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 6 流动单元研究摘 要:流动单元是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储层单元,是未来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和最基本单位。它也为油藏的非均质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是今后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攻关目标。因此开展流动单元研究、搞清剩余油的分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 6 流动单元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物性综合特征,首先对 16 口取芯井的测井数字化数据(SP、GR、AC、RILD 等)与孔、渗、饱、泥质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判别、分类,根据判别公式对未取芯井方法作参考,在对长 6 油层组进行沉积分层的基础上,依据岩石物理特征参数进行流动单元
2、进一步细分,最后划分出 A、B、C、D 四类流动单元。 关键词:油藏描述 流动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 安塞地区 流动单元又称水力单元,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兴起的一种储层研究方法。国内外的学者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对象不同,对流动单元的理解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Hearn1认为流动单元是一个横向和垂向连续的储集层,在该单元的各部位岩性特点相似,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性质也相似;Ebanks2认为流动单元是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和物性的变化进一步细分出来的岩体。 从上述的不同定义中不难看出,流动单元主要强调的是储层单元,是对储集层的进一步细分。在这个储层单元中,影响流体渗流的岩
3、石物理性质相同,也就是具有相同的渗流特征,因此,可以把流动单元定义为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储层单元。流动单元的定义不仅反映了油藏内部流体渗流的基本特征,而且反映了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 一、流动单元的分类评价方法 1.研究区地质特征 安塞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偏北的陕北斜坡带上。区域构造极为平坦,平均坡降只有 78m/ Km。其上由于差异压实作用而发育多排轴线近东西或北东向的鼻状隆起,这些隆起与上倾方向的砂岩致密带或砂岩尖灭带配合,形成良好的圈闭,对油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岩心物性分析,从安塞地区长 6 油层的岩芯分析资料分析可知,长 6 油层在该区总体上孔隙度主要分布在 1216%,其
4、频率占 66%,平均孔隙度为12.74%。该区总体上渗透率主要分布在 0.2210-3m2,其频率占 72%,平均渗透率为 1.8110-3m2,属于低孔特低渗油层。 2.流动单元的分类评价方法 合理地划分流动单元,不仅有助于研究流动单元的成因及深化认识储层的非均质性,而且可以针对流动单元的不同成因,对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流动单元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确定连通砂体与渗流屏障的分布;第二层次确定连通体内部导致渗流差异的储层质量差异。在连通体内部进一步划分流动单元时,人们一般采用多参数聚类分析方法,然而,在多参数聚类尤其是各参数为等权时,常常会出现各参数优劣交叉现象,给聚类结果的应用带来
5、困难。对于安塞地区,基于实际资料的情况与本区的特征采用模糊聚类与模糊识别相结合的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分类,效果较好3。 二、研究区流动单元的划分和结果 1.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和分类标准 在对安塞地区长 6 流动单元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物性综合特征法,首先对 16 口取芯井的测井数字化数据(SP、GR、AC、RILD 等)与孔、渗、饱、泥质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判别、分类,根据判别公式对未取芯井方法作参考,在对长 6 油层组进行沉积分层的基础上,依据岩石物理特征参数进行流动单元进一步细分,最后划分出 A、B、C、D 四类流动单元(表 1) 。这四类流动单元的特征分别为: 流动单元 A(好):具有很
6、好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渗透率 2.1-310-3m2,平均渗透率 2.410-3m2;孔隙度 10.7-15.2%,平均孔隙度 13.4%;含水饱和度低,范围为 19.6-42.2%,平均含水饱和度35.5%;泥质含量低,范围为 3.7-12.6%,平均泥质含量 8.4%。 流动单元 B(较好):具有较好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渗透率 1. 3-2.6 10-3m2,平均渗透率 2.010-3m2;孔隙度 8.8-16%,平均孔隙度 12.3%;含水饱和度较低,范围为 23.2-52.1%,平均含水饱和度40.8%;泥质含量较低,范围为 4.7-18.4%,平均泥质含量 10.1%。 流动单元
7、 C(一般):具有一般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渗透率0.9-2.2 10-3m2,平均渗透率 1.8 10-3m2;孔隙度 8.5-12.5%,平均孔隙度 10.5%;含水饱和度较 B 类高,范围为 28.3-64.6%,平均含水饱和度 43.4%;泥质含量较 B 类高,范围为 10.3-24.9%,平均泥质含量14.6%。 流动单元 D(差):具有较差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一般作为渗流屏障。渗透率 0.8-2.3 10-3m2,平均渗透率 1.6 10-3m2;孔隙度8.1-11.5%,平均孔隙度 9.1%;含水饱和度高,范围为 36.2-66.7%,平均含水饱和度 46.3%;泥质含量高,范
8、围为 15.2-28.9%,平均泥质含量18.4%。 2.长 6 油层组流动单元的划分结果 根据上述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和标准,对研究区长 6 油层组进行了流动单元分类,由表 2 可以看出,长 6212 油层 A 类流动单元所占比例为45%,B 类流动单元所占比例为 44.7%,其次长 6213 油层 A 类流动单元所占比例为 12%,B 类流动单元占 55%;长 622 油层 A 类流动单元仅占3%,D 类流动单元则占 48%;长 612 油层 B 类流动单元最多,所占比例为75%,A 类流动单元为 6.7%;说明长 6212 油层是渗流能力与储集最强,物性最好,是长 6 油层组的主力层,其次
9、是长 612 油层渗流能力与储集较强,物性较好,长 6213、长 622 油层渗流能力与储集一般,物性一般,长 622 油层主要在东北部渗流能力较好,A 流动单元分布范围较大。长6211 油层渗流能力与储集差,物性差,一般作为长 612 油层与长 6212 油层间的渗流屏障。 三、长 6 油层组流动单元分析 1.长 6 油层组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关系 通过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相关性分析,A 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长612、长 6212 油层内,对应的沉积微相为河口坝微相,所占比例为66.71%;B 类流动单元主要对应的沉积微相为河口坝边部和远端坝微相, 所占比例分别为 55.44%、25.57%;C
10、 类流动单元不太发育,在各小层所占的比例均小于 10%,主要对应的沉积微相为席状砂微相,主要分布在工区边部, 所占比例为 57.3%;D 类流动单元作为储层的渗流屏障,主要对应的沉积微相为分流间湾与前缘泥微相。 2.长 6 油层组流动单元剖面分布特征 从流动单元剖面图可以看出,作为工区主力层的长 6212 油层以 A 类流动单元为主,长 612 油层以 B 类流动单元为主,长 6211 油层、长 622油层流动单元以 4 类为主,主要作为渗流屏障。A、B 类流动单元一般位于河口坝的轴部,内部由多期河口坝切叠组成,向两边渐变为 C 类、D 类;垂向上流动单元可以不连续,各类流动单元可以直接接触。
11、 四、结论 在对安塞地区长 6 储层的分析可知:流动单元 A 具有很好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流动单元 B 具有较好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流动单元C 具有一般的渗流和储集能力;流动单元 D 具有较差的渗流和储集能力。不同的流动单元类型不仅有着不同的储集、渗流特征,而且在岩石类型、沉积特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开发动态(吸水、产液强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开发过程中,应重视不同流动单元在油藏范围内的纵横向分布,以优化开采措施、提高开采效果。 参考文献 1Hearn C L,EbanksW J Tye R S,et al G eo logical factors in fluen cing
12、 reservo ir perform ance of Hartog Draw Field,W yom ingJ.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gy,1984, 36(5):13351344. 2Ebanks W J The flow un it concept-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reservoir description for engineering projectsJ. AAPG,1987,71(5):551552 3彭仕宓, 尹志军, 常学军, 等. 陆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新方法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28( 5) : 68-70. 作者简介:孟曼莉(1981-) ,女,陕西渭南,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储层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