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策略.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52168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策略数学课堂交流的现状长期以来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常处于“ 师授生受 ”的状态。综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呈现出这几种现象:(1)旁观现象: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有部分学生怀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看着别人发言,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 (2)学生交流只指向老师:有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眼睛里只有老师,他所要交流的对象只有老师,这个课堂就是师生两人世界;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是仍高举小手“我,我,我”,整个课堂很热闹,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交流。 (3)中等生、学困生和优等生相比,缺少交流机会。因此

2、,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象,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在数学课堂的交流上存在着如下的问题:(一)学生交流意识不强陈荣芳曾对扬中市实验小学五年级的两个班的 112 名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问题之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如果遇到问题,你会怎么样?调查结果:1、自己思考,不让人知道的占 52%;2、与同学讨论的占 40%;3、请教老师的占 8%。问题二,在讨论数学问题时你更愿意怎样?调查结果:1、提出自己观点的占 42%;2、倾听他人发表意见的占 40%;3、不与别人讨论,只考虑个人 观点的占 18%。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在的小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是不强的。(二)学生对交流产生心理

3、障碍或交流恐惧所谓的交流恐惧指的是个人对于和另一个人或许多其他人的真实或预期的交流相关的恐惧或焦虑程度。当被强迫交流时,高度交流恐惧的人倾向于不安,结果就是只要有可能避免就试图避免交流。(三)传统教学中课堂交流的不足-2-有些教师错误的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学生都给予了回答,课堂交流就成功了。因此在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大于或等于三分之一惯性的举手,老师点名,先学生说给老师听,教师再把说的内容抛给其他学生,让大家思考其正确性,最后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补充、修正、讲解。整个交流过程其实都在教师的预设中,学生基本上是按着教师的思路在走,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4、,交流往往只是为了体现“交流学习”的理念,而在形式上“ 理念” 一下。交流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交流方式多为单向线形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式而不是多维互动。(四)交流机会匮乏导致学生不会交流原因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放不开,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扎实,于是讲的更多。许多时候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大部分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使有了发言的机会,只要稍稍一错,或者是没有在教师所拟定的轨道之上,教师就会立即打断,予以纠正。长此以往,致使学生不会交流。原因二:是由于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任务比较重,40 分钟的数学课堂,概念、例题和教师的讲授已经占去了大半的时间, 还有练习的时

5、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只能剥夺了学生交流的机会。(五)做交流中的旁观者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有部分学生怀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看着别人发言,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像一个旁观者。中等生、学困生和优等生相比,更缺少交流机会。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许多交流中,优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和交流,是交流的主角;中等生观望、附和、随大流;学困生则干脆不交流,仅做观众和听众。有人曾对 72 节课的全程录像进行调查统计发现:一节课中旁观率最低的是 17.2%,旁观率最高的是 37.8%。(六)热闹的交流并不等于有效-3-有些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言积极,学生交流得似乎很热闹,教师教学时也似乎

6、体现了“ 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老师也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呢?有人曾在一节数学计算课后马上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算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练习时,仅有 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算法。从这个事实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课堂上热闹的交流并不等于是有效的交流。“数学交流学习” 作为 新课程的重要学习理念,已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然而,接受仅是一种认同,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基于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本人就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交流学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寻求促进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策略。二、概念界

7、定本课题所指“数学交流” 主要是数学课堂上的交流,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交流。有效交流: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交流能实现预期目的,交流有效果;具体是指在数学课堂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接受等交流方法,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良性循环;它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像一种对话是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有效的数学交流应具有以下特性。(一)民主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轻忪愉快

8、、生动活泼的气氛,有利于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活跃状态- 表 现勇于探系、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表现出观察敏锐、想像丰富、直觉敏感、产生灵感的智力状态。因此,实施教学交流,必须提供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实行教学民-4-主,学生自觉参与交流。(二)量力性由于学生认识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在实施数学交流时,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去分层次、有步骤、有次序地推进数学交流。数学交流的思维密度适量、适度,思维难度立足中差。在交流对象的能力层次方面,从以教师为主的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开始,逐步向以学生为主的面向各层次的交流活动推进,最后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教材间

9、的多向多层次的数学交流活动。(三)自主性教与学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的统一体,数学交流强调学生是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于主体。数学交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它特别珍惜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提高学生独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积极主动求知,创造性地学习,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内在动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四)情意性数学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数学交流使师生平等相处,气氛和谐,友好、关心、同情、支持等合作情感日益加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乐观的良好智力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心理潜力,破除思维定势,寻求与众不同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三、

10、实施策略(一)做好交流前的准备工作,让交流有的放矢1、了解学生,把握学习中交流的起点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生活、学习中已经形成了对知识不同层次的认识,但是这部分知识有可能是不完全准确的或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要找准学生对这方面知识认知的情况,具体面对我们的学生。2、理解教材,准确把握交流中的教学目标-5-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目标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情感、态度价

11、值观以及数学思考等发展性的目标。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有交流的必要,是交流的重点;哪些方面可作简单交流处理,只需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通过这样的交流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样的问题,或要学生在认知上提高到哪一个层次,或在教学中要突破哪个重点、难点等,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首先心里应有谱, 这样才不会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3、精选内容,准备有效的交流材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交流的问题如果太简单了,学生就体会不到交流的价值,会影响到交流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难了,学生经常不能取得成功,同样也会影响交流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

12、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作出恰当的安排。(二)丰富交流的“物质”基础,让学生主动交流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师生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生和书本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2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

13、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因此老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6-情景,使他们有兴趣的走进数学奇景,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敏锐的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端。3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而要提出一个有价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更难了,即使有了有价值的问题还必须掌握火侯,要问得是时候,问得恰到好处即把握好问题的时机和方式,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流。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吸引学生,问题要新、奇,问在质疑之处,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才

14、能引起学生交流的兴趣。其次要问得合适。 “问得合适”是指对问题的及时调整,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对预先准备的一些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第三所提的问题要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能引导学生的交流向纵深发展,使整节课中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探索之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交流显得水乳交融。(三)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善于交流有效的讨论、交流、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就连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愉快和主动学习

15、的目的;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也是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只有掌握正确的交流方法,才能保证交流活动的成效,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去,有效的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认识,调整自我。因此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1学会表达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如何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想法用-7-自己的语言或符号有条理、清楚的表达出来,让别人听懂、看懂,这是数学课堂交流能否有效、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标志。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2学会倾听学生要善于倾听老师的发言,也应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

16、这时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对发言者有礼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插嘴,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有意见的要等到别人说完后再发表,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学会理解和宽容,让学生明白学会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3学会评价评价包括评价别人和自我评价。评价别人指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交流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经常问自己:他的意见正确吗?为什么?如果有不同意见要及时补充。自我评价则是一个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四)把握时机,灵活选择交流方法,让交流适得其法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当学生需要时,才能产生活动的动机。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交流,其实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如果教师只

17、想自己预设的教学方案组织交流,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交流的需要,很可能出现交流超前或者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据此选择最佳时机。如果学生没有交流的需要,即便是教案上预设好的也要舍弃,如果学生产生了疑惑,即便教案上没有预设,也要组织交流,理清思路。一般来说,交流的时机有以下四种情况: 在 对一个主题知识进行构建时与人交流,这种交流可以让学生实践、思考、领悟数学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讨论、交流探索成果,使学生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相近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解题时与人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解题方法的概括,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产生疑

18、 难问题时与人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起到释疑、解难的作用。-8-(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保障学生有效交流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效的交流必须保证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程度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交流。自由往往能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兴趣,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份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问题,或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很多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只是象征性的几秒钟,由于思考时间不够,多数学生在交流时说不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好当作陪客、看客,或者偏离主题而漫无边际地闲扯,抛开话题作浅层次的交流。2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有效的

19、交流是同时也要保证学生交流的时间。如果交流的时间太短,学生的交流还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不能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课堂中也不可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景。(六)摆正交流中教师的角色位置,让交流亮点频出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在数学课堂上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学生的交流只指向于教师”的现象,责任在于教师,教师始终难以脱去“ 权威” 的外衣,未放弃 “指令” 的权杖,教师充当着信息的“中介者 ”,信息交流以 “生师生 ”的模式进行着。另一种则是为了体现“ 以学生 为本”

20、,体现对学生 “自我体验” 的尊重,一些教师则采取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一律采取赞成而不加评判。因此只有摆正教师自己在交流中的角色位置,才能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互动型的课堂,让交流发挥它更有效的功能。1、做一个倾听者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学-9-会倾听,听清楚他们交流的主要观点,听清楚他们交流的精华所在,听清楚他们的主要认识偏差,听清楚他们对话的焦点,同时思考下一步对策。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引得好,激得巧。2、做一个点拨者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方

21、面的原因,生生交流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3、做一个激发者数学课堂的交流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机智的对待课堂的生成,调整学习时间,适时的教给学生一些探究发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能做的尽量让他们去做,学生能说的让他们来说,教师决不能“越位”,要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学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4、做一个决断者在交流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双方观点相异、争执不下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做到“心中自有青山在” ,作为 一个决断者为学生明确的解答。(七)做好评

22、价与激励,让学生交流能力得以提高1交流时的及时反馈评价及时反馈评价是指在对于某一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后,教师对各组的交流情况进行集中反馈。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说明理由,作出判断。同时,也能促使其他成员对这种想法,作出必要的补充和一定的评价。通过及时反馈,将使思维碰撞,内化知识,得出合理的结论和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同时通过及时反馈评价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促进作用. 2交流后的总结性评价与激励-10-总结性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同伴、老师,评价的过程则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即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对有效交流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总之,数学的活力源于课堂交流,没有交流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而交流的有效性进行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放课堂,调动他们交流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促成学生富有成效地交流,为学生多创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