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的研究【摘要】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由于对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不重视,导致一些景观文化受到破坏,失去了文化特色。面对当今新农村景观文化的现状及问题,本文以“美丽南方”景观设计为例,通过研究新农村景观的现状,结合南方本土的景观文化,提出美丽南方景观文化营造的方法,使得新农村景观更具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希望对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方法 【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has had great development, in t
2、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the new rural landscape culture due to create not value, cause some landscape culture to sabotage, los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new rural landscape cultur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is article by “beautiful south“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t
3、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w rural landscape, combining the local landscape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south beautiful landscape method, make new rural landscape mor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Hope for the new rural landscape cul
4、ture construction plays a certain reference. 【 key words 】 the new countryside, landscape culture, create method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得到快速的发展。新农村在发展的同时却受到城市化的冲击,使得新农村的景观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如何才能在新农村的建设下营造良好的景观文化,把原有的文化传承下来,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新农村建设追上了城市化的脚步,却在追逐中渐渐丢失了原有的文化特色,这样的现状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以
5、“美丽南方”为例,共同探讨南方景观设计的方法,维护新农村景观文化的特色,使得新农村更具有文化韵味。 2.“美丽南方”景观设计的简述 “美丽南方”位于广西南宁西部地区,当地的自然田园风光十分的美丽,农业景观独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 “美丽南方”是近几年新建起来的,经过大力投资建设,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体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它里面有农家乐、农具展区,让你体验农家人纯朴的生活。2百香果园、西红柿种植基地、草莓种植基地等建设,让你品尝到各种果蔬的香甜。多功能球馆、五人足球场等体育设施,让你在休闲中体会运动的乐趣。更有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双忠庙” ,让你感受浓厚的文化气息。“美丽南方”的景观文化设计非
6、常的具有当地的特色文化。 3.新农村景观文化的特点 3.1 新农村景观文化具有地域性 新农村景观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质,因为每个地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及民族特色,所以新农村景观文化的营造必须从本土的文化出发,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使景观文化建设更具本土特色。由于地方不同,自然环境及地质地貌也有所不同,所以景观文化的设计就会形成一定的地域差别。比如“美丽南方”的景观就是依据当地的自然田园风光、文化古迹及农业特色进行设计的,使得新农村的景观文化充满浓郁的农村文化气息。 3.2 新农村景观文化的传承性。 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新农村景观文化是依据当地的传统文化及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所
7、以我们在进行景观文化设计的时候,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及自然环境的结合。3在“美丽南方”景观设计中,依据当地的自然风光及纯朴民风 ,建设了农家乐、历史留痕展区、南方历史古建筑保护区、百果园区及百合花基地等景观,让观光者领略田园风光,品味果蔬香甜,体验农家乐趣。 3.3 新农村景观文化要以人为本 景观的建设主要是为群众服务,所以在新农村景观文化的设计上必须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们对景观文化的需求,使景观文化的设计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一切景观的设置都是为了服务大众。 “美丽南方”景观设计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提出“人.自然.村落”的空间对话设计理念,凸显当地的农家乐休闲娱乐产业,让“
8、美丽南方”充满恬静悠然的生活气息和清雅安逸的生活情趣,使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3.4 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多样化 新农村景观文化由于地域及文化不同,景观文化就出现了多样化的情况。各个地方的新农村文化在形式、内容、功能及形态上都存在多样化,各有各的特色。例如西南的吊脚楼,北京的四合院,还有高原的蒙古包。这些景观都非常具有特色。而“美丽南方”的景观文化 主要是南方特有的前堂后院“香火房”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与是田园风光及南亚热带农业特色等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4. “美丽南方”景观文化的营造方法 4.1 充分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 新农村景观文化要从当地的各色文化出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使其更具有本
9、土特色。由于地域不同,可使用的资源也不同,不同的资源营造出来的景观文化自然也各具特色。 “美丽南方”位于广西首府绿城南宁的西部,当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广阔的农田,密集的原生态橄榄树,还有让人称奇的黄氏榕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地是著名作家陆地美丽南方作品的诞生地,这里有爱国名将梁云升的“双忠庙”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让新农村景观凸显地方特色。 4.2 重视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新农村景观文化的设计一定要重视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体现的是一种绿化生态理念。一些新农村建设使得其自然景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住宅新楼代替了原本淳朴的农舍,本土特有的自然风景正在不断丢失。5在营造景观文化的
10、时,我们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于自然环境的结合,这表现的是对绿色文化的维护,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美丽南方”景观在设计上重视与自然的结合,在原有的自然景观下进行景观文化设计,体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又不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怀旧浪漫纯朴的农家景观,让人置身于田园里,享受农家人的那份纯朴的心情。 4.3 传承本土传统的文化特色 4.3.1 对原有文化的升华 新农村景观文化设计要对其原有的文化进行提炼及升华。由于各地的文化不同,所以各地的标志性建筑、农村的形式等都不同。我们为了凸显各地的文化特色,选用当地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在原有的文化上进行创作,创造出新的文化景观。 “美
11、丽南方”的整个景观文化建设中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其主要的标志性的文化就是“双忠庙” 。 “双忠庙”是人们为了纪念明末清初的名将名臣杨禹甸和梁云升而建立的。双忠庙本来有三进两厢,很多的名人手迹碑石,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4.3.2 对原有文化的延伸 我们可以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延伸,延续其中的文化韵味,使得景观文化更加的丰富。 “美丽南方”的景观文化设计中,据了解石埠美丽南方是著名作家陆地美丽的南方作品的诞生地。依据作品美丽的南方进行原有文化的延伸,简述美丽的南方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文化的延续。 4.3.3 景观文化设计要与农村主题相结合 景观设计要与农村主题相结合,从而
12、强化了农村主题的特色,丰富了景观文化的内涵。景观的设计在融进文化的时候,要充分加入丰富的农村元素。在“美丽南方”的景观文化营造上,我们融入了许多的农村元素,在农家乐、百果园等项目的基础上,还建立了新农村成就展示馆、土特产品展销一条街和农事村办公共服务中心等,更具有农村田园色彩的项目,使得景观文化,充满了浓浓的泥土气息及果蔬的芬芳。 5. 结语 新农村景观是自然环境及人类共同描绘的一件艺术品,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更突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新农村景观文化以历史文化作为背景,以自然环境作为辅助条件,进行景观文化的营造。6景观文化的营造要满足人们的需求,要与自然环境相
13、结合,要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美丽南方”景观文化的设计依据了但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建设了一个休闲、娱乐、体育为一体的文化景观。由于这样一个具有农家特色,有具运动快乐的景观建设,使得“美丽南方”的旅游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建设非常的重要,它体现着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宏.我国新农村环境景观规划理论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08):34-35. 2田密蜜,赵衡宇.探索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生态观J.华中建筑.2010(04):56-57. 3陈言.新农村景观规划原则与实施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22):87-89. 4李增国.保护文化景观 扮靓新农村绿化J.中国林业.2011(07):35-36. 5谢旭斌.新农村建设中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艺术的表征与保护J.艺术评论. 2011(07):25-28. 6冯艳.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规划模式探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