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托渭南优势,加快融合发展摘要:加快西安渭南融合发展,是促进渭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西渭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渭南而言,将会进一步拉伸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为建设经济实力较强、人民生活富裕、文化魅力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渭南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渭南;融合;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15-02 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渭南市处在关天和黄河金三角两个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之中,西安大都市 1 小时经
2、济圈之内,是关中经济区和黄河金三角合作区的重要支点,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加快西安渭南融合发展,是促进渭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可以说,西渭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渭南而言,将会进一步拉伸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为建设经济实力较强、人民生活富裕、文化魅力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渭南注入新的活力,为打造现代开放、文明靓丽、活力创新的陕西东大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西渭融合发展,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不仅需要我们在认识上统一,更需要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综合管理、资源整合、创新机制上下工夫。渭南有区位、人文、资源等
3、优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西安辐射带动作用,将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渭南成为关天经济区发展的新亮点,成为展示陕西对外开放形象的新窗口。 一、推进整体融合 西安、渭南两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长期以来保持着广泛的合作关系。西安渭南融合发展,不是某一项工作的合作,而是战略规划、城镇发展、产业布局、市场构建、交通网络、生态环境、人才信息、土地开发利用等规划的全面对接。对渭南而言,就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农业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水资源优势,依托西安大都市的辐射和带动力,积极吸引西安大都市经济圈的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渭南流动,把渭南
4、打造为承接西安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先进制造业合作高地、现代农业先行区和西安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西安大都市功能拓展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延伸地,努力构建关中东部高效生态经济区。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然选择。首先,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产业化升级。一方面要立足渭南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基础产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规模效益。支持资源枯竭、污染环境、规模小的企业走关闭破产的路子;支持社会各方面对这些企业实行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重组,使区域基础工业通过结构
5、调整和优化组合,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依托科技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开发适应市场要求、符合企业实际的高新产品和新工艺,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能力。其次,产业融合应以产城融合为根本,以三次产业合理布局为目标,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推动园区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链条化、品牌化。第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战略合作,打造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第一阶梯;引导西安高端化工、机械制造、食品纺织等产业向渭南有序转移,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化工、新材料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树立资本经营理
6、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市情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正因为如此,正确认识城市化问题,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应按照渭南“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实施“东进北扩”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一方面,提升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完善
7、重点镇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建设规划,实施标准化配套建设,加快实施农民进城工程。具体讲:首先,强化城镇体系规划,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其次,发展小城镇的关键目的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从而发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积极作用。第三,尽快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第四,将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入城镇的居民。第五,积极探索促使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发展、合理布局的政策措施,以此作为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手段。第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资金作用,开辟多渠道筹集小城镇
8、建设资金的新路子。 四、发展农村经济 要立足发展搞建设,搞好建设促发展。要因地制宜,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产品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通过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双向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农民富裕。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业服务三农,引导企业和个人投入
9、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 五、提升现代服务业 一是要搞好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并研究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使现代服务业发展有一个好的起点。二是要按专业化、规模化、链条化、地区化、社会化的要求进行组织,同时保护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种经营形式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与经济利益。三是采取优惠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四是要在继续保持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旅游、信息、科技、教育等新兴产业。五是积极发展种类市场。着重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抓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建设,并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产权等市场。六是适当调整第三产业价格,在价格管理体系上适度放开。 六、创
10、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硬环境建设方面,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绿化、美化,提高城市品位,建设生态城市,形成绿色、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加快境内高速公路建设,构筑快捷的交通网络,打通与国内的运输通道。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要着力创造高效、优质、廉洁的服务环境,文明、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诚实、守信、规范的信用环境,安全、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尊商、重商、亲商,联系投资者、吸引投资者、服务投资者。特别要强化信用意识,建立广泛的信用监督机制,打造出“诚信”品牌。 责任编辑 吴明宇 收稿日期:2014-03-26 作者简介:魏刚(1971-) ,男,陕西白水人,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