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寒区典型农村生活垃圾调查及其处理方式探讨摘要:以东北严寒地区 7 乡 7 村为样本,采用“资料收集一现场调研一现场问询一图片采集一综合分析一专家咨询”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调研,分析了东北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产量及组成现状。针对东北寒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提出了促进东北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技术对策和管理对策,为改善东北寒区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 、“资源化”发展,从而实现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的新兴产业有机结合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关键词: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X705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
2、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垃圾呈批量化、毒害化的趋势,已凸显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在广大的农村,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公害之一,不仅污染环境,吞噬耕地,而且严重危害村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变废为宝,净化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东北寒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面临的共性问题为:(1)垃圾数量和种类随农村发展发生转变,成分多样化、复杂化;(2)农村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污染河流、池塘清水;(3)农村普遍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生活垃圾乱丢乱放,占用道路或农田土地,农村垃圾收集大
3、多处于“三无” (无管理部门、无经费投入、无保洁队伍)状态。同时,东北寒区冬季气候干燥、干冷导致冰封期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难度相对增加,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需要针对我国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管理制定有效方案。本文结合“十二五”科科技支撑课题(俨寒地区绿色村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究内容,对样本乡镇划分为四个调研区域:新城区、旧城区、工业区、下属村屯,以乡镇人口、户数、收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垃圾组成、处理方式、分布,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情况,百姓对垃圾处理满意程度及建议为调研指标,旨为进一步实现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化
4、处理提供客观依据。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调研区域 分别选取旅游业发达、林矿资源丰富、养殖业以及耕种为主的典型东北严寒地区 7 乡 7 村为样本,如表 1 所示。调研区域划分为 4 个区域:新城区、旧城区、工业区、下属村屯, 1.2 调研内容 调研采取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分别对一般性的村镇进行调研,也对现状及基础较好的村镇进行走访,调研内容为:乡镇人口、户数、收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垃圾组成、分布、现有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情况,百姓对垃圾处理满意程度及建议。 2、东北寒区农村生活垃圾调查结果分析 2.1 调查区域的气候和地域特点 本文所调研的地区多属中温带大
5、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 3.4,年有效积温为 2789,年无霜期 140 天,平均年降雨量524 毫米。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 10左右。夏季炎热湿润多雨,平均气温 19-20,最高气温达 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 60%-70%,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平均气温为 10,10 月份北部地区已到 0,南部地区 2-4。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平均气温-15-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 52.3。调研地区的地域广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粮食产量高,是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农业经济的理想地点。 2.
6、2 现状分析 2.2.1 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特点 我国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成分总体特点表现为:垃圾产生量和堆积量逐年增多,成分日趋复杂。较城市相比,人均生活垃圾产量低,收运难度大,清理过程简单。垃圾面积广,产生源分散,户内外都有较高的消纳能力。较其他地区农村相比,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干冷,低温时间持续时间较长,广大农村冬季必须烧火取暖,该时期的生活垃圾以灰分、渣土为主,其他废弃的生活垃圾在低温下很容易堆积冻成一体,导致冰封期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难度相对增加,对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2.2 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及组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
7、速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日渐成熟。农村的生活环境也相应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组成直接或间接受到人均收入、燃料结构和家庭畜禽养殖状况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近 2 亿 t,东北地区人均垃圾产量约为1kg/天。根据我们实际对严寒地区 7 个典型村镇进行的调研,结果如表2 所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与组成以厨余物和无机垃圾为主,经济发达,旅游业发达,人口较多的地区,垃圾排放量普遍较高,垃圾组成也较为复杂,厨余垃圾相对减少,废旧家具及工业消费品,产品包装与应用材料如纸、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垃圾成分增多;夏季果皮、蔬菜类有机垃圾量比其它季节多,冬季由于供暖需求导致煤渣的总
8、量增加较大。 3、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及存在问题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干冷,低温持续时间长,导致冰封期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难度相对增加。垃圾常以自然随意堆放、无处理、无管理的形式存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多以焚烧、填埋为主,如表 3 所示,调研的 7 个村镇基本都是以焚烧或填埋为主要处理垃圾的方式。堆肥、厌氧发酵等垃圾“资源化”技术受温度因素制约,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东北地区农村垃圾一般采用定点敞开式垃圾箱统一收集(表 3)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资金缺乏导致广大农村缺少集中的专业垃圾回收站,垃圾箱数目少,平均每 20-30 户共用 1个垃圾箱或垃圾堆放点,如
9、图 1-A,垃圾收集较难,村子周围的道路边和河道内成为垃圾最常堆放的地方,阻碍交通,污染河流;随着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的逐年增加,垃圾组成种类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变化趋势。垃圾收集基本上是无分类、混合式收集,进而进行传统的简易填埋方式处理,不仅占用了土地,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农村户用厕所形式一般为旱厕,如表 3 结果显示,调研 7 个样本村中,只有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三陵乡的厕所是水厕形式,其余 6 个村屯中的厕所都是旱厕形式。零散村屯的户用旱厕采取自生自理方式进行管理和处置。有公共厕所的村屯,如黑龙江省铁力市朗乡镇的达里村,每 2-3 户共用一个简易的旱厕,见图 1-B,垃圾、粪便
10、等大量堆积在旱厕周围,无专门回收处理,化粪池呈现零散式分布、规模较小,导致粪便回收不及时,与垃圾混合一起;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倾倒在村附近河流中,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及工艺,污染河流池塘;垃圾处理手段原始,处理方法不科学,以朗乡镇的达里村为例,生活垃圾平均占地 面积可达 600m2,不仅占用了土地,也影响了环境。目前,东北寒区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堆积成山,不仅影响村容,也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原始粗放的焚烧或者填埋处理给农村居民带来直接或潜在的危害,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威胁人类健康,填埋时一些不可分解或有害物质长期埋于地下,污染土壤、地下水和河道等。东北地区冬季温度低,户用沼气池因垃圾堆肥、厌氧消化设施
11、建设不完善无法投入使用,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垃圾“无害化” 、“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4、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对策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农村垃圾清理体系,结合东北地区生活垃圾治理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参考其他省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功典例,提出北方寒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如下,见图 2 所示: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三陵村为例:以农户为单位,村民在垃圾丢弃之前,优先对生活垃圾就地消纳,实现垃圾“减量化” 、 “资源化” 。建立垃圾回收站,对金属、纸类、橡胶等有偿回收,提高农民分类积极性;严寒地区冬季漫长,利用木材、煤炭等取暖产生大量炉灰,可直接还田;有条件的乡村建立饲料厂,回
12、收餐厨垃圾制饲料,其他地区可作为堆肥及沼气工程原材料;根据人口分布,修建垃圾堆肥点和农村户用沼气池,堆肥点用于易腐有机垃圾的堆肥,由相应的保洁员经过培训后负责堆肥的运行管理,针对冬季寒冷特点,可利用耐低温微生物菌剂强化堆肥处理体系,加快有机垃圾转化进程。对于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乡村地区,采用堆肥技术处理有机垃圾,不仅处理成本低且方式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乡村农家肥生产而非城市垃圾产业化处理。在该处理模式下,核心是生活垃圾堆肥,焚烧处理是辅助的处理技术。在该处理模式下,生活垃圾分类从居民开始,统一人工分类收集运输,最终通过堆肥及焚烧填埋处理达到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除自家消纳外
13、,要形成村镇综合治理的系统网络,垃圾处理以“资源化” 、 “减量化” 、 “无害化”为目标。每镇至少建一座垃圾转运站,在财政上可以采取县里财政补贴购买垃圾转运车,镇里负责日常的维修模式,集中到县的垃圾由县进行处理。对于回收的时间,可以根据农村生活的特点、垃圾数量的多少、季节的变化进行切实可行的设计。形成以村为单位,人口为基数,建立户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清理体系。 总之,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系统化工程的重要内容,其中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化处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法规、监督体系等相关法规基础上,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垃圾清理体系,从本质上实现东北寒区农村生活垃圾资源一体化,最终改善广大农村人民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