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2018 年 7 月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推进青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领先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率先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列,推 动山东全面开 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重大举措和现实需要。为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新 时代新征程中实现新的跨越,制定本规划。规划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
2、施规划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为依据,规划范围为青岛全域,规划期为 2018 至 2022 年,展望到 2028 年、2035 年,是指导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相关专项规 划、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形势环境第一节 基础现状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但持续发 展亟需新动能。全市 经济持 续健康较快发展,2017 年生产总值达到 11037 亿元,人均生 产总值达到 11.9 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 1157.1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3.4:41.2:55.4,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 54.7%。海洋 经济优势彰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
3、新引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26%。互联网工业加快崛起,涌 现出海尔 COSMOPlat、海信智慧产业 化、酷特智能 C2M、特来电云平台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旧动能改造成效明显,老城区 110 户企业关停搬迁,水泥、造纸、染整行业落后低效产能淘汰退出,钢铁、轮胎等重点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但总体看,传统增长动力持续减弱,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增速放缓 、增 长空间趋小,制造业中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产值比重超过 70%,新产业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 车联网等领域实力整体偏弱,新业态新模式 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 战略性新 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领域未成长起领军企
4、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加值比重仅为 10%左右,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取得新突破,但创新 驱动缺乏原动力。 创新型城市加快建 设,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高速列 车技术创新中心、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字号平台高水平建设,近年来引进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 60 余家,市 级以上重点实验 室、工程 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突破 1200 家,国家 级孵化载体达到 129 家,人才 总量突破 180 万人。 “互联网+”“海洋+”“国际化 +”“标准化+”战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2000 家,市场主体超过 118 万户。但与先进 城市相比,
5、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 还不完善,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不够健全,创新主体 动力和能力还不够强,可 产业 化的有效科研成果供给不足,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与企业需求、地方 产业发展匹配度较弱,深层次产学研合作较少,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人才资源总量缺乏和 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和加快发展的要素供应还有不少问题。统筹发展实现新提升,但区域 协调仍需补短板。以功能区建设引领区域发展,西海岸新区、蓝谷、高新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崛起,前湾保税港区、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国际邮轮港、龙泉汽车产业功能区等重点经济功能区加快建 设,省级以上园区达到 14个,5 个区市生产总值突破千 亿
6、,成 为新经济发展增长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形成胶州装备制造、姜山新能源汽车、南村白色家电等特色产业集群,县域三市全部入围全国百强县。城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服 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构建起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但从全域看,城乡差距、南北差距、东西差距仍然较大, 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公共 资源布局不均衡,重大交通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向县域延伸不足,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偏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待完善, 户 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 10 余个百分点,人口老 龄化问题加剧,老城区棚户区改造任务艰巨。改革开放释放新活力,但营商 环境尚需提品质。 简政放权、
7、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行政审批事项由 799 项削减至 326 项,市 级行政权力事项 由 8780 项减至 3843 项, “四十二证合一”全面推行。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 财富金融综合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信用体系建设等走在全国前列。国际城市 战略深入实施, “一带一路”节 点支点功能提升,与 216 个国家(地区)、119 个城市(机构)开展 贸易往来与合作,在 95 个国家(地区)投 资项目,境内外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跨境电子商 务综合试验区等一批高层次 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建设,青 岛在世界城市评级中位次大幅跃升。但 对标国际城市看,开放型 经济 潜力挖掘不足,自贸试验区、国际航运中
8、心等功能欠缺,国 际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国际化大企业和科技企业缺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占 10%左右。市场配置资源要素能力和政府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便企、利企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主体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偏少,民营经济不发 达。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但服务 功能有待升能级。基 础设施网 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机场加快建设,青荣城际、济青高铁、青连铁路融入国家高铁网络,高速公路里程增至 818.4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在建 305 公里,信息通信等 设施条件居全国 领先水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培育,污染防治取得 积极成效,市
9、区 PM2.5 降为 37微克/ 立方米, “蓝 天白云,繁星 闪烁”天数达到 342 天。但从长远发展看,资源生态约束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缺乏,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突出, 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还需要加大力度,城市 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多元文化塑造、宜居宜 业宜游环境营造还存在差距。全国性 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不强, 连 接周边城市群的跨区域交通网不完善,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能力有待提升。第二节 机遇挑战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持续发生深刻 变化,我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深刻把握战略机遇的丰富内涵,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困难挑战,
10、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 得先机和主动。从国际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以来,世界 经济进入长周期深度 调整阶段,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潜在增长率持 续下降,全球 经济一体化进程曲折,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重新抬头,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同时,创新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 发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广泛渗透,新产业、新 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同加快重塑经济形态和国际分工。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聚焦 实体经济和科技前沿,超前部
11、署面向未来的创新行动,抢占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 经济已由高速增 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攻关期。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我国决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全面实施,产权保护、国企国资、财 税金融、政府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将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
12、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从我市看,新旧动能转换的形 势迫切、任 务繁重,但作为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新旧 动能转换的基础较好、潜力巨大、空间广阔,既具有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发展阶段、经济结 构、 资源禀赋、区域位置等典型特征,又独具海洋科研、开放引领、国家战略平台集聚等发展 优势。青 岛有能力、也有责任当好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排头兵、示范区和驱动器,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主引擎”,在 东部地区和中国北方率先走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动能转换路径模式。青 岛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突出创新引领、实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推进“
13、双百千 ”行动和“ 一业一策”计划等,加快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健全完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将系统解决制约青岛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瓶颈短板,提升青岛在全国、全省 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列。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 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新模式为核心
14、,以知 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 产要素为支撑,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增强创新、开放、改革 动力,着力营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彰显 魅力的自然生态、 诚信法治的社会生 态,着力在创新前沿、要素集聚、企业培育、产业升级等方面率先突破,形成“ 四新 ”“四化”的集聚地和新旧动能转换路径模式的重要策源地试验区,打造国家 东部地区转型发 展增长极,努力当好全省 经济发展的龙头,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海洋名城,奋力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第二节 主攻方向建设“四新”集聚地。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着力突破关 键技术、前沿引 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
15、覆性技术,全链条部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 7 大领域技术攻关。推动新产业培育壮大,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信息服务等行业率先突破,打造面向未来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新业态层 出叠现,大力 发展以信息技 术应用为基础、颠覆传统业态或传统业态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活 动,引 领传统产业加速拓展新 领域、新空间。推动新模式蓬勃兴起,加快发展分享 经济、数字 经济、平台经济、网络经济、枢纽经济、 标准经济、融合经济等,增加新服务、新供给。打造“四化”试验区。推进产业智慧化,加快 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
16、化建设,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推进价 值链向高水平跃升,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推进智慧产业化,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物 联网、移 动互联 网、虚拟现实、创意设计等领域,推动智慧、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和集聚区,实现新兴产业提规模。推进跨界融合化,实施“互联网+”行 动计划,加快制造 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培植壮大 农业“ 新六产”,推 动产业 交叉渗透和提档升级,衍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实现跨界融合提潜能。推 进品牌高端化,实施“ 标准化+”行动和质量强市战略、商标战略,构建系统完善的品牌培育、管理、 评 价、推广和
17、保 护机制,弘扬“工匠精神”“ 工程师文化” ,以标准提档、质量升级和品牌增效为着力点,打造“品牌之都”,实现品牌高端提价值。第三节 主要目标到 2022 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 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经济质 量优势显著增强,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国际海洋名城影响力显著提升。 经济实力实现位次前移。经济 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 2 个百分点,全省 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全面提升。生产总值达到 1.6 万亿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 GDP 比重提高到 11.5%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21 万元/人。 “互
18、联网+”指数 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产业结构加快迭代更新。质量 变革成效明显, 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现有传统产业基本完成一 轮改造,海洋生 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2%,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 备 等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 产总值比重达到 16%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 20%左右。创新能力迈向国际水平。动力 变革取得突破,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高端人才引进、 创新载体建设、关键技术突破
19、、骨干企业培育等实现 重大跃升,海洋科技 创新、高铁技术等引领发展潮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4000 户,研发投入占生 产总值比重超过 3%,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 67%,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达到 1100 件。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效率 变革加快推进,改革的系 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服务新机制成熟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活力彰显,审批事 项少、 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政务环境全面构建,维护市场公平有序和工作生活便利化的一流环境基本形成。市 场 主体达到 175 万户,其中企 业 85万户以上,更多大企业成为中国 500 强、 进入世界
20、 500 强。开放优势取得全面拓展。国际 城市战略深入实施,融入 “一 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自由贸易港建 设力争突破, 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 显著提升,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初步建立,全球贸易节点城市地位明显提高,国际贸易总额 达到 1380 亿美元,全面 实现货 物贸易、服务贸易、境外投资贸易“三位一体 ”的现代国际贸 易发展。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宜居,市民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 定的工作、更 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
21、,民生保障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到 2028 年,改革开放 50 周年 时,基本完成 这一轮新旧动能 转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要素投入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所有制 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充沛,发展动力强劲,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到 2035 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列。在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强化 责任担当, 围绕国家、省赋予的试验方向和重点任务,积极探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举的动能
22、转换路径,为振兴实体经济提供示范;探索建立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 为构建 创新创业良好制度环境提供示范;探索以全面开放促进新动能快速成长的动能转换模式, 为发 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供示范;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模式, 为形成绿 色发展动能提供示范;探索整合落实国家战略新举措,在海洋 强国、 军民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为形成动能放大集成效应提供示范。力争每年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 经验模式, 为全国、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作贡献。表 1: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主要指标指标 单位 2017 年 2022 年(一)质量效益1.新经济比重 % 25.8 35 以上2.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
23、18.5 2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 10.5 11.5 左右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10 16 左右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30.3 32.56.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10 以上7.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指数(省口径) 79 左右 84 左右8.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100 强企业数量 个 3 4 以上(二)创新发展9.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 2.81 3 以上10.科技进步贡献率 % 63.5 671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家 2039 4000 左右12.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 人 93 120 左右13.PCT 国际专利年申请量 件 76
24、1 110014.“互联网+”指数 全国第一方阵15.人均信息消费 元 暂无口径* 暂无口径*(三)对外开放16.经济外向度 % 45.6 46 左右1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 % 9.9 20 左右18.对“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占全省比重% 59 63 左右(四)环保及民生1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完成国家分解任 务 完成国家分解任 务20.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 % 17.8 达标注:*部分数据暂无统计口径,正抓 紧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新经济比重 25.8%为 2016 年数据。第三章 打造动能转换产业新体系全面对接省十强产业发展,实 施“ 双百千”行动和“一
25、业一策”计划,突出海洋经济特色,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强做高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 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 际竞 争力的产业集群。到 2022 年,基本形成顺应全球产业变革趋势、支撑青 岛经济率先转型升 级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新 经济打造成支撑青岛持续领先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一节 做强做高优势特色产业突出青岛制造优势,壮龙头、强配套、提能级,推进现代海洋产业、智能家电、 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现代金融、现 代物流、现代旅游、商 务服务 、健康养老等 优势特色产业智能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大企业集团。(一)
26、现代海洋产业。发挥海洋 资源禀赋丰富、海洋科研力量雄厚等优势,聚焦海洋经济转型和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 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船舶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等领域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涉海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海洋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 产业体系,打造海洋 经济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当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生力军。到 2022 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 5000亿元,年均增长 10%以上。海洋工程装备。突破深水超深水半潜式生 产平台、大中型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油
27、装置、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等研制和 产业化应用,开展深水超深水钻井船、铺管起重船等工程船舶研制与集成创新。提升海工装 备设计和建造能力,形成总装建造能力。超前布局多金属结核、硫化物、可燃冰、海洋能和深海潜水器等海洋矿产资源、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研制,发展海水源热泵、温差发电技 术。突破全海深潜水器和 载人装 备研制,积极参与“蛟龙探海”工程和深海空间站建设。2022 年海洋工程装备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110 亿元。船舶及相关装备制造。推进军 民船舶装备产研融合和成果共享,提升船舶设计建造能力,发展超大型矿砂船、万标准箱 级以上集装箱船、超大型原油运输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中型工程船、豪华游船等新
28、型海洋船舶、高技术船舶。突破高效低排放大功率低速发动机及曲轴等关键零部件,集聚船舶智能 监控系统、 电力推进系统 、船舶压载水系统等关键配套系统。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化解过 剩产能工作要求, 严禁新增船舶 产能。2022 年船舶及相关装备制造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130 亿元。海洋生物医药。聚焦海洋药物、生物功能制品、海水种苗三大领域,外引内联、重点突破。集中开发抗病毒、降血糖、心 脑血管等海洋创新药物,重点建设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突破海洋生物 酶工程、 发酵工程等技 术,发展海洋功能食品及保健品、海洋生物质功能材料、海洋化妆品、海洋新型酶类等,推进生物基制造向化工和材料产
29、业推广渗透。培育推广鱼类、甲壳类、贝类及海珍品等优良品种种苗,2022 年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发展新型海洋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动物用药品和疫苗等海洋农用生物制品。依托青岛国家海洋基因库 ,打造海洋 综合性样本、资源和数据中心和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库。海洋新材料(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聚焦海洋防 护、海洋环保、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特殊用途四大领域,加快新材料研 发和产业化应用。依托中船重工 725 所、海化院等创新平台,开发特种海洋防腐材料,推广应用新型防腐防污涂料。面向海洋环保、军工制造、纺织服装、健康医疗需求,发展多孔石墨烯吸附材料、可降解油污吸收材料等,开发海藻纤维、甲壳素/纤维素复
30、合纤维及功能新材料 产品。面向深海探 测、海水淡化、海洋油气开发等装备制造需求,研发反渗透膜、超滤膜等海水综合利用先进膜材料。海水利用。突破大型反渗透法、热法海水淡化、大型海水循环冷却等关键技术,开发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板式蒸 馏装置等设备和产品。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鼓励电力、化工、钢铁企业开展海水淡化水替代。到 2022 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 50 万吨/日。涉海服务业。提升发展海洋交通运 输,建 设第四代港口,做强远洋远航,发展现代仓储物流、商品交易、航运代理、船舶管理、海事仲裁等配套服务。加快 发展滨海旅游,开发邮轮游艇、低空旅游、海岛休闲、渔村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推 进传统观光游向
31、休闲度假游转变。培育发展涉海金融、商务服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信息咨询、工程勘察等海洋新兴服务业。依托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平台和海洋科研院所信息资源,在海洋资源、技术、 产业、环境、市场等领域,创新信息搜集、加工、发布机制,建设区域性国际海洋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以青岛为中心、面向全球的海洋物联网。专栏 1 现代海洋产业重点园区和项目重点园区:西海岸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新型产业工业化示范基地、胶州胶北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城阳区海工装 备产业园。重点项目:兰石海洋工程和钻采装备项目、奥德隆石油工程项目、瑞典 AlfaLaval 工业及研发实验中心项目、中船重工海洋装 备研究院、
32、迪 玛尔鹿港海工国 际产业园、海德威高级氧化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产业化项目、昌 辉深海智能化钻井机器人 项目、中集全球冷 链高新产业平台项目、蓝谷海水淡化示范项目、汉缆海洋工程产业链基地项目、淄柴博洋双燃料发动机项目、蔚蓝生物海洋生物酶制剂产业化项目、 华大基因北方中心、聚大洋海洋科技园、北京航材院青 岛工程材料研究院、东怡增铝合金新材料 项目、 军民两用功能性水性涂 层材料项目、高性能低维碳氮化物新材料产业化项目、东方雨虹防水材料、国恩新型复合材料项目、新材料众创空间项目。(二)智能家电。依托海尔、海信、澳柯玛等龙头企业,壮大全球家电业智能制造创新联盟,引进资源突破“ 缺芯少面”短板,推 动传
33、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家电和智能生态跨越,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家电研发制造基地。推 进数字化家 电和数字多媒体、高速激光芯片等创新平台建设,突破高性能变频 、高效 节能、分布智能控制、语音交互等关键技术, 发展智能家居、网络家电、数字视听、移 动多媒体等智能家电产品。依托海尔集团 COSMOPlat 打造国家级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集成应用示范平台,依托海信集团打造国家级智能家居终端产品开发及场景运行示范平台。 2022 年家用电力器具制造和 电视机制造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2400 亿元。(三)轨道交通装备。依托国家高速列 车技术创新中心和中 车四方股份、中 车四方有限公司、四方车辆研究所等龙
34、头企 业,建 设世界“动车小镇”。做强整车制造,突破绿色智能关键核心技术,集聚发展高速轮对、高性能转向架、牵引系统、制动系统、列车网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构建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 、城 际快速动车组、城市轻轨、地铁、低地板有轨电车等谱系化产品。规划论证建设时速 600 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线, 发展磁 悬浮相关产业。拓展系统集成与服务,发展创新研发、咨询设计、检修维护保养等增值服务,推动全产业链由单一提供产品向组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型。到 2022 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和集成服务基地,铁路运 输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1200 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本地配套率达到 60
35、%以上。(四)汽车制造。聚焦轻量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建设龙泉汽车产业基地、姜山新能源汽车基地、黄岛汽车 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重要的汽车制造和新能源乘用专栏 2 智能家电产业重点园区和项目重点园区:崂山通信产业园、西海岸家 电电子产业集聚区、胶州家电电子产业集聚区、平度家电电子零部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项目:国家级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集成应用示范平台项目、国家级智能家居终端产品开发及场景运行示范平台项目、澳柯 玛智能产业园、海尔滚筒洗衣机项目、海尔智慧厨房电器新工厂项目、海尔高效节能 环保水机智能互联工厂项目、海信商用空调项目、海尔 GE 高端特冰智能制造基地
36、项目、开利制冷 项目、 兴邦厨房电器云制造基地 项目、青岛豪江智能科技项目、三菱重工海尔空调机项目、卓英社 热压导光板和高密度聚氨 酯泡棉项目、 亿骏家电配套产业园。专栏 3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重点园区和项目重点园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重点项目: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时速 600KM 磁悬浮样车制造项目、中车四方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庞巴迪 动车组高级修项目、北京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城阳区地铁产业园、轨道交通配套项目、动车组检修工艺能力提升项目、坦达轨道交通设备项目、兰州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项目、魁罡轨道 车辆配件项目、中 兴通高速列 车新材料项
37、目、金江源地铁车辆配件项目、轨道交通车辆内装配套 项目、中 车磁悬浮导轨电车 及专用车生产基地项目、西南交通大学青岛轨道交通研究院。车产业基地。到 2022 年,汽车产能突破 180 万辆,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1700 亿元。传统汽车制造。完善中高端乘用 车、商用 车和专用车产品体系,扩大中高档轿车、SUV等汽车整车产能,细分发展轻 中重卡车、交叉型乘用 车以及各 类专用车,提高本地核心零部件和薄弱环节配套。严格控制新增 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原 则 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制造。引导新能源汽 车健康有序发展, 坚决防止 产能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面向知名车企定向招商
38、,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带动关键总成、驱动电机系统、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研 发制造。支持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发展,突破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及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制造技术,发展电池梯度利用和回收业务,开展 氢燃料电池产业化试点。 2022 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600 亿元。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引进智能汽 车研发机构,布局开 发车联 网、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关键技术,促进车载终端、传感器、控制系统产业化。(五)现代金融。深化财富管理金融 综合改革,重点 发展货币 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业、融资租赁、创业投资、金融信托与管理服务等,提升互
39、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消费金融发展水平,打造面向国际的 财富管理中心。 2022 年金融 业增加值达到 1100 亿元。货币金融服务。引进货币金融机构功能性 总部和资金结算、产品研发、客户服务中心,争取设立广发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青岛分行和银行 业理财中心青岛总部,集聚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建设青岛财富产品交易中心。支持青岛银行、青岛农商银行 A 股上市,争取设立民营银行。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创新货币金融 产品和服务,搭建支付清算平台、专业托管平台、信息数据平台。发展融资租赁,做强青岛银行金融租赁、城乡建设融资租赁,争取设立合资
40、融资租赁公司、青岛农商行金融租赁公司,开展大型装备、医疗设备、交通工具等租赁业务。2022 年货币金融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470 亿元。资本市场服务。做强中信(山东 )证券、 陆家嘴国际信托,争取设立合资证券公司,争取专栏 4 汽车制造产业重点园区和项目重点园区:即墨龙泉汽车产业功能区、莱西姜山新能源汽 车产业 功能区、西海岸汽 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城阳特种车及零部件 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一汽解放新能源商用车项目、吉利汽车整车项 目、莱西新能源汽 车零部件产业 基地建设项目、德国大陆汽车流体技术研发与生产项目、中国重型汽 车集团有
41、限公司新能源客 车项目、特 锐德(胶州)产业园、中慈电动汽车专用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凯州电动冷藏车项目、澳柯玛纯电动物流暨冷藏车专用车建设项目、青岛国轩年产 3 亿 AH 高比能动力锂电池产业化项目、力神动力电池项目、北航青岛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及汽车轻量化材料技术工程中心项目、 迈朗格汽 车配件项目、底特仕汽 车配件项目、乾运高科动力锂电池项目、蓝科途新能源 锂电池隔膜项目、 汉 河氢能电源项目、高新区新能源信息科技产业园。设立原油期货交割库、法人期 货机构。鼓励企 业运用证券市 场、区域性股权市场、银行间市场等开展直接融资。推动蓝海股 权交易中心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落实创业投资企业
42、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政策,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业 投资引导基金、全国中小企 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参股青 岛基金, 积极引进国 际基金和国内创业投资机构 100强、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100 强 ,创建国家创业投资综合改革 试验区。争取 2022 年上市公司达到 70 家左右,创业投资企业和管理机构突破 200 家。保险业。争取设立地方法人寿 险、再保 险、健康保险和外资保险等保险公司,支持中路财险创新发展,争取上海保险 交易所设立分支机构。推广小额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发展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开展商 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 试点。 2022 年保费业务收入突破600 亿元。(六)
43、现代物流。发挥海陆空综 合交通枢纽优势,壮大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道路运输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发展国际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供应链物流等高端业态,打造东 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水上运输业。推动青岛港向运 输全程化、服 务多元化、业务增值化、运营一体化、生产智慧化的第三方港口综合物流供应商转型。支持山 东海运、青岛远洋等发展远洋运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远洋船队。发 展外国籍干线船舶在青岛口岸中 转业务。开通关丹港、吉大港等集装箱直达航线,加强与缅 甸皎漂港、巴基斯坦瓜达 尔港等 “一带一路”沿线港口战略合作。到 2022 年,水上运输业主营业务 收入突破 320 亿元
44、,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 5.6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2020 万 TEU。航空运输业。力争开通迪拜、巴黎等客运航线和欧美货运航线 1 条,加密日韩航线,构筑 2 小时日韩快线、5 小时国内外中 转、 12 小时洲际直航网 络。组建洲际桥头堡机场联盟,开展国际国内中转业务。建设 胶东国际机场货运设施,引 进 大型航空物流企业,拓展全货机航班,申建水果、肉类等口岸,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建 设国 际快件分拨中心和航空物流枢纽。到 2022 年,货邮吞吐量达到 30 万吨。装卸搬运和仓储业。支持日日 顺等平台化企业发展壮大,吸引高端装卸搬运和仓储企业集聚,发展国际物流、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推广新技术和标
45、准化应用,引导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企业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大型装卸搬运和仓储企业信息化水平,实现设施设备的在线化、货物信息实时 追踪。支持 电子商务仓储、保税仓储、重要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满足专业化高 标准仓储要求。支持无人 仓储 、全自动分拣企业发展。依托董专栏 5 现代金融业重点园区和项目重点园区: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市南香港中路金融街、青岛西海岸绿色金融中心、前湾保税港区(融资租赁)、高新区基金谷。重点项目:青岛环球金融中心、市南 财富中心、晨 鸣金融中心、中信泰富财富管理中心项目、青岛上实中心项目、陆金天安项目、金融区教育基地项目、海信金融中心项目、鑫海财富大厦项目、清华基金小镇、国信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城市发展基金项目、上海证券交易所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项目、动车基金谷 项目、信息与金融 产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