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4617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讲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主要内容、历史发展以及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思考题: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人 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和人通过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活动

2、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这里的 “ 自然 ” ,既包括 “ 天然自然 ” ,也包括 “ 人工自然 ” );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基本内容: 1、 辩证唯物主义 的自然观 。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科学技术工程观。科学技术工程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科学技术工

3、程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工程活动中的普遍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 4、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科 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四者的协调发展。 学科性质: 1、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2、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既是并列的关系,同时又体现和渗透于这些部分之中。 3、自然辩证法又不同于普遍的哲学原理,它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居于一个中间层次。 4、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4、、思维 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反思性的特点。 2 试述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使物质文明建设走向新阶段的主要支柱。对我国来说,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到迅速增强国力和民族振兴的大事。而自然辩证法为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 (包括科技管理 )提供理论基础、科学思维方法和科技方法论的指导,促进知识形态的自然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缩短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建 设的周期,有力地推动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自然辩证法为繁荣自然科学技术与制定

5、国民经济发展战2 略规划、战略部署和进行科学预测及决策等提供科学理论根据。学习、研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及进行现代化管理,会促进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协调发展。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概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即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节:概述现代自然观三方面新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形成基础,重点讲授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内容与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讲授中要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生态自然观是指导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理念。 思考题: 1.什么是自然观 ?

6、简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想和特征。 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演变 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 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

7、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实 践活动的深入,出现了“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实践性。它主张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对认识自然界起到决定作用。( 2)历史性。它主张自然界的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作用的历史,认识自然界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 3)辩证性。它以实践论为基础,达到唯物

8、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 4)批判性。它取消了牛顿的 “ 第一推动说 ” ,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错误观点,是 “ 唯一把自觉的 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3 救出来并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 。 2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以及自然界系统演化的特点。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物质观:开始把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注重结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 . 时空观:进一步明

9、确时空与物质的关联,表达时空与物质的复杂关系 . 演化观:强调事物的生成、演化以及对初值和环境的极端敏感性 . 生命观:以 “自组织”的观点,揭示事物会自发自主的从非生命演化出生命 . 环境和条件观:强调事物与环境的互动 . 系统观:把世界看作系统,注重整体性、关联性。(最显著、最根本的) 特点见 P49 3什么是人工自然?简述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和规律。 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所及从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价值或目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技术,通过采取、加工、控制等活动创造的相对独立存在的一种特殊自然。 发展历程:人工自然是在人的起源以后产生并发展起

10、来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第一,采取起源于蒙昧时代的采集和野蛮时代的种植和狩猎活动。第二,加工起源于蒙昧和野蛮时代(如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真正开始于文明时代。第三,控制起源于古代人对水等自然力的控制。第四,各种保障活动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程。 发展规律:第一,人类的自然属性及其生物学规律在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并自发的起作用。第二,天然自然物质运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并自发的起作用。第三,人类不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地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具有选择地应 用天然自然规律。第四,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不仅应

11、用天然自然规律,而且还要应用社会规律。第五,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还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 4论述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P99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历史形成,重点讲授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及基本动力。 第二节:概述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成、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重点讲授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 4 思考题: 1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案 1:一揭示了科 学的社会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历史,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

12、学的社会本质。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相互制约”,是指科学和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和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力中 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们看来,“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是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

13、生产力”。 三揭示了科技的自然来源 科技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扎根于客观世界的,是在自然环境里的创造,所以,科学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都是自然界的。 四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动力 在多种社会因素下,物质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恩格斯在 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更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还说:“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 五论述了科学的社会作用 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对社

14、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马恩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 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蒙昧;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率;科学与哲学的相结合,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实践的结合,产生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六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马恩从哲学反思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把科学研究方法与哲学方法进行类比:“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正如一切科学的历史进程

15、一样,总是要经过许多曲折,才能达到它们的真正出发点。科学和其他建筑师不同,它 不仅画出空中楼阁,而且在打下地基之前就造起大厦的各层住室。”这是对科学研究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说明。科学研究不是随心所欲,人们在进行相关研究之前,早就有思想中有各种各样的预设。 答案 2 马克思、恩格斯从总体上考察技术,提出了对技术的理解、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技术是直接生产力、技术与生产的关系,技术的历史作用以及技术异化等多方面的重要思想。 1.对技术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实践考察技术,反对仅仅从外在有用性和工具这些方面来理解技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 的存在

16、,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5 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的利用方式必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资本家掌握着机器,也就同时掌握着压迫工人的条件。这种结合不仅控制了工人,也控制了资本家,导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技异化现象。因此,马克思认为对技术本质的思考不能只是局限于社会应用层面,而应透过技术系统在社 会上的巨大能量,深入发掘其深层意涵。 马克思认为,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

17、这一层面上科学与技术是统一的。技术 (机器 )无非是物化的科学、溶入资本的科学,它们不过是科学的一种特定形态;而科学由知识形态演化为机器形态,也只是其外在形态的一种发展。马克思还指出,“一般科学水平和技术”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 2.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 马克思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进行了分析,首次明确提 出了自然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 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还对科学这种特殊形态的生产力进行分析。“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

18、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 这说明,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它与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有区别,但又是相辅相成的。 自然科学可以而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表现为自然科学作为知识和智力因素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依靠自然科学理论对劳动力的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具体来讲

19、,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和活跃的劳动者,其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取决于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人的直接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日益降低,因为少量劳动就可以生产大量产品,虽然人类劳动质的方面不可或缺,但与科学技术的作用相比已处于从属地位。劳 动资料的改进更大程度地依赖于科学技术。在马克思看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条件,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了什么,而是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去生产,正是这种意义上,人类社会被划分为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以及自动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原有生产资料的新用途,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和多样性转化,还使许多原本不可能的

20、资源进入了劳动对象,从而使劳动对象不断扩大。 3.技术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在考察从手工工业到工场手工业,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史之后,认为“自然科学本身 自 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所以,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发明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

21、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提 出了科学发展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十分强调社会需要特别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他认为,古代科学的产生首先源于社会生产的需要。古埃及人由于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同时,由于尼罗河水泛滥而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6 产生了古埃及的几何学。由于农业灌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加上航海和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古代的静力学。马克思还详细考察了磨、纺织机、蒸汽机等技术的历史发展,认为它们都是源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恩格斯考察了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史,认为“在中世纪的黑 夜之后,

22、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他指出,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析说明,科学的发展首先在于生产的推动作用。生产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是近代科学得以奇迹般地发展起来的全部秘密。 4.技术的社会功能 ( 1)技术是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 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最明显的字面

23、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一方面,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使人类的关注回到人类自身。“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自然科学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发展以实证性使人类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人类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创造着历史。“自然研究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 另一方面,科学与技 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由蒸汽机、各种纺纱机、机器织布机和一系列其他机械装备的发明而引起的。” 各种工具机、动力机和制造机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传统零散、小规模的手工工场的生产

24、模式,推动了集中的、大规模的、高协作度的工厂生产模式。 ( 2)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除了对科学推动生产力发展做出历史考察之外,还阐述了科学技术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机器的发展则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 。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机器表现为由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起的一般生产方式的革命。” 马克思认为,科技的应用除了提高了生产率,还拓宽了生产资料的利用范围、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和多样性转化。马克思以化学工业为例,指出它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和茜红染料,甚至转化为药品,“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

25、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恩格斯较早地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提出“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牛顿的学说和洛克的学说同样是唯物主义的前提)、启蒙运动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 科学应用于生产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会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 5.技术异化 技术异

26、化是指人们运用科技活动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转化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反制人类,使人性扭曲和畸形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大多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 ( 1)劳动异化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劳动异化”概念,用以阐述私有制条7 件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和他人相异化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机器的运用和分工形式的改变使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失去了手工业时代的劳动技艺性和创造性。工人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以极其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

27、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 、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 2)资本主义制度是技术异化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力量,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作为生产要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强了对工人的压榨、剥削,马克思对这一异化状况进行了尖锐的揭露,“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 日;因为机器本

28、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技术异化现象。 ( 3)技术异化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造成巨大影响。 首先,人工自然的开拓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的本来面貌,打破了原有的良性自然平衡,引发了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短缺等严重问题。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 社会中人类的私欲膨胀,资本家为了利润只愿伐树不想造林,最后使土地荒芜,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恩格斯

29、从中得出结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其次,统治阶级设计和操控着机器生产程序和国家机构,而被统治阶级在技术上处于劣势,不得不忍受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但同时,统治阶级所营造的技术体系,有可能被转化为反对统治阶级自身的力量。在阶级对抗中,无产阶级有机会学习和掌握 先进技术,从而打破统治阶级的技术体系,构建新的社会技术体系。因此,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趋势时指出,“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团结代替了他

30、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最后,技术异化造成了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中,机器通过在自身中发生作用的力学规律发挥技能和力量,工人的活动都是由机器的运转来决定和调节的。马克思不仅强调大机器生产方式下的分工改变了工人和劳动对 象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工人从属和依附机器体系的被动局面,还指出技术异化对工人身体的摧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技术进步又导致工人工作日延长、劳动强度加大。“在这种永无止境的苦役中,反复不断地完成同一个机械过程;这种苦役单调得令人丧气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

31、面运动,夺去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 机器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已经迫使工人成为其奴隶,科学技术对工人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 2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是如何认识的? 课 本 p113 3 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动力是什么? (课本 124,资料 1,3 不同)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8 1.科学发展所呈现的两种趋势 ( 1)恩格斯指出,当自然科学研究经过一段搜集材料和分析材料之后,就会向整理材料和综合材料过渡,从而形成科学理论。“经验的自然研究积累了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 ,因而在每一研究领域中系统地和依据其内

32、在联系来整理这些材料 ,简直成为不可推卸的工作。同样 ,在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确立正确的关系 ,这也是不可推卸的。于是 ,自然科学便走上理论领域”。 ( 2)自然科学 对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之后,就会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过渡。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进程 ,即从研究最低级的运动形式的力学开始 ,不断上升发展 ,最后过渡到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生物学。“当我把物理学叫做分子的力学 ,把化学叫做原子的物理学 ,并进而把生物学叫做蛋白质的化学的时候 ,我是想借此表示这些科学中的一门向另一门的过渡 ,从而既表示出两者的联系和连续性 ,也表示出它们的差异和非连续性”。 2.科学发展的渐进过程与

33、革命过程 恩格斯认为 ,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自然科学虽然取得了十分迅速的增长 ,但 从总体上说 ,这时主要表现为经验知识的量的积累 ,是一种渐进性的发展。但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 ,自然科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 ,即从经验知识的积累阶段 (或经验材料的收集阶段 )发展到整理经验材料的阶段 ,即理论自然科学的阶段。没有第一阶段经验知识材料的大量积累 ,就不可能有从经验科学到理论科学的质的飞跃。“单是把大量积累的、纯经验的发现加以系统化的必要性 ,就会迫使理论自然科学发生革命”。 恩格斯指出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有一个从知识的积累的渐进发展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即在 1759

34、 年 ,卡弗沃尔弗对物种不变进 行了第一次攻击 ,并且宣布了种源说。但是这在他那里不过是天才的预见 ,到了奥肯、拉马克、贝尔那里才具有了确定的形式 ,而在整整 100年以后 ,即 l859 年 ,才由达尔文胜利地完成了”。 总之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渐进和革命这两种形式的交替进行来实现的 ,即量的积累 (渐进 ) 质的飞跃 (革命 ) 新的量的积累 (渐进 ) 新的质的飞跃 (革命 ),这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3.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 科学的发展是社会需求等外部动力和科学实验条件及理论论争等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表现为科 学系统外部的社会生产对科学研

35、究的推动和提供条件。社会生产需要为科学研究指明课题方向并要求应用成果,工业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事实,有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有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也有物理学上的(眼镜),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系统 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上的争论,以及理论与科

36、学实验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科学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例如,近代化学中的氧化说代替燃素说,就是依赖实验手段改进和定量测量水平提高而完成的。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引发了细胞理论和遗传学说上的争论,最后促使细胞学和遗传学理论上的突破。 (二)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是同一学科体系的进化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和理论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 局部新规律新原理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9 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从自然科学发展史来看,

37、每一学科都经历了渐进的累积发展和飞跃的革命阶段,而且是两种形式交替发生。例如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就是一个从知识的积累的渐进发展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从沃尔弗第一次但对物种不变开始,又通过奥肯、拉马克、贝尔纳等人的研究工作,经过 100 年的研究历程,才在达尔文那里最后完成。 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 化是指同类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发展,或统一的事物演变成有差异的不同部分的事物。综合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或体系。 自然科学研究最初是以自然界整体为对象,探讨自然界的普遍特性和普遍法则,第一个成熟的学科是普遍(机械)力学,即牛顿力学。以后又逐渐分化出

38、流体力学、热力学、电磁力学、量子力学等学科。光学最初是以光的微粒说为基本理论,后来又分化出光的波动说,最后综合为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后来,光学与电磁学也实现了综合统一。 恩格斯以将在电学和化学这两门学科的边缘出现电化学的预言,也说明 了科学发展的综合趋势。在恩格斯所处的时代 ,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为数并不多 ,但恩格斯却敏锐地认识到 ,这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他提出 :“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 ,双方都宣称与己无关 ,但是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 自然科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恩格斯这一预见的正确性 ,后来果然在电学和化学的接触点上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 电化学。 20 世纪以来

39、,自然科学发展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 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累积性。只有继承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和已有理论中正确的成分,科学才能不断完善、发展、继续前进。但同时,只有在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科学是人类的事业,每一个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往往是众多科学家集体合作辛勤探索的结果,科学家们

40、合作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牛顿力学的建立,就是在继承了哥 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牛顿本人的综合和创新,完成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随着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的进展,科学理论总会遇到不能适应不能解决的新课题,科学就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发展。科学史上的拉瓦锡氧化说取代燃素说、达尔文进化论取代创世说和物种不变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都是科学创新的典范。 (三)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1.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 科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学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并从科学外部输入各种资源。科学外部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层面的科研需求,社会生产需求,技术仪器 和技术问题

41、,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等。 2.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内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科学问题历史和科学实验提供的题材;科学实验 (事实 )与科学理论(假说)的冲突,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科学学科的分化和专门化,从原来的学科中逐步分离出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新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变小,认识层次更深入,从而使得科学向纵深发展;不同研究团体学术观点的论争等。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要与内部的动力结 合起来,才能起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4 科学方法论的立场与原则。 10 (一)科学方法论的

42、基本立场 马克思认为,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 如果一门科学没有被提高到对其整个历史过程作总体考察时,那还不算是达到了真正科学的水平。如,马克思曾以心理学研究为例指出,“如果心理学还没有打开这本书即历史的这个恰恰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这种心理学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 恩格斯在马克思 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有两个: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的伟大成果,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

43、学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是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其对象主要是自然领域的事物和现象,它本身是无阶级性的。但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自然科学出现社会化趋势。而且,科学研究实质是一种生产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方法论的基本要素 包括科学研究的主体、客体及科学过程。以研究主体为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展过程中的人。” 科学研究主体的思想观点是在一定社会历史

44、文化环境中形成,既要受已有科学思想成果的影响,也要受社会的哲学文化思潮等意识形态的影响。恰如恩格斯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是受到好的哲学支配还是坏的哲学支配。其次,自然史和人类史是统一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马克思把历史归结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认为两种历史是有机统一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要面对和解决的最基本问题。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科

45、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使用,也出现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口、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 都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审视和思考。 (二)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关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普遍适用于自然及社会历史领域,对各门科学都具有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 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实践也是科学认识、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在科学实践中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问题的解决也是

46、在实践中完成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实践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运用,而科学方法本身 也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主体,就无所谓方法。方法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在现代科学与现代实践的发展中,勇于发现,勇于探索,不断提出新观点、新课题,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2.客观性原则。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社会科学研究不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自然科学家不是研究对象的参与者。自然科学是无阶级性的,其是非评价往往有着客观标准可循。自然科学研 究对象的客观性决定了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客观性原则。科学研究应坚持客观性原则,摒弃先入之见、权威之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现实出发,直面客观事物本身。“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