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加深对一些历史现象的理解。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
2、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教学难点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知道,赵本山和宋丹丹是我国著名的小品演员,他们合演的许多小品脍炙人口,深受大家喜爱。由他们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就把全国男女老少乐翻了天。下面,我选取其中一段,让大家欣赏一下。(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 昨天、今天、明天选段师:好,小品就欣赏到这儿。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生: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师: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一百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社会生
3、活相对于一百年前发生的变化更是巨大。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 1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推进新课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合作探究:师 : 同 学 们 都 知 道 , 孙 中 山 先 生 是 我 国 民 主 革 命 的 先 行 者 , 但 不知 道 有 一 种 在 中 国 流 行 一 百 多 年 的 服 装 款 式 与 孙 中 山 有 着 密 切 联 系 。这 一 款 式 服 装 叫 什 么 ? 请 大 家 看 大 屏 幕 上 的 图 片 。(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生:它就是中山装,听说它在我国
4、改革开放前相当流行。师:不错,这就是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山装。它与西装、剪辫构成了 20 世纪初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潮流。当然这一潮流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中国近代“断发易服”运动不断发展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中国近代“断发易服”潮流的来龙去脉。(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 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二: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
5、,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老老少少争先恐后剪掉辫子,一日有 20余万人,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三:孙中山创制并带头穿着的立领、四袋式上装,在辛亥革命后广为流行。这种庄重大方而又颇具中国气派的“中山装”在相当长时期内被认为是标准的中国男式礼服。师: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大家能否归纳出一百多年前“断发易服”潮流的一些特点?生 1:材料一说明“断发易服”的发生,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同时“断发易服”从一开始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再者“断发易服”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生 2:
6、材料二表明, “断发易服”潮流发展到 20 世纪初已成为人们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决意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象征,此时的“断发易服”不但具有文明、进步意义,还具有政治革命的含义。辛亥革命推动了这一文明生活方式的发展。生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不但西装成为当时中国的流行服饰,而且中山装也因其美观、大方而越来越流行。这与孙中山先生首倡是分不开的。师:(小结)正如大家分析的那样,近代中国“断发易服”的潮流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受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最早是一些通商城市的买办和留美幼童穿西装、剪辫子,这是“断发易服”的序幕,但这股新潮流受到当时旧势力的极大阻挠。到 20世纪初,着西装
7、、长袍和剪辫子的人越来越多。民主革命兴起后,“断发易服”更是成为人们参加民主革命、追求进步文明的象征。辛亥革命后,中山装迅速流行开来。至此,清朝国民穿宽大衣袍、脑后拖着长辫子的旧形象,已被民国时期人们穿大方简洁的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的新形象所代替。生:老师,清朝人流行了两百多年的剃发留辫的旧习俗为什么在 19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初期突然被人们抛弃了呢?而一向被中国人称为“夷”的外国人的服装西服,为什么也在那时被许多中国人接受?师:(方法提示)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们要明白无论是剪辫子还是穿西装,都属于生活方式范畴的内容,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化是紧密
8、相连的。顺着这个思路,大家想一想,19 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探究路径参考:生 1:鸦 片 战 争 后 , 随 着 外 国 商 品 大 量 涌 入 中 国 , 西 方 殖 民 者给 中 国 的 通 商 城 市 带 来 了 建 立 在 近 代 科 技 发 展 基 础 上 的 生 活 方 式 。如 在 电 影 日 出 金 粉 世 家 中 , 我 们 就 看 到 旧 上 海 租 界 里 有 留声 机 、 自 鸣 钟 、 霓 虹 灯 、 西 式 轿 车 、 电 报 、 西 式 餐 厅 、 舞 厅 、 银 行和 操 各 种 语 言 的 多 种 肤 色 的 外 国 人 , 这 对 闭 关 锁
9、国 的 清 朝 人 僵 化 的生 活 方 式 影 响 很 大 。生 2:19 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工商业开始兴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兴起了,它包括电灯照明、火车运输、自来水供应和宽阔的马路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市民多年来旧的生活习惯。生 3:随着社会上兴起了越来越多的新行业,一些追求文明和民主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人们抛弃原来的生活陋习,号召人们剪辫子、穿西装。他们成为新生活方式的首倡者。后来,人们更是把“断发易服”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师:大家的分析再次表明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反映。当近
10、代人们的衣着发生变化后,人们的饮食、居住是否也有变化呢?请大家根据大屏幕上的材料思考这一问题。(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本号不惜工本、置有外国机器,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精制各式面包、饼食,各样罐头、饼干,已蒙远近贵客光顾。今再改良,以西式饼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饼,不独适口,而且花样新奇。大公报上广告新式中秋月饼 (1906 年 9 月 9 日)材料二:在当时上海新建的建筑群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西方各种建筑流派与各个时期的建筑样式的影子,有的简直是复本,实为世界建筑史上罕见。这一时期,在上海城市建筑的风格上,英国式、希腊式、西班牙式、法国式、俄国式、美国芝加哥学派式、日本式等互相渗
11、透,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建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客观上凸现了世界文明包括建筑文明的共识、互融的走势。陈燮君在世界博览中凸现城市文明生 1:根据材料一可知,西方人饮食中的面包、罐头和饼干等食品,在近代也输入到中国,这说明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也开始影响中国。生 2:材料二表明,西方殖民者在上海这些通商城市建造大量西式住宅,使得上海出现许多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从一些反映上海风情的电视片中,我了解到这些建筑基本聚集在上海外滩。师: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同学们清晰地感受到近代中国大城市中人们吃与住两个方面的新气象。但是我提醒大家注意,能够吃西餐、住花园别墅的只是一些买办、资本家、高官显贵和西方
12、殖民者,而一般市民是没有经济条件去享受这些高消费的。至于广大的农村,则仍然生活在贫穷和落后之中。生:(一位女同学)老师,我知道我国古代有一个妇女缠足的陈规。既然在 20 世纪前后,有人呼吁男人剪辫子,不知是否有人号召广大妇女不要缠足?师:(微笑)看来,你的女权意识较强,我们下面就观看一个小品,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新风尚。(历史短剧表演)剧名:民国初年一对恋人的“悄悄话” 。扮演者:一位男同学扮演穿中山装的男青年,一位女同学扮演穿学生裙的女青年。背景:1912 年 9 月的某个夜晚,一对恋人在一家咖啡馆边品尝着咖啡,一边谈论着他们未来的婚事。(多媒体播放短剧)男:亲爱的,你母亲在我们办婚事时会要多
13、少聘礼呢?女:亲爱的,你不用担心。现在是民国,一切都变了,我父母亲也变得开明了。你想想,自从我们交往以来,我父母亲干涉过我们的关系吗?没有。他们也反对原来男女婚嫁要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俗。前天,我母亲还跟我说,我们俩的婚事要新事新办,不讲排场,要讲文明。男: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你没有缠脚,这就说明我未来的岳父母开明了。既然如此,举行婚礼那天,我也就不必向岳父母行跪拜之礼了,向他们三鞠躬就可以。对于那天来参加婚礼的嘉宾,凡是年轻的,我就与他握手;凡是年纪大的,我就对他鞠躬,以示欢迎。女:是啊,现在啊,握手、鞠躬成为最流行的礼节了。我们学校老师现在遇上校长,也是一边握手,一边称呼他为先
14、生,以前都是称呼他为“大人”的。男:还有,就是婚事的日期,是定在国庆那天,还是元旦那天呢?女:这个,我要征求我父母的意见,看他们觉得哪一天方便就选哪一天。男:好,到那一天,我换上西装,你换上旗袍,我们一起到照相馆照一张结婚照。女:亲爱的,太好了,就按你说的办吧。师:从以上的短剧中,你觉得民国时期风俗习惯相对于后来有什么变化?生 1:在民国时期,我国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逐渐成为城市中许多青年男女的选择。生 2:在民国时期,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清朝时带封建等级意义的旧礼仪被废除。生 3: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妇女不缠足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生
15、4:民国时期“断发易服”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师:同学们所说的以上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生:这一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师:(过渡)尽管在 20 世纪初,近代中国一些通商城市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相对于原来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更是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下面,我们好好地考察一下这一变化的种种表现。2.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想想议议:师:同学们都知道,人们上街买东西,只要有钱就行。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买米、买
16、油,除了口袋里要有钱外,还得要有一种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购物票证,否则就买不到东西。当然,这一票证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三幅历史图片,这就是当时每家每户都有的购物票证。(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师:请大家想一想,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生 1:据我所知,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生 2: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