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钩沉研究包拯反腐倡廉今年是北宋名臣包拯诞辰一千周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安徽省社联、安徽省法学会等 5 家单位,于今年 6 月在包拯故乡合肥市召开了“包拯诞辰千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研究包拯的著名史学、法学和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现将与会的部分专家学者的论点和笔者感受,散记如下。? 历史上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包公 包拯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和尊敬的历史人物。近千年来,由于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包拯的本名已较少为人所知,其真实事迹较少流传,而尊称“包公“则烩炙人口,成为老百姓心中的救世主、清官,在民间几乎有口皆碑,妇孺皆知,许多地方修建了包公祠、包公庙,受到群众顶礼膜拜。然而,艺
2、术作品中虚构的包拯形象,与作为历史上真实人物,其实相距甚远。这次学术研讨会遇到的第一个课题,就是要本着去伪存真的求实态度,揭示真正的包拯,研究他的思想和言行,还包拯以本来面目,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从宏观上来说,艺术作品中的包拯故事(包公戏) ,很多发生于包拯在开封府任知府时,印象深刻的较多是宣扬他断案如神,惩恶扬善,为老百姓平反冤案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的包拯,一生仕途 25 年,担任开封府尹仅一年零两个月,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三次进入御史台、三司)和其他地方做官。包拯的最主要业绩也并非断案为民,而是“上疏为君“。据史料记载,包拯一生至少给仁宗皇帝写了 187 个奏本,内容涉及政治、
3、经济、军事、外交、人事等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也是他最为关注的,就是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入仕朝庭担任御史中丞时,奏请宋仁宗“早立太子,以固国本“。? 宋仁宗 13 岁登基,在位 30 多年,先后生了 3 个儿子,都自幼夭折,此时他已 49 岁了,依然东宫虚位。特别是在此以前 3 年,忽然得了神经病,终日胡言乱语,使得朝庭上下忧虑重重。后来,仁宗虽恢复健康,继续上朝,但眼光远大的大臣都感到有尽快册立储君的必要,上书仁宗。可仁宗总想亲生一个儿子来继承王位,对此一直犹豫不决。? 在封建社会,皇帝立嗣是天大的事情。由于“伴君如伴虎“,大臣乱上奏折被放逐、入监甚至招致杀身之祸的不乏其例。但包拯把生死置之度
4、外,毅然奏请皇帝尽早立嗣,建议从有血缘的宗室中确定一人为太子。仁宗看了奏折后,居心叵测地问道:“你想立哪一位宗室为太子?“包拯严肃地回答:“我上的这个奏折,完全是为了赵家天下的万代相传,长治久安。皇上问我要立哪一位,是怀疑我有什么个人打算。我快 60 岁的人了,并且没有儿子,难道还要为儿孙谋幸福吗?立太子这样的重大问题,只有皇上自己做出抉择。“经过包拯和其他几位大臣的多次力谏,仁宗终于在 4 年后把已 30 岁的赵曙迎入宫中,立为太子。又过了一年,仁宗去世,政权顺利地过渡到英宗(赵曙)手中,免去了封建王朝为争夺皇位屡见不鲜的宫廷动乱(以上史实部分引自程如峰著的包公传 ) 。? 从微观上来说,比
5、如陈州放粮是一出著名的元杂剧。那年陈州大旱,官府子弟乘机高价售粮,盘剥百姓,冤死平民。包公微服私访,了解真情,处决了贪官,强令官府开仓平价售出粮食,故剧文称之为“放粮“。而事实是,包拯去陈州是为朝廷“收粮“。由于陈州官府以数倍于该收的粮钱,横征暴敛、巧取豪夺,使贫苦百姓苦不堪言。包拯去了以后,严格规定只能以原有定额收取粮钱,大大减轻了陈州人民的沉重负担。又如民间流传甚广的包公案中,据说惟一有史实依据由包拯审理的割牛舌一案,说的是有一农民上告他家耕牛的舌头被他人割去,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是个无头案。小说里描写包公“睡至三更得一梦,忽见一巡官带领一女子乘按,手持一刀,有千个口,道是丑生人。“第二
6、天,有个名叫卜安的人自投罗网。包公思念夜来之梦,与此事恰巧相符。“巡官想是个卜字,女子乘按乃是安字。持刀割也,千个口,舌也。丑生牛也。“于是确认割仇人家牛舌者的就是卜安。而事实是,包拯接农民报案后即密令其回家杀牛卖肉。不久便有一人前来状告农民私杀耕牛。包拯当即对来人说,你为什么割农民耕牛的舌头又告他杀牛呢?来人吓得只好供认与牛主有隙,割牛舌在先,告杀牛于后。这里,包拯主要是依据宋代订有“私杀耕牛有罪“的规定,应用犯罪心理学原理进行推论,从而侦破了这一无头案。一个依靠梦验,一个依靠法律和科学,小说中和现实中的包拯破案完全不同。? 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包拯和艺术上的包公 这次学术研讨会关注的第二个问题
7、是究竟如何认识和评论文艺作品中的包公和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上的夸张应以历史的真实为基础。但艺术又高于生活,允许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作合理的夸张。这次研讨会原本是按史学、法学和文艺学专业分别举行,后来变更为把 3 个专业的专家学者邀集一起合并召开,既有全体大会由专家报告学术成果,又有小组会议分专业深入研讨。这样做的好处是 3 个专业的研究人员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与会者一致认为,艺术上的包公与现实中的包拯,都是一个非常完满的正面人物形象。艺术上的包公,已成为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爱民如子、嫉恶如仇的化身,备受百姓推崇。而现实中的包拯,在家尽孝,在职尽忠。知开封府时
8、,他大胆改革收案办法,撤销代收代转的“门牌司“,方便伸冤的平民直入公堂面诉冤情。特别是,他的“民者国之本“的民本思想,“贪者民之贼“的反贪态度,“清心为治本“的清廉品格,“直道是身谋“的为官哲学,使他成为在封建社会中广大劳苦大众所敬仰和期盼的少有的“清官“。据史料记载,包拯现存的 187 篇奏折中,有 55 篇指名道姓地揭发了 61 名本朝人物。有的学者对此进行归纳,分为 6 大类:“1贪赃枉法、损公肥私的有 9 人;2惨虐不法、蠹政害民的有 7 人;3贪图荣禄、无耻求进的有 13 人;4知识庸味、才不堪任的有 18 人;5恣横奸邪、挟私逞忿的有 11 人;6无事生非、兴妖惑众的有 3 人。“
9、(引自杨国宜的论文包拯:改革法制,整治腐败 )尽管包拯的许多奏折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得到仁宗皇帝的恩准,他的许多正确主张也没有得到实施,但包拯的思想和言行在封建社会里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值得人们纪念和学习。? 从学术研究来说,必须以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思想和言行作为基本材料,才能真正汲取他的进步思想,认识他的历史与阶级局限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发掘和搜集历史文物及史料,进一步深入研讨包拯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研究文艺作品中的包公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的名臣贤相不少,为什么几乎只有包公才被千古传诵,受到民间那么多的老百姓所爱戴尊崇?真实的包拯事
10、迹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归根到底则主要是经过民间作者的艺术加工,他们虚构的故事特别是塑造的包公形象,适应和满足了广大平民百姓期盼社会公正、司法公正和平等自由的需求,以及在这种需求实现不了时渴望出现一位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的“清官“来为他们伸冤作主的心理。有的学者甚至表示,艺术上的包公固然离不开真实的包拯,但如果没有艺术上的包公,真实的包拯很可能不会如近千年乃至当今像偶像那样受到万民的衷心拥戴和特别关注,据说在有的地方,群众把包公列为仅次于文、武圣人的孔子、关公之后的第三位“圣人“。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不仅应深入研究真实的包拯,也应该重视研究文艺作品中的包公,并力求把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密切
11、地结合起来。? 今天研究包拯和包公的现实意义 这次学术研讨会关注的第三个问题是,今天研究包拯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离不开产生它的社会土壤。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分漫长的封建历史的国家。在封建制度下,社会不平等、官吏欺压百姓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因此人民群众希望能出现像包拯这样的“清官“;即使没有也会设法虚构出一个“包公“。今天我们生活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当家作主,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制度是好的,绝大部分的干部也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是我国目前毕竟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封建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是民主的传统不多,而封建的遗毒不少,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的贪官污吏、欺压群众的官僚权贵依然存在,社会不平等、司法不公正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就是今天人民群众仍然期盼“黑脸包公“(河北省纪委书记姜瑞峰) 、女“包公“(中央纪委副书记刘丽英)多多产生的社会环境。有些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指出,完全、彻底改变这样的不良社会环境是党和人民的企求,但不可能会一蹴而成。为了改变这样的社会环境,除了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锲而不舍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外,坚持反腐倡廉、依法办事也非常重要,历史上的包拯和艺术上的包公在这个方面是一个典型人物,这也正是今天人们纪念包拯、深入研究以包公为代表的“清官“文化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