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科 DIC术中术后的处理 海南省人民医院产科 许艳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由于孕产妇处于高凝状态及胎盘羊水中富含组织凝血活酶,在许多疾病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死胎、滞留流产、出血性休克、严重肝病及重症感染等情况下,极易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tar coagulation, DIC) ,表现为栓塞、出血、休克、组织坏死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综合症。是产科许多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及严重的并发症,因其病程发展迅速 ,病情错综复杂及凶险,是目前产科医师必须面对的挑战。在产科 DIC综合治疗中,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去除病因,阻断内、外
2、源促凝物质继续进入母体血循环,终止妊娠或清除宫腔内容物,如处在未临产或临产早期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当终止妊娠后经积极保守治疗仍无法控制出血时,需立即行子宫切除术,不管是剖宫产还是子宫切除术,其难点在于发生 DIC同时进行手术,这有别于内科或外科 DIC的处理,致使产科医师面临极大的风险,必须尽量减少术后出现盆腹腔再出血及血肿形成等并发症,提高治疗的效率及孕产妇的生存质量,同时要考虑降低抢救的经济及人力成本。 一、术中处理 由熟练掌握产科 DIC抢救的医师与麻醉科医师组成台下组,负责全面、积极有力的全身综合治疗,保证全身重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保证其功能。由 34 名产科医师组成台上组,负责手术的完
3、成。如产科医师有限,可由主刀医师负责台上、台下抢救的总指挥。 (一)成立抢救小组 (二)全身综合治疗 抗 DIC综合治疗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n ( 1)维持循环呼吸系统功能,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积极抗休克治疗是 DIC抢救成功的先决条件。产科医师与麻醉师要进行充分的沟通,注意 DIC所致循环功能障碍的特点,补充血容量,解除小动脉痉挛,降低血液粘度,有效改善微循环灌流量,保证组织供血供氧,尤其注意保护肾脏,防止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n ( 2) 替代治疗与肝素的应用: DIC病理过程是一个经历高凝期、高凝期与消耗性低凝期及继发纤溶亢进期互相重叠交替进行期、最后继发纤溶亢进期的过程。
4、临床上高凝期可能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历时很短,难以捕抓,继发纤溶亢进期已致 DIC晚期,常常进入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复杂,抢救成功的希望较小,而大多数病人是在三期互相重叠交替期被临床医师所察觉并诊断,在此期需用大量的凝血因子进行替代治疗重建凝血功能。n 如浓缩血小板 12单位,冻干纤维蛋白元2克 4 克或冷沉淀 10单位 12 单位及新鲜冰冻血浆,同时用肝素抗凝剂阻断 DIC的恶性循环,如给予小剂量或微量肝素25mg皮下注射或 4mg8mg 静脉推注, 6小时 8 小时间断给药,如考虑羊水栓塞,肝素 25mg加 5% 葡萄糖 100ml静脉滴注, 30分钟滴完,再用 25mg加 5% 葡萄糖
5、500ml维持。(三)外科处理 关键在于避免或减少盆腹腔出血或盆腹腔血肿的形成,降低二次开腹率。 n 1.剖宫产术( 1)缝合细致,止血彻底,在横切口剖宫产分离腹直肌时,尽量避免损伤腹直肌血管上、下交通支,如损伤渗血,需彻底止血,否则易形成腹壁血肿或向内通过腹膜渗入腹腔。 n ( 2)剖宫产时动作轻柔,避免子宫切口撕裂,同时备热盐水、长纱条及宫缩剂等预防治疗子宫收缩不良。通常羊水栓塞、严重的子宫卒中和伴有胎盘植入者子宫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需行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要及时、迅速及果断。 n ( 3)剖宫产和子宫切除术完毕,必须放置 1-2条引流管,目的之一是术后便于观察腹腔中液体的性质,判断病情的进展及治疗的效果,目的之二是减轻盆腹腔积血的压力,对肾脏及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本院从外院转入二例典型病例,一例为盆腹腔大量积血及血肿形成向后压迫肾血管及输尿管,导致肾功能障碍,当 DIC改善后清除血肿及积血后改善,另一例病人行产钳术后发生 DIC子宫切除术后转入, DIC已致晚期,阴道残端出血无法控制,血液从阴道壁周围疏松组织间隙向下渗出,血液从会阴切口喷出。故子宫切除术时,如阴道残端渗血,尽量止血,如情况严重不得不关腹时,可在阴道残端处加放一条 T型引流管,前后盆腹膜可不缝合。本院有两例此类病人,均抢救成功未进行二次开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