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地理真题全解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45093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综地理真题全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综地理真题全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综地理真题全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综地理真题全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综地理真题全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卷)文综地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 “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

2、销海内外,20 世纪 80 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 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 1-3 题。1.与景德镇相比,20 世纪 80 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答案】1.D 2.A 3

3、.C【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抓住时间,20 世纪 80 年,结合材料“20 世纪 80 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 注意不要错选“市场广阔” ,虽然材料中提到“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但是材料中是“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这是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结果,获得了广阔的市场,不是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知识背景:1985 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在 20 世纪 8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政策优势明显,国

4、家政策倾斜使得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佛山瓷业发展的原材料并不充足,20 世纪 80 年代,劳动力素质(经济科技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高)也不高。2.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占地面积大、污染严重且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向区域外陶瓷产地转移” ,这说明原来佛山陶瓷产业区变成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佛山市的(城市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原材料和市场需求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企业竞争加剧不是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此题是本试卷里面不严谨的地方,因为佛山是建陶,而景德镇是传统陶瓷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此题尤其是对知识丰富的同学来说容易

5、做错,因为其背景内容是混淆了建陶和传统陶瓷的范畴。 (此题目可以给差评)考点: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名师点睛】该题组文字材料字数不多,但隐含的信息量大,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与问题相关的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分析。第 1 题最容易错选 A 了,20 世纪80 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与同期的景德镇相比得出,改革开放政策是佛山有而景德镇不具有的,而开放政策的实施利于引进国外生产线继而发展陶瓷产业。第 2 题,由文字材料中“佛山的陶瓷主产区划入中心城区范围” ,进而联系该地城市发展,地价,劳动成本及治污成本的上

6、升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陶瓷产业的外迁。第 3 题,提取文字信息: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明确景德镇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推理其产业基础好。自 20 世纪 50 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 3000 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 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 4-6 题。4.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

7、区各核心城市的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5.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6.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答案】4.A 5.B 6.D【解析】试题分析:4.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这可知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核心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不受影响,因而城市

8、的服务等级也没有受到限制。5. 根据材料,各城市分工明确,同类产业活动集中在同一个城市,因而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技术创新、市场扩展和产品升级不是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是产生的直接影响。考点: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城市化问题一直是当今一大热点,所以如何有效解决城市化的诸多问题是学科前沿,所以今后备考要注重生态城市方面的内容;以及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最新有效方法,如中国原创的巴铁。【名师点睛】该题组通过文字材料信息,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的能力。第 4 题,解答该题的关键点是通过文字信息明确该空间规划的一个特点:核心城市功能定位,由文字信息

9、中的“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并进而推知这些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受到了限制。第 5 题,通过获取文字信息,可明确该空间规划的另一个特点:城乡土地空间分布明确。 “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明确并进一步推理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间在空间上有着明确的地域分布,所以促进了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第 6 题,通过对文字信息归纳总结,该地区规划的城市地域与空间结构,体现了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 1 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 7-9 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

10、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7.C 8.B 9.D【解析】试题分析:7. 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

11、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说明此段时间内海岸带是稳定的,即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9.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考点:考察海平面的变化(背景是研究海平面变化是研究古气候变迁的重要方法)【名师点睛】该题组是选择题部分难度最大的一组题,围绕“贝壳堤”这个主题,考查了河流堆积作用、海浪侵蚀及堆积作用,要求学生对有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较强分析推理能力。第 7 题,学生容易被图中几条贝壳堤干扰,考虑几条贝壳堤形成的动态过程,认为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而错选 B,这就要求学生审题一定要准确,

12、抓住“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词“任一条贝壳堤”和“形成过程中” 。第 8 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探究海岸线是如何远离贝壳堤的,主要是由于海水的堆积作用造成的。第 9 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的变动及携带泥沙情况,主要考查了河流泥沙的沉积作用对海岸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图 2 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 1011 题。10.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

13、叶林带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 20003000 米处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答案】10.A 11.C【解析】试题知识储备:四川水平自然带,以及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带谱分布情况。11. 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 2000-3000 米处,磷累积量较低,根据材料提示“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 ,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积累,大气温度低有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越小越有利于磷的积累;山坡 2000-3000 米处磷累积量较低,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山坡 2000-3000 米处生物生产量应高于海拔 4000 米附近磷高累积区。考点:山地垂直地带性

14、分异规律。【名师点睛】该题组难度不大,主要通过获取图文信息,分析地理环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 10 题,解答该题,先读取图中磷高积累区的海拔高度为 4000 米左右,再结合四川所在的纬度位置,可推测出该海拔高度所属自然带的类型。第 11 题,读图可知 2000-3000 米处磷积累量很低,该地为山地迎风坡降水最丰富地段,植物生产量高;由文字信息可知大气温度低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越小越利于磷的积累;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积累,由此确认 C 选项符合题意。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 题-第 4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 42 题 -第 4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

15、求做答。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 分)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 20 时左右至次日 10 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 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 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

16、”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 60%以上。图 5 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1 )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6 分)(2 )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8 分)(3 )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 100 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6 分)(4 )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4 分)问题: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

17、示。学优高考网问题: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答案】(1 )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 。 (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 37的高温) ;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2 ) (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3 ) (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 )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使得,便于收集茉莉花(蕾) ;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 (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

18、。 )(4 )问题: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 ;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解析】试题分析:(1 )首先明确农业生长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气温、热量、降水等,结合材料提示,与江苏、浙江相比,横县纬度低,气温高,热量充足,降水量大。(4 )问题,根据材料提示,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主要是突出因地制宜,发挥当地农业优势,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以茉莉种植为

19、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则可以从现在产品结构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主要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品牌,实现经营多元化发展。考点:工农业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广西横县地理位置和茉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从地域认知到人类活动,设问细致灵活,注重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过程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1)依据文字材料中有关茉莉的生长习性,对比横县与苏浙地区气温和降水特点可得出答案。 (2)设问精细,答题时需抓住河流冲积平原的土层厚,距河近便于灌溉等特点,还要明确地势较高的优势。(3 )设问重点考察横县聚集众多茶厂的区位优势条件。可从茶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入手分析。 (4)设问自由度高

20、,能很好的评价区域发展观。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答题。该开放性的问题与以前的高考试题略有变化,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一改过去正反观点进行选择然后论证的情况。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 分)某科考队 8 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 6 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1 )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6 分)(2 )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

21、因。 (10 分)(3 )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6 分)【答案】(1 )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学优高考网(3 )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解析】(3 )根据材料提示“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甲地是熊出没的地方,也就是鲑鱼河流而上必经地, “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 ,有森林,便于隐蔽,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

22、,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考点:区域地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地形对气候影响,动物数量多少的成因,选择拍摄点的理由。【名师点睛】该题以勘察加半岛自然环境和生态特点为载体,考查从地形对气候的区域差异影响,到探究该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最后到推测熊的拍摄地选择的理由。从宏观到微观,对该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探究。同时对学生的基本规律认知,地理要素信息的提取及要素间逻辑关系的思考和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该题难度较大,是整套试题难度最大的题。 (1)从图中等高线的分布提取山脉走向和相对高差的信息,结合当地季风的特点分析气候的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及垂直分布差异。 (2)从该

23、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 (3)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拍摄所需要的气象条件,遮挡条件及拍照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棕熊抓鲑鱼是该题的灵感来源,所以备考的同学多看点动物世界,探索发现一类的节目)请考生在第 42、43 、44 三道题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 2B 铅笔子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2.【 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 (10 分)莫干山近年以“民宿”开发而蜚声中外, “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莫干山民宿旅游起步于 2007 年,受政府

24、政策鼓励,逐步形成了以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某民宿经营者说:“目前来乡里居住及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以家庭及情侣为主,他们不仅来吃农家饭,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 ”2015 年,莫干山已有民宿 200 多家,年营业收入达 1.7 亿元,图 7 示意莫干山的位置。分析莫干山名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答案】莫干山高质量的民宿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长三角高消费人群规模大;莫干山与主要客源地距离适中,靠近主要交通线,交通便捷;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解析】考点:区域旅游发展条件。【名师点睛】该题以莫干山今年来的“名宿”开发为背景材

25、料,通过结合图文信息,分析莫干山名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试题难度不大。43.【 地理选修 5:自然灾害与防治】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 6 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 300 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解析】考点:自然灾害破坏力大的原因。【名师点睛】该题以青藏高原东南部古乡沟冰川泥石流为背

26、景材料,以文字信息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文字材料,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注意抓住关键词“夏秋季节” 、 “破坏力巨大” ,仔细思考关键词的用意所在。44.【 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10 分)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图 8)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碱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关键是对“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的理解和分析,高位虾池养殖过程中,导致大量海水渗漏,进而导致地下水变咸,附近土壤盐碱化,从而影响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考点:水污染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引海水养虾为背景材料,通过图文信息,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解答此题关键是获取有用的材料信息“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 “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 ,分析海水对当地生态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