塔”牌火柴,不仅行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南洋。另一方面,国外火柴商凭借其技术先进、成本低等优势向中国大量进口火柴,特别是瑞典火柴商,不惜降价倾销以谋求一席之地。民族火柴工业正是在这样的挤压下艰难成长起来的。 民办火柴厂的出现,使得“洋火”不再只是来自

6、洋人,然而由于技术落后、产量有限,洋火作为头顶“洋”字的舶来品,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保持着“奢侈品”的身份,三十多年前时一度也要凭票购买。那时哪怕市面上销售的火柴大多数已是纯正国货,人们也依然称其为“洋火” ,就如“洋火”刚进入国门时一样,带着点无奈的敬畏。 所以不要小瞧从“洋火”到“火柴”的改变,和许多其他摘掉“洋”帽子的物品一样,原本“洋气”的东西变得再普通不过,恰恰是国家实力发展的最好体现。 “洋火” 、 “洋灯” 、 “洋锹” 、 “洋灰”等埋藏于时光尘埃中的旧词,记录了中国近代工业落后的窘境,成为了历史的回忆。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杨慧、朱上坚一根“洋火”点燃的历史 杨禾 影响世界的 1

7、00 大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 【德律风】 “电话”最初传入中国时的称谓,英语 telephone 的音译。 【水门汀】 英语 cement 的音译,指水泥,接合剂,又指水泥路面。茅盾子夜第十一章写道:“韩孟翔把手杖一挥,就沿着那水门汀向南走。 ” 【文明棍】 指欧式手杖,又作“斯帝克” ,由英语 stick 音译而来,流行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一根简单的手杖,因为从西方而来,就穿上了“文明”的外衣,足见当时西学东渐之势。由着对西方的仰慕,这“文明”一词,便专门用来形容事物、行为和习惯具有欧美色彩了,比如“文明结婚” (西式的或在教堂举办婚礼) 、 “文明戏” (话剧)等等。 【德先生】&【赛先生】 对民主(Democracy)和科学(Science)的一个形象的称呼,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两面旗帜。1919 年 1 月 15 日,新文化运动期间, 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罪案之答辩书提到要“拥护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 , “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