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 毛概主观题 参考 答案 第一章 1、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P5-8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理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两大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P22-27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 首先,“四个全
3、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4、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 章的行动纲领。 第二章 3、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P45-46、 P52-54 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
5、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P57-63 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
6、英勇战士。 第三章 5、 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P68-73 答: 1953 年 6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 12 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他们认为,从资本主义
7、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 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 新中国成立后,党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适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
8、中国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6、 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P82-87 答: 确立: 1956 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 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1954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
9、施行,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3.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
10、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的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
11、立,为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 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
12、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7、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P102-106 答: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
13、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第五章 8、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 学含义和提出的重大意义。 P113-114、 P116 答: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重大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14、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第六章 9、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内涵及实现途径。 P142-146 答:中国梦是新任领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最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
15、展。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走 中国道路 , 就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弘扬 中国精神 , 就是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凝聚 中国力量 , 就是 要凝聚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10、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这是我们党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对中国发展落后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作出的关键抉择,有深刻
16、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灾难。乱久思治,穷则思变。纠正文革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从国际情况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 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是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与此同时,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
17、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党在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 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其他社会一样 ,社会主义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解放生产力
18、、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1、阐述如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P161-163 答: 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主要是通过在对外开放更好
19、地促进中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实现共同发展。 一、 要推动 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 可持续 、 平衡增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继续积极推动 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夯实 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 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的把国内发展 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
20、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第八章 1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与经济体制改革。 P167-169 答:改革开放开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实践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党先提出 “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 ;接着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建立 “ 计划和市场内在同一的体制 ” ;最后是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并于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对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 这一理论的 要点有: 一是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 社会制度的标志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 二是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都各有长处 ,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党的 十四大之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沿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推进。 1993 年,十四
22、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到20 世界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2003 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007 年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调控体系。 2012 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
23、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3、 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P176-178 答: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
24、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的 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 结构 进一步 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和政府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 14、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P169-170 答:新中国成立以后,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快速工业化的要求,建立起了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
25、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 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26、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 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
27、“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 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15、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P178-180 答: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 产党带领中
28、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它在人民革命事业中的历史作用决定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
29、政地位。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16、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 P195-197 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着力推动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 道德素质 和科学 文化素质 全面提高、中华文
30、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要清醒的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的自觉自 信,更好的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过程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使文化事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上,提升国民素质;使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社会
31、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7、 阐述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P200-201 答: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 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坚持综合治理。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党领导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生动局面。)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