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洞窟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尽管政治、文化中心南移,然而由于洛阳气候炎热,所以迁都后,孝文帝下令“冬朝京师,夏归部落”。平城作为北都,经济实力和造像实力未遭到削弱,仍是佛教要地。这一时期大窟减少,中小窟龛从东到西布满崖壁。 第三期石窟主要分布在20窟以西,还包括第4、14、15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 第三期石窟形制的特点是: 洞窟大都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内部更为方整。 佛与菩萨面型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后来发展为“秀骨清像”,成为北魏后期造像的显著特点。开窟者 从第三期的开窟者来说,主要是没有随皇室迁都洛阳的贵族官僚或虽迁到洛阳仍回平城度假的官僚,官职不高,中、下级为主。 以第三期石窟为代表的云冈模式的形成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四壁三龛式 第4窟,开凿于公元494-525年,即北魏孝文帝晚期至宣武帝、孝明帝在位期间。 塔庙窟,一门两窗,呈倒“品”字结构。该窟未按计划完工,洞窟内外地势凹凸不平,石窟整体形象零乱。第4窟云冈晚期的这种两明窗的结构使得中心塔柱的东西两面以及塔柱后的通道明亮起来,内部照明问题得到了解决。窟内四壁风化严重窟顶东部可见团莲及一身飞天的形象第14窟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