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明 : 1.本笔记 分为夹心笔记和胡大笔记两部分,夹心笔记 综合逸佳、人赢和我三人的笔记而成, 胡大笔记就只有我的笔记整理 。 2.打 *处为不太清楚的地方,笔记可能有错误 ,而且时间比较紧,个别地方也比较乱,请见谅 ,大家有时间能互相帮助的也请帮忙补充。 3.此处 只是 对 课堂笔记收入 , 不包括教材 , 且 鉴于夹心和胡大 讲课 都 比较 那啥 ,一些杂乱的问题 (以 及段子 等 ) 此文档不予收入 ,笔记中一些杂项(看起来与主干没什么关系的)以及笔记上的一些问题收入到批注中。 而且由于笔记这种东西比较私人化,所以可能大家记得都不太一样,有些地方可能缺的比较多,大家见谅 4.最后强调一
2、下 , 这个只是课堂笔记的整理 , 不适合直接用于考试 , 只是大家有需要的地方看一下而已 , 具体考试内容还需要大家自己复习教材 。 【除了胡大 最后一节课提到的考试范围之外,在前几节课提到的考试内容 我放在了最后考核说明部分】 夹心部分 1 导论 马克思思想的三个来源 :法国 古典政治经济学 、 德 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 1.1 德国 古典哲学 : 费希特 : 自我设定自我 , 自我设定非我 ,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谢林 : 自我的设定和认知过程相关 时间问题 主客体问题 黑格尔 :自我意识、绝对精神、辩证法 1.2 古典政治经济学 : 注 : 此处顺便收入了讲解 导言时所提及的经济学问题
3、 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 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在当时是 道德哲学、法学 的分支,以应对英国出现的新形势, 后者最初讨论的是国家如何征税更加合理等问题 ,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英法政治经济学才逐渐转向。直到边际效应革命后,在马歇尔那儿才出现了第一本经济学原理,世界上第一所经济学院也是在其主导下于 1870 建立于剑桥,至 此经济学研究才被开启,此前都是政治经济学研究。 此外, 要区分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 economy 和 国民经济学(官房学) national economy, 很多人会将二者等量齐观,由此去理解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是有问题的。 一般认为,“经济”最初的缘起是在色诺芬,当
4、时也可以算作家政学 , 托马斯阿奎那 也研究过教会内部财政的分配如何更公平。 政治经济学 : 时代背景 : 经济能 够决定人的政治地位和思维方式 【 现实的问题 (面对新的社会结构变化,如何用经济学讨论解决以往讨论的政治问题 原因:钱第一次成为能左右 一切的东西 19C上半叶 ) 和对劳动的追问促进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萌芽 】 核心 : 劳动价值论 ( 正确理解:劳动是衡量价值的一个要素。两种错误理解: 1.劳动创造价值。 2. 把劳动价值理解为无差别的劳动凝结 。这种只会招致现代西方庸俗经济学的批评) 研究经济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则是 效用价值论 。在前者那里
5、,劳动不仅仅是效用关系,更 是分配的关系,涉及到收入的合理分配 。 在配第之前,还存在从 重商主义 (伊丽莎白一世)到重农主义的线索,配第他们则开始提倡 自由主义的国家策略,自由主义根本不是普世价值,而是工业上占优势国家的政治策略 。 1623-1687 配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著作包括政治算术和赋税论,引用霍布斯名言 “劳动 是财富之父, 土地 是财富之母” ,提出劳动创造财富。 1632-1704 洛克:“劳动是财产权的前提”,默认了 劳动归我所有、身体是自己的 ,悄悄塞进了私有财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注意,洛克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奥斯维辛的牌子上写的也是“劳动创造自由”。 1
6、8 世纪 50-70 年代 重农学派:在魁奈、杜尔哥。鼎盛时期以“经济学家”称谓。其成员之一杜邦德奈穆尔于 1767 年编辑出版了一本题名为菲西奥克拉特,或最有利于人类的管理的自然体系的魁奈著作选集,首次提出了源于希腊文“自然”和“统治”两字的合辞作为他们理论体系的名称。但在当时,这个新名称没有得到通用。斯密在 1776 年发表的国富论中 ,依据他们“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把他们称为“农业体系”,汉语则意译为“重农学派”,并给他们造成了剧烈的打击。他们的理论核心是纯产品学说。 1711-1776 休谟: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容器,抽象而言是生产力,具体而言是劳动
7、力,可以理解为 一个国家在战争前期下仍能维持国内经济生产的能力 。 1712-1780 詹姆斯 斯图亚特:英国重商主义的最后代表人物之一 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 1723-1790 斯密 1.“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是劳动” , “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是由商品所能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来衡量的” ,这两句话 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作论证,讨论的内容和 经济学 没有半点关系,涉及的是伦理问题、政治问题 。不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它们又非常重要, 第一句 可以理解为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句可以理解为 “资本积累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2.每一年创造的资本可以在 劳动和地租之间取得平衡 3.划分资本家、
8、地主、工人三大阶级 1767-1832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在欧洲大陆系统传播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思想的第一人,也是 法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经济学教授和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产业经济学教授。提出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 1772-1823 李嘉图: 正确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没有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 在斯密的基础之上发现 资本和劳动之间等量交换 实际上 无法达成,存在剩余价值,这个剩余就是土地生产所产生的纯剩余 (自然的给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 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劳动创造价值,然而现实中劳动者处于贫困之中(背景:普遍贫困问题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绝对不可以自我边缘化。
9、 1.3 空想社会主义 : 以 圣西门 (企业家、产业,工业生产中的二级分化,把希望寄托于企业家的仁心) 和傅立叶 ( 工厂制 ) 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 寄希望于既得利益者悲悯工人阶级,解决普遍贫困问题 反资产阶级的三个理论 : 社会主义 、 共产主义 、 浪漫主义 注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 : 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的道德伦理诉求 ( *类似个人主义 ) 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中的极端派提出的带有暴力的 乌托邦 主义 , 反对私有财产 马克思当时肯定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 浪漫主义(封建地主阶级) 亨利希海涅论德意志浪漫主义:在德意志这贫瘠的土地上结出的沾满鲜血的不结果实的
10、玫瑰(注:玫瑰在德语中有理性的含义) 浪漫主义也批判社会现实 , 但过于理想化 , 但其气质易于感染青年学生 , 青年马克思也受到了一定的感染 。(主要影响恩格斯) 2.青年黑格尔派 ( 黑格尔 、 人格 、 宗教异化 ) 推进书目青年黑格尔派批判 分析 *、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废黜自我 2.1 黑格尔 : ( 逸佳的笔记 )黑格尔的绝对体系、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 方法是辩证法(从观念史和社会史来看) 司法 个人 家庭 市民社会 国家 是客观理性发展(法哲学原理的思路) 凡是合理的即是现实 、 现实即是合理 ( 合理为合乎理念 ) 虽理念的展开现实也会发生变化 面临的两个问题: 1)市民社会应
11、该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有产者” 2)国家应该扮演什么样的作用? -自由主义在当时( 19C)是一种国家政策 ( 人赢 的笔记) 马克思:黑格尔的哲学就是斯宾诺莎的实体加上费希特的自我意识 自我的展开就是绝对精神的展开 它毫无疑问是一个最坏的折中的含混的暧昧体系,马克思要作的就是揭露这种含混与暧昧 考试:黑格尔的体系是由辩证法构成的绝对的体系,即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类似于费希特的自我 黑格尔年轻时是个自由主义者,年老时则为国家作论证,“现实的即合理的”,黑格尔自己说合理是合乎理念,但普鲁士国家不一定永远是这样的,随着理念的展开现实也会变化,这反映了当
12、时人对哲学的看法。这实际上也是在对国家提出更高的要求。 周嘉欣认为,黑格尔的哲学非常像今天的马克思理论德国的现代化确立是在 19 世纪 40年代普法战争之后,当时德国是非常落后的。 黑格尔已经看到,要想保证普鲁士国家的富强,就必须依靠国家这个载体,因为在 市民社会之中已经表现出很多内在的问题,即 绝对贫困、普遍贫困 。在当时,自由主义本身是一项国家政策,黑格尔是非常矛盾的,因为既要鼓励市民社会的自我发展,又要 强调 国家 的作用 。(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是客观精神展开的必要环节) 要注意的是,对西班牙葡萄牙而言,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是与天主教教廷密不可分的,德国则非常复杂,作为天主教的老巢,但是
13、又强调宗教改革,它的主流是新教,反应了诸多小邦国对自身力量的觉醒,考察宗教改革一定要联系欧洲政治组织形式的整体变化及其宗教背景。 因此,青年黑格尔派的讨论最早就发生在神学领域之中,在当时的改革不可能全然另起炉灶,它们是从宗教内部开始的,青年黑格尔派最先提出了宗教异化的观念。 【 吐槽 : 嘛 。 周就是乱啊 。 嗯 。 其实黑格尔也就是几个点 : 绝对精神自我展开形成的体系 、 辩证法 、市民社会与伦理国家、 与现实的冲突。】 2.2 宗教异化 宗教 扮演着国家合法性依据的角色 : 15C 开始天主教内部宗教改革 真正的宗教改革与教廷解体后地方政权如何确立自身合法性有关 拉丁语系的国家多信奉天
14、主教 ( 因为当初现代国家 建立 时是依托天主教建立起来的 ) 青年黑格尔派内部聚讼纷纭,反映了黑格尔体系的解体以及其后青年黑格尔学派的解体,最后脱胎出马克思 ( 他们的讨论发生在宗教语境 与德国政治特殊情况有关 ,提出了宗教异化的概念 , 进一步延伸到政治和经济 , 不过其中很大一部分最后又回到了纯粹的宗教讨论 ) 大卫施特劳斯 ( 黑格尔的学生 ) : 耶稣传 (打破神性 强调人的理性) 鲍威尔 : 自我意识 (不等于个人意识 仍然是抽象的) 把异化包含进去 是为了批判当时的宗教神学 卢格:政治异化概念 (背离理性,成为一种政治异化的产物) 理性主义国家观 切什考夫斯基 : 实践 (人的伦
15、理的提升活动) 更多来源于康德的伦理色彩 费尔巴哈: 提出 人本主义 第一次 抓住 了黑格尔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体系的起点和终点的理性(绝对精神) 是虚假的存在,因为它是无对象的抽象存在,非对象的存在就是非存在。 真实的存在是 感性的对象性的人 赫斯 ( 和马克思关系非常好 ) : 交往异化 (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的类本质是交往活动,中介是钱 人成为 这个中介的附属物) -货币哲学 G.simmel 施蒂纳: 提出唯一者的概念 (打碎了类哲学) 马克思把他看作英国边沁的功利主义在德国的代言人 (利己主义的个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 , 所谓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性不断改变的历史
16、 。 青年黑格尔派内部不断争论纵向阶梯 ,新的理论产生 (问题域发生转移:从神学、政治到现实层面的经济)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诞生的土壤 【 注意三种异化 】 宗教异化 : 宗教本是人的创造物但反过来控制人 政治异化 : 人的理性通过政治得以实现 * 经济异化: 即交往异化,金钱(货币)作为交往中介反过来控制了人的交往 2.3 人格 人格 ( 拉丁语原意 : 面具 ):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 人最高贵的事情是成为人 具有人格 : 1.财产关系中的人和物 -契约关系、权力关系 2.国家的人格 -君主是否能够代表国家行使权力 3.绝对精神 -(隐形的宗教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位置 , 需要个人通过自我
17、提升并达到这样一个位置 此处周似乎还提到了一个 黑格尔与鲍威尔 之间的差别问题,笔记均比较杂乱,暂不收入 。【 嘛 。 胡大应该也不会考这个 】 马克思年表 ( 具体 ) 柏林大学期间 : 力图建立一个形而上学的法学体系 (从费希特所说的应当和康德的绝对命令概念出发)最后失败发现不可能做到 。 博士论文 ( 耶拿获得 ) 1. 原子的偏斜运动,自由的自我意识:体现了青年黑格尔派对自由的追求, 2. 哲学和世界,世界的哲学化:受黑格尔影响,马克思对辩证法的推崇,包含了对青年黑格尔派和鲍威尔等观点的隐藏分歧 3. 天体运动:反封建反神学的理论诉求 莱茵报时期 最重要三篇文章:评普鲁士书报检查令,关
18、于林木盗窃发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提出: 1 第一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现代民主制度,出版自由是理性自由的化身,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 2.第二篇:意识到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3.违背理性主义国家的要求,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促使其转向唯物主义 ( 1843 年初,莱茵报被查封) 克罗 茨 纳赫的笔记 (政治历史笔记) 研究法国史的笔记: 1.法国史的发展,获得了阶级斗争的概念 (但不代表已经形成科学的理论只是大致看到了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这一点) 2.获得了 “ 国家形式是由财产形式所决定的 ”这一发现 。 阶级斗争(当时): 这一概念是 复辟时代(波旁王朝的复辟) 的历史学家
19、,对法国大革命的描述。高卢人和法兰特人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得出了一个结论: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常态。 不同的政治派别,选择的政权形式是和财产状况直接相关的。只要这个政治派别有财产,它就会给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就会提出对自己有力地政权形式,所以只有无财产的阶级才能代表最普遍的诉求(逻辑推理),不等于此时马克思已经站在了无产阶级立场之上。重要的是他发现了私有财产的问题。 私有财产:不是从来就是有的,现代 资产阶级社会运转的基础是私有财产。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1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关于未来哲学改造的纲要 黑格尔哲学批判:批评黑格尔是精致的神正论,是一种非对象性的非存在 真实的存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
20、 ( 但其实费尔巴哈的人仍然是一种抽象的类本质的人 , 没有关注到具体的人的差别 ) 神是人臆想出来的是人的本质力量投射异化的产物 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实现了第一次转向 ( 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 1、 对这样的唯物主义 转变 存在争论 (哲学唯物主义、法权唯物主义、一般唯物主义) 2、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注意 : 一 、 思想史层面这是一个反向的构建 。 二、在 18431845 存在多种唯物主义 1、 18C 的法国唯物主义:百科全书派(两个来源:笛卡尔和英国经验论) 主要在反神学的意义上讨论 马克思称之为天然的唯物主义者、人道主义(物质打碎精神) (唯物主义不等于抽象物质本体论) 由于
21、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 马克思愿意称之为唯物主义 。 1.2 黑格尔的国家 理论: a.背景 : 此时的普鲁士是一个联盟式的国家 , 是处于过渡下的未真正形成的国家 b.黑格尔的 国家 概念 : 1.政权。 2.市民社会的载体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民社会 市场 需要国家的控制 。 3.财富积累的承担者和中介。 黑格尔把市民社会和 家庭纳入到自己的国家理论,视作是客观实体(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 c.市民社会 : 1.市民是拥有私有财产,摆脱封建社会束缚的自由人(个人)。 2.市民社会三要素:市民(有 产者,无产阶级不算)、私有财产、资产阶级社会(常被翻译成这个) 市民社会的三个 阶级 :工商 阶
22、级 (资本家)、土地贵族、无产阶级 3.公民社会:集合体下人人平等而不是外在关系的构造物 4.黑格尔认为伦理国家是市民社会扬弃自身矛盾的需要物 黑格尔发现了市民社会存在 必然 问题 即财富的积累导致了市民社会的内在分裂(即阶级对立),他认为所以 需要用伦理国家来调和。 1.3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 理论 的批判 A.主谓颠倒(注:马克思著作说法,费尔巴哈著作中是说主宾颠倒) 黑格尔是把绝对精神外化为市民社会和家庭从而进一步构造了自己的国家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 ( 即人类社会 ), 异化为市民社会进一步异化表现为国家 (以当时 普鲁士 为样板) B.专门批判了内部的国家法: 是最坏的折中主
23、义,主要针对土地财产权的嫡长子继承制。 C.在政治异化基础上,马克思: 1.转向了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2.站在了现代资 产阶级的民主主义 立场。 3.开始涉及市民社会问题 导言 、论犹太人问题 立场转变: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转向 无产阶级立场和人类解放的政治诉求 。 论犹太人问题 : 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认为宗教是自我意识外化(异化)的产物,犹太人需要先摆脱犹太教成为基督徒,再摆脱基督教获得解放。 马克思 批判了 宗教异化 ,认为伦理国家也是一种异化状态,指出由于交往中介(钱)的异化,导致了 *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分裂 (犹太教的利己主义和基督教的公民),认为要扬弃市民社会。 所以,马克思真正
24、的任务已经转向了剖析整个市民社会。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区分 。 导言: 1.阐述了 资产、无产阶级 的 日益分裂 ( 阶级斗争),认为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关键 ( 此时马克思并不认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无产阶级代表了人类的普遍意义) 2.认识到 英国法国德国之间的历史性差别,但认为 三者 可以 一起 完成 人类 解放的 任务 。 【 补入 】 在英国和法国是 市民社会 对 财富 的统治 在德国是 ( 国民经济学 ) 私有财产 对 社会 的统治 注 : “价值”在英法语境中是“看不见的手”,在德国则是“生产力”,后者包含精神、能动作用,对应的德语词有时被翻译为能力、有时是财富,带有战
25、斗力的涵义 黑格尔 : 把生产力的发展寄托于伦理国家, 接受了 以 斯密为代表的重农学派的纯产品概念和斯图亚特的国家人概念 ,提出普遍等级,即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未受资产影响的阶级。 马克思 : 认为黑格尔所谓的普遍阶级仍然占有着土地资产 , 是私有财产的神秘表达 , 把土地财产神圣化 。 认为德国更直接 地 再现了财产对社会的统治 , 所以德国可以和法国英国一起进行工人运动 , 共同完成人类解放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概况 : 1843 年底到 1844 年上半年,马克思 受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赫斯( 交往异化 )、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影响 , 在巴黎研究了国民经济学(斯
26、密、李嘉图、萨伊 斯密、李嘉图著作的法文本译者 )留下了一大批笔记,称为巴黎笔记,根据这批笔记,马克思整理出了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实际没有写完,也没有公开发表。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笔记本、第二笔记本和第三笔记本。其中 第一笔记本( Heft ) 分为三栏写作 ( 也就是马克思一口气给每一页纸 , 画了两道竖线 , 分为三栏 ),前 22 页三栏各有标题,分别为工资、利润、地租(对应斯密收入来源的三种形式),后面 6 页讨论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问题时虽然仍有三栏但马克思 实际 并没有给三栏各标题目,只是按照一栏一栏从左到右写而已 ( 写满一栏转到右边一栏写而不是不顾画的线
27、直接 从左到右)。 第二笔记本 ( Heft ) 只存留下 4 页 纸,讨论了 私有财产的 关系 问题 ,有人认为和 穆勒摘要 有关 第三笔记本 ( Heft: )内容十分 杂乱,大致可以分成四部分和 7 个要点。 其中 第一二 部分是对 第二笔记本的补入; 第三部分讨论共产主义( 受到 1844 年 6 月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事件 的影响)分了数个要点了来写 , 其中出现了一个要点,在第六要点详细写 即第四部分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和青年黑格尔 派 的争论有关),写得很混乱,杂入了第七个要点:论需要和对分工的讨论部分相互交叠。( 说明了马克思思想 的亢奋和不足以驾驭住自己的思
28、想) 。第五部分是草拟的序言 , 有些 片段 是 关于货币 增补 。 写作目的 :批判私有制(虽然后期写的一团乱麻。) 详细 内容: ( 两个任务 : 1、用异化劳动证伪“劳动”。 2、证伪“ 地租 ” 第一笔记本: 1、通过对工资、利润、地租三者分析,发现了三者之 间的竞争导致了两大阶级的出现并且这两大阶级都具有劳动性(这里的劳动是一个不确切的含混概念) 工人阶级 : 活劳动 -直接劳动 , 创造财富 ( 工资 ) 资产阶级 : 死劳动 ( 资本 ) -过去劳动 , 分配财富 ( 资本 、 利润 ) 这就是劳动的异化(外化)【财富有劳动创造,却由过去劳动分配】 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是私有财产的最
29、高形态 。 2、在竞争中地租首先失败 (说明了在工业面前 工业是现实的私有财产,具有未来发展的潜力 即动产面前,地租即不动产会败下阵来,证伪了重农学派把土地作为真正的私有财产和黑格尔法哲学中把地产即不动产作为真正的私有财产), 从而分解为工资和利润 。 a.说清私有财产就可以说清工业动产 b.说清工业动产就可以指出黑格尔私有财产神秘主义的批判 【 注意这里私有财产 是一个抽象 的概念 】 3、 以异化 ( 外化 ) 劳动说明私有财产 四重规定 : 劳动产品异化 : 由劳动创造的东西不归劳动所有 , 归资本所有 劳动过程异化 : 工人对劳动的厌恶 ( 逃避瘟疫一般逃避劳动 ) 人与类本质相异化
30、: 类本质是自由自觉 活 动 (不是劳动、劳动已经异化 ) 不 是抽象的。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中的存在物。 一切人与一切人相异化 : 竞争 (逻辑推论) 注意:马克思这里不是根据对历史的分析得出的结论,而是根据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所以他认为异化劳动是因,私有制是果,但是在现实中,一旦私有财产 和劳动异化 产生就表现为互为因果。这里的异化劳动是一种非历史的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从“应该”而非“是”出发) , 对私有财产 历史的考察直到晚年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才真正呈现出来。 【 国省人口和普遍贫困都是晚近的产物 , 失业率是资本主义的常态 】 4.对象化和异化(这里的框架下 ,劳动的对象化就表现
31、为异化或者说外化) 【 可见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象附录 】 孙伯鍨老师的观点 ( 考试时推荐 ) : 存在两个逻辑,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和从客观现实出发的科学逻辑。 对象化即 劳动者 主体把自身力量投射到外在 物 上,给劳动对象以 形式, 异化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反过来控制人 。 *(人本主义批判路线) 姚顺良老师观点 : (从费尔巴哈那边过来)人的存在是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所以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外化的表述本身就是马克思人本主义的体现。 对象化即人的类本质,人的类本质表现为异化、外化。 观点三:关于“对象”和“需要”的探讨 内在证伪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逻辑(周)。 马克思发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并非
32、没有对象,随着自我意识的上升,存在着对象的逻辑展开环节,这促使他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的抽象前提。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中包含与国民经济学相通的东西,尤其是在劳动问题上。费尔巴哈对“感性”的看法肯定是和“欲望”牵扯在一起的,马克思发现人的“欲望”也不是抽象的,感性的欲望中已经掺杂了社会的建构,这与他对市民社会本质之看法密切相关。 总而言之,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足以作为他理论框架的支撑,思想上透露出了希求转向的彷徨感,这一理论发展的最终结果则是马克思在提纲中揭示出“实践”的地位。 补充 : 一般情况对马克思著作的理解 : 法哲学批判 : 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 手稿 : 青年马克思的诞生 ( 发源地 ) 神
33、圣家族 : 辩证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天才世界观的萌芽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个文件 ( 1、著作经过后人加工。 2、在历史的层层堆积致上形成看法) 第二 笔记本 :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笔记本 : 1、 共产主义 批评了三中共产主义 :粗陋的、平 均主义的、政治的 ( 主要针对魏特琳、蒲鲁东的观点) (绝对 的平均主义是私有财产最粗陋的表达 ) 注意 :此时的马克思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之上 社会 :类的社会 , 社会主义 即 人本主义 2、 对黑格尔的批判 ( 针对黑格尔、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后两者是主要批判目标) 认为 他们的自我意识仍然是神秘主义的 。 注意这部分 : a
34、.并没有写完 b.与论需要和 分工纠结在一起 c.行文中 出现了从 拥护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逐渐转变为发现了黑格尔 部分理论的合理性和费尔巴哈理论的问题 ( 态度转变) 这是 马克思的第二次转向:从(人本主义的)一般唯物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 。 在对 对象问题的探讨和对需要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 费尔巴哈 把 感性和欲望纠结在一起,太过抽象,而李嘉图 指出 人的需求和欲望不是抽象的和人的本质有关 *,从而 马克思寻求了自己的理论生长点,最终提出了 实践 概念(注意!实践概念 不是 在手稿中提出而是在提纲中) 44 年 手稿总结: 1、 异化劳动 与 私有财产:马克思在第一笔记本中借助费尔巴
35、哈的理论,按照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在现实分析中发现了工资、利润、地租的竞争导致了三大阶级分化为两大 阶级 ,工业或者说动产在过 程中有重要作用(蕴含未来可能性) 2、 私有制的扬弃手段是共产主义,但人类的目标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马克思通过 批评黑格尔 ,发现了包含于国民经济学中的本职,发现了费尔巴哈理论的问题,促使其反思自己的费尔巴哈的立场,研究对象和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思类存在的抽象前提 3、 1844 年手稿的核心概念是异化劳动,这是一个人本主义的概念,与此相关的是唯物主义(一般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但最好说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后面还有历史唯物主义)。从两次转变说来看,手稿夹在中间,在一般
36、哲学上是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相应地就有两条逻辑,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和从客观现实出发的科学逻辑。约言之,经济学手稿未完成、分阶段、包含着新的思想动向,此中马克思开始对人本主义进行反思,因为私有财产的内在发展,现实运动中已经包含了人本主义的解体。 3、 青年马克思思想有两 种 说法 :一次转变说 ( 东欧派): 1843-1845 从 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 两次转变说( 南大看法、考试 作答 ): 1、 1843-1844 唯心主义 转向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一般唯物主义) 。 2、 1845-1846 从一般唯物主义 转向历史唯物主义 4、手稿 的两个逻辑: 从人本主义出发的异化
37、逻辑。 从客观现实出发的科学逻辑 5、 两个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 ( 1846 年 德意志意识 形态 )【注意:回答如何实现第一个伟大发现就是回答两次转变的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 ) 神圣家族 1.是马克思第一部公开发表的著作,由马恩一起合作完成 ( 由于 1844 年经济学手稿 定位很尴尬) 2.副标题:对批判 ( 康德、费希特) 的批判 (鲍威尔) 所做的批判 (马克思) 3.批判了 宗教唯物主义,并对自我意识哲学进行批判。 传统认为这个代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 1844 年手稿出现后,现在一般认为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确立,开始批判并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 4.提出了社会关系的概念
38、, 有意识地放弃 44 年手稿中类本质意义上的社会概念(类本质意义上只讨论单纯的社会,这里开始在市民社会中讨论关系) 5.认为思辨哲学把抽象出的概念实体化,又进一步把实体视为主体讨论问题。即 “概念实体化,实体主体化 ”(经典例子:水果与苹果) 评李斯特 ( 1845.03 布鲁塞尔 ) 1.李斯特: 德国旧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 看到了当时的德国不适合自由主义的自由贸易政策,提出了贸易保护、关税制等想法。(基于其喷 薄的爱国热情) 提出了“ 生产力 ” 的概念 。 2.马克思分析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 , 认为其 : a.是一种社会的内在结构 , 还包括了德性 、 民族意识等 。 b.反映了历史的
39、阶段性的差异 ,经济状况决定了国家政策。 (注意:此时马克思还认为李斯特的观点是落后的 ,自由贸易才是经济的最终形态) “ 没有脱离私有财产的劳动 ”: 1.人的属性本身就和劳动有关,不存在抽象劳动 2.用私有财产来理解社会历史。(以交换价值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学说) 3.马克思确认了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并且初步区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无法脱离生产关系而发展,交换价值、工业、劳动是生产关系的表现,异化劳动实际上就是劳动的社会关系。在这里,对物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与历史发展关系的描述已初步体现出来。他也认识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实际出发点是市民社会。 注意: 李斯特的生产力是一种国家能力
40、, 是精神力 , 不是马克思后来提出的生产力概念 。马克思在批判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的过程中 ,其经济部分的内容 帮助马克思理解到了现实生产中的历史性差异(德国的特殊情况),不同的经济状况又促成观念上的差异(不再是神秘主义的抽象原因,而是现实的生产状况之差异), 认识到了 历史的差异到社会结构 的 差异, 催生了马克思 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生产力概念。因此 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提出的生产力 多多少少还带有李斯特生产力概念的 痕迹 。 【 补: 力 : 1.可以表示一种刻度 和标尺。 2.可以表示一种能力 、可能性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出了“实践”( praxix)概念,但近乎一个孤证,对其理解争议很大。 实践其实能够有力地消解物质本体论,原本实践是在认识论之中作为中介才出现的,随着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马克思哲学教科书改革,即考虑到毛泽东实践论的意义,实践被加以关注和强调并放到了物质本体论的框架之中,但这样是非常有问题的。 一 、 哲学史大线索式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