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报酬占比消费效应实证研究提要 本文从初次分配角度,基于时序数据实证分析劳动报酬占比的消费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在 19781992 年,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工资增长显著地滞后于实际人均 GDP 的增长,劳动报酬占比没有明显变化,劳动报酬占比与消费增长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1992 年后劳动报酬占比与消费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优化初次分配领域的劳动报酬占比是增强经济消费驱动力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要素分配;劳动报酬占比;消费 本研究得到 2013 年度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KYY13513)资助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 年
2、 4 月 15 日 一、引言 国内外学者对消费增长研究,较多集中于收入分配、收入差距对消费增长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近年来国外开始研究要素分配与有效需求的关系,Stockhamme 和 Ederer (1995)把劳动收入比重提高对总需求产生正影响称为“工资驱动型”经济,把劳动收入比重提高对总需求产生负影响称为“利润驱动型” ,在该研究范式下,劳动收入占比与消费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主要是跟随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学者们试图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论证收入差距与消费倾向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李军,2003;刘东皇和孟范昆,2012) 。从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和演变趋势来看,对基于收入分配研究消费问题不仅要关注
3、再分配领域对消费的影响,更要研究初次分配对消费的影响,而这方面研究相对较少(邹红和喻开志,2011) 。近些年来,学者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郑智延,2011;刘东皇和沈坤荣,2012) 。综合而言,对收入分配和消费关系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探讨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对要素分配(初次分配)作用于消费增长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此,本文从劳动收入占比角度,基于时序数据实证分析初次分配与消费增长的关系。 二、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下,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
4、递减的。因而本文在计量模型中把收入作为影响消费的自变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函数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若干新的假说及相应的函数式。其中函数形式比较简单而内容大体符合实际的消费函数是: C=+Y+C (1) 式(1)中,C表示 t 期消费,Y表示 t 期收入,C表示上期(t-1 期)消费;, 为参数。这一消费函数的最后一项可以解释为消费的惯性影响,即消费存在“棘轮效应” 。因此,本文在模型构建中把上期消费也作为影响当期消费的自变量。 从时间系列看,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92 年是第一阶段,1992 年至
5、现在是第二阶段(从 1992 年起,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 19781992 年间,普通劳动者的名义工资经历了大幅度的提高,工资从 3050 元上升到 100200 元,不过,由于该期物价改革带来的通货膨胀,实际工资增长显著地滞后于实际人均 GDP 的增长。诚然,这也是属于一种正常的情况,经济从低增长进入高增长,普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增长在最初的一段时间会慢于 GDP 的增长。本文以 1992 年为界,分别对 19781992 年和 19922010 年两个阶段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计量模型估测劳动者报酬占比、收入和前期消费对消费的影响。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lnCM=C+lnW
6、+lnY+lnCM+ (2) 其中,CM 为消费,C 为常数项,W 为劳动者报酬占比,Y 为收入,CM为前期消费,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在变量选取方面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选取的变量如下: 1、消费(CM) 。关于消费的衡量方式,主要包括人均居民消费及其增长率、消费倾向、居民消费率等指标。本文使用居民消费率(CM)作为衡量消费的指标,即居民消费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2、劳动者报酬占比(W) 。本文选取劳动者报酬率(W)来衡量我国要素分配状况,19782006 年 W 的数据转引自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 ,之后的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省级数据进行测算得到,对
7、于缺失的 2008 年数据我们用 2009 年和 2007 年的均值补齐。 3、收入(Y) 。由于本文使用居民消费率(Y)作为衡量消费的指标,由此对收入水平的衡量指标我们相对应地选取居民收入(使用城镇家庭居民和农村家庭居民的调查数据通过城乡加权而得)占支出法 GDP 的比重。 4、上期消费(CM-1) 。本文使用居民消费率(CM)作为衡量指标,即上期居民消费占上期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样本区间为 19782010 年,以 1992 年为界,分 19781992 年和19922010 年两个样本考察,考虑到使用的都是相对量的指标,本文数据并不需要剔除价格的影响,使用名义数据,除上
8、述特殊说明的数据外其余原始数据皆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 (三)单位根和协整检验。为避免伪回归,在回归之前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略)表明各变量符合 I(1)过程,运用 Engle-Granger 检验方法对回归后的残差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检验结果(略)表明,我国人均收入、劳动者报酬占比与消费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 1) (四)实证结果。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在 19781992 年,由于1992 年前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工资增长显著地滞后于实际人均 GDP 的增长,劳动报酬占比没有明显变化,劳动报酬占比与消费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2、在 19922010 年,居
9、民消费初受到上期消费和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外,劳动者报酬占比与消费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之间的相关系数约为 0.26,方福前(2007)也曾指出,我国消费疲软并不是居民储蓄增加(消费倾向下降)的结果,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是中国近年来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与含义 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证明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报酬占比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因此改善初次分配状况,优化要素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比,能有效提升居民消费率,进而对消费需求具有扩大效应。 “十二五”期间政府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这需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劳动者报酬率的提升是构建消费增长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由此,在收入分配领域应着眼于初次分配领域改革,通过有效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的相应举措,例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等,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率,这是有效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军.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9. 2刘东皇,孟范昆.收入再分配的消费效应:理论及中国例证J.价格月刊,2012.3. 3刘东皇,沈坤荣.要素分配、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增长J.经济学动态,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