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个选择:选择改革开放 讲稿 改革开放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经过艰辛探索,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选择的伟大历史转变,彻底摆脱了过去苏联模式的影响,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发展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于 30 年代的苏联。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它对苏联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国民经济的
2、恢复,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二战结束后,苏联不仅没有改变这一模式,反而把这一模式输出到东欧等新兴国家,随着矛盾的逐渐暴露,危机也就在所难免。1956 年 2 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一报告一经传出,在国际共运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在 1956 年 6月和 10 月,分别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这就构成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第一次危机。关于这次危机的实质,与其说是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不如说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怀疑与批判。它动摇了传统模式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地位,各国逐渐走上了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早在 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不久,以
3、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就感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非完善无缺。1955 年底即提出“以苏为鉴”的问题。1956 年危机的爆发,更加坚定了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毛泽东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后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从这一时期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比如: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
4、奇代表全党作的政治报告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 两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所有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孕育。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理论成果。尽管对第一次危机的反思获得了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但由于没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检验,所以一遇到风吹草动变犹豫动摇,甚至走向反面。1956 年国际国内所发生的事,使本来已经被认识到的正确理论,并没有被付诸实施,而 1957 年和 1958 年反右扩大化和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大跃进,则使我们在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滑得更远。尽管后来周恩来、邓小平甚至毛泽东本人努力
5、纠正了一些错误,但终究未能从根本上纠正“左”的一套作法,直至十年动乱的发生,使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又一次陷于危机之中。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重新回顾 1978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们在经济、技术、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境地,评价建国后近四十年经济建设方面的功与过,才有可能在 39 年后的今天理解当时必须改革开放的真正原因。建国后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情况:从经济体制上看,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和财产的制度上,我们实行,或者力图实行高度公有的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试图国家大一统来分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如在农村,在公社、生
6、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留去自留地也多次变动。从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看,我们采取了关门发展的方式,走了一条进口替代和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功了吗?回答是否定的。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以及不少同志在胜利面前字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随着探索中的曲折,尤其文革,把已经开始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扼杀、中断了,导致我
7、们的发展又回到传统模式上,甚至比传统模式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体上说,十年内乱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据不完全统计,十年内乱使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 5000 多亿元,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具体表现:首先,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由于左的思潮干扰经济建设,使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而且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不论现在学术界怎样批判发展的唯 GDP 论,但是,GDP 总量和人均GDP 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代表着一国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等事
8、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没有 GDP 持续和有效的增长,其他方面的发展便无从谈起。从经济总量和人均 GDP 水平看,1952 年,中国 GDP 总量占世界 GDP 的比例为 5.2%,1978 年下降为 5.0%。人均 GDP 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 224.9 美元。1948 年,中国人均 GDP 排世界各国第 40 位,到了 1978 年中国人均 GDP 排倒数第 2 位,仅是印度人均 GDP 的 2/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1978 年全国有 2.5 亿绝对贫困人口。当年,失业的城镇青年 2000 万人,实际城镇失业率高达 19%左右,居民食品消费占总其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
9、城乡分别高达 56.66%和 67.71%。1980 年时,城乡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主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每百户的拥有率也只有 5.5%、11.2%、15.7%、14.9%;黑白电视机的每百户拥有率也仅为1.6%;家庭电话非常少,即使按当时的公用电话计算,每百户普及率只有 0.64部;而洗衣机还很少有,家庭轿车普及率几乎为零。居住方面,1978 年时,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 3.6 平方米,农村居民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仅为 8.1 平方米。据世界权威的经济增长学家麦迪森研究计算,1952 年到 1978 年中国 GDP 的实际平均增长率只有 4.7%。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生活水
10、平,大多数发展和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 170 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其次,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其现代化,核心是从农业社会到城市社会的结构转型。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初,中国人口城乡结构转型先是大起大落,后是几乎停滞。从全国的人口城乡结构看,改革开放初时,82%的人口为农民,发展水平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状态。GDP 和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也是一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我国除了工业化超前外,1980 年的水平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仍然是一个落后和传统的农业国家。再次,建国后的 30 年,除了军事工业技术某些方面有一些进展外,其
11、他各方面的自主的科学技术进步步伐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包括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落后于发达国家 40 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20 年左右。第四,交通和工业体系的建设和规模,反映一国的综合实力。20 世纪 70年代末,虽然我国工业体系中的重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轻工业、交通、城市等等的建设与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即使重工业,在技术工艺方面,差距依然较大。发展缓慢的原因:(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定位的历史转变。发展阶段定位问题, 是构建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本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做出准确判断,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本国实际的
12、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真正找到一个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关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虽然毛泽东指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 即他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分成了“建立阶段”和“建成阶段” 。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两个阶段”理论,即:不发达阶段和比较发达阶段。然而,遗憾的是,毛泽东这些思想并没有坚持下去,不久他就提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 ,这严重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终导致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准确定位,给中国的社会主义
13、事业造成了严重后果。正如邓小平在后来总结经验教训时所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党改变了过去“左”的错误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准确定位, 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这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前提和理论依据,同时也
14、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找到了立足点和科学依据。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也是由此,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具体内容和关键环节上逐步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中国社会主义在发展模式选择上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模式选择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目标模式选择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问题。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有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之分, 前者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后者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二者的统一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全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目标选择上,党
15、经历了从近期实现共产主义大同世界到经过建设社会主义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转变,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围绕这些目标,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实现了历史转变。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一直在为实现理想社会生活而奋斗,并为此先后提出了各种思想主张,如“大同” 、 “小康”思想,体现“和谐”的“和为贵” 、 “兼相爱” 、 “和则一,一则多力”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这些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内涵, 又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去奋斗,进而推动着中国历史不断地向
16、前发展。同样,这些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确立了大同理想:“大同者,吾人之鹄也。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他又结合马克思主义赋予“大同”理想以新的科学内涵,确立了为共产主义“大同”世界而奋斗的目标。正如他所指出:中国要“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为实现这一美好理想,毛泽东进行了伟大探索。然而在后来的探索中,他逐渐脱离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在目标要求上越来越高,直至提出“我们应该积极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 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最终导致社会主义事业受挫。改革开放后,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17、导,党又先后提出“小康社会” 、 “和谐社会” 、 “和谐世界” 、 “美丽中国”等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提出,实现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继承和超越。一方面这些目标都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的, 如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 “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 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要说实现小康 ,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另一方面,这些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创新精神,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相结合, 赋予它们以鲜明的中国特色而提出来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达到了历史和逻辑、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既反映了党心
18、系人民,为中国人民能够过上美好生活而孜孜不倦的奋斗着, 同时也反映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更加务实,更加求真。正是以上两个方面,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选择上实现了历史转变,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最终形成。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历程一个社会的变革,总是来自于生存面临的危机,需要通过改革和开放,走出发展的困境。那么,在这个处在重要历史转折点的中国,我们是如何走出困境呢?(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976 年 10 月, “四人帮”的覆灭,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终结,使中国有了发展的生机:挽救了中国共
19、产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1977 年 7 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1977 年 8月 12 日中共十一大召开,虽然没能从根本上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这次大会第一次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党在 20 世纪的奋斗目标写进了党章。实现现代化,这个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从未间断过的梦想再度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响亮的口号和理直气壮的行动。邓小平的复出,使饱受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苦的中国人民重新看到了民族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远在海外的中国人士也都期盼着他能给中国带来新的转机。这时中国社会也正如人们期盼地那样,已经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这一变化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日本、欧美已经实
20、现了高速的现代化,而中国人在经历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长达近 30 年的封锁、禁运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后,对外部世界并不了解,不仅不了解,而且有些不正确的观念,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都是不好的。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急切地想要改变。但是怎样改变?仍然需要艰苦的探索。当时,不管是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资本主义阵营,都开始对二战后各自形成的体制和制度进行反思和调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各种形式的改革渐成潮流。整个国际社会的改革气氛对中国改革形成了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持。(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虽然已经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各项工作
21、也有所进展,但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改变,从而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受到严重的阻挠。1、“两个凡是”的提出“文化大革命”遗留的问题极其严重,广大干部和群众迫切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 、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他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按照这个方针,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就不可能得到纠正。1977 年 8 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大(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宣告文革结束,但继续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邓小平最早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 。明确提
22、出:“两个凡是”不行,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也没有说过凡是。等等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支持从 1978 年 5 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国内,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很大,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有着切身的体会,在 2008 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突围 国门初开的岁月写到:)僵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的体制机制以及国力、家底都很薄弱,束缚着人
23、们的思想和手脚。改革开放每迈出一步都要冲破重重阻力,打破许多条条框框是很不容易的,甚至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风险。(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 年 11 月 10 日至 12 月 15 日,中共中央举行了为期 36 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准备。在分组讨论中,陈云率先提出,需要中央解决一些“文化大革命”遗留的和历史遗留的问题,平反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这一建议得到与会者的响应。11 月 25 日,华国锋代表中央政治局宣布,为“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随后,会议就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工作重点转移、健全党内民主生
24、活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批评了中央在领导工作中的失误。1978 年 12 月 13 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指导思想,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宣言书。这篇讲话强调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78 年 12 月 18 日到 22 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时间不长,却硕果累累。主要有:三条路线和两个方针。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
25、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组织路线(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体领导,健全党规党纪,严肃党纪),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
26、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 1、从根本上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全面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2、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使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3、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从 1978 年 12 月 25 日到 1979 年 2 月 5 日(邓小平 1.28-2.5 访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先后三次刊登邓小平的图片,介绍邓小平领导下中国的新形象,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个时候
27、,国际社会都真切感到中国正以踏实的脚步走向世界,中国的大门再也关不上了。(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的初步形成从 1976 年开始,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对社会主义第二次危机的反思中,以 50 年代的理论成果为起点,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重新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的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理论的继承、纠正和创新。邓小平等人在反思第二次危机的经验教训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了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如邓小平在 1986 年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时的谈话时谈到的:“(文革)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
28、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到 1982 年十二大时,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此,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到
29、 1987 年十三大时,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到 1992 年十四大时,大会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导,作出三项重要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
30、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三是确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确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等等等。到 1997 年十五大时,大会一是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二是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三是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31、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到 2002 年十六大时,完成了四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第一,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第二,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三,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第四,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到 2007 年十七大时,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
32、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2 年十八大时,1、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制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3、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4、回答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政策立场。(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7 年十九大
33、。一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二是明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三是确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全面部署了新时代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科学规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创造新辉煌提供了行动纲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下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一)理论成就: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实践成就:实现了伟大转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
34、大成就。(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 ,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7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3645 亿元,而 2017 年,达到 80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现代化事业稳步推进。先后启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取得卓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发展。通过积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