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区马铃薯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应用探讨摘要:马铃薯是我县播面最大的粮、菜、饲作物,在饥荒年代作为人们解决温饱的主食,如今用于丰富人们的餐桌,并作为养殖生猪的重要饲料来源,深受广大农民的青睐,得以长期广泛种植而经久不衰。不断研究探索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高效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马铃薯;集成技术;探讨 2013 年我县马铃薯生产在面临上年长期低温、多雨、寡照极端天气影响和晚疫病暴发成灾导致大面积减产的严峻形势下,通过克服种种不利因素,迅速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落实各项抗灾技术措施,马铃薯生产得以快速恢复,喜获大丰收,成为我县历史上又一个高产年。统计年报显示,全县 19.17 万亩马铃薯平均亩产 14
2、9.66 公斤,总产 2.869 万吨,较去年 2.1191 万吨实际净增 0.7499 万吨,增产 35.39%。 1、稳定种植面积,着力提质增效 1.1 单产总产大幅提高 今年是我县实施又一轮湖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承先启后的关键年。我县马铃薯生产呈现“一减三增”的局面,即面积略减、单产倍增、总产大增、效益显增。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 19.17 万亩,较去年 19.24 万亩减 0.07 万亩,减 0.36%;据农业部门组织大规模测产验收及分析认定,全县鲜薯实际平均亩产应在 944.0 公斤以上,比去年亩增 472.0 公斤,翻一番;总产 18.1 万吨,比去年净增 9.0 万吨,增产9
3、8.9%,按每公斤鲜薯 1.20 元计,共为农户增值 10818.24 万元。 1.2 主推品种增产明显 全县以自繁自留的“米拉”为主,主推品种为鄂马铃薯 5 号、10 号,搭配其它品种如费乌瑞它、中薯 5 号、鄂马铃薯 3 号、7 号等,良种普及率 83.7%,较去年增加 2.2%;各品种表现不凡,高产典型比比皆是,且大中薯块居多,一般都在 150 克以上,200-350 克的也屡见不鲜,时不时遇到 500 克以上的大薯块。如朝阳寺镇凉桥村马家坝小组的高修权 2.0亩净作米拉,单产达 2683.4 公斤,同组杨芙蓉 2.4 亩套作鄂马铃薯 3 号,单株产量 0.65 公斤,亩产 1642.2
4、 公斤;丁寨乡曲江村 8 组的田茂生种的鄂马铃薯 10 号,单株产量达 0.618 公斤,亩产达 2048.2 公斤;同乡渔塘坪村 7 组的刘汉鼎老人种的鄂马铃薯 5 号,单株平均薯重 0.645 公斤,亩产 989.0 公斤;同组刘朝志种的米拉,特大薯单个平均重达 0.535公斤,亩产 1034.4 公斤。 1.3 种植模式高产高效 重点推广了薯一玉一薯套种(占 60%以上) 、薯一玉一菜套作(占 20%左右)以及其它形式(占 20%以下) 、薯稻连作(因去年秋季雨水较多导致面积较去年 2.5 万亩减少 0.5 万亩)等高产高效模式。我们把马铃薯生产与玉米、水稻高产创建和城郊蔬菜生产结合起来
5、,打造“吨粮田、吨半粮田” ,力促农户增产增收。水稻、玉米一般亩产 600-700 公斤,马铃薯亩产 150-250 公斤,甘薯亩产 200-300 公斤;蔬菜亩平收入 5000 元以上。全年亩平产值在 8000 元以上。 1.4 高产技术广泛应用 深沟高垄栽培 5.5 万亩,比上年增加 0.7 万亩,平均亩产 197.5 公斤,较上年增 102.56%,其中深沟高垄全覆膜栽培 0.2 万亩,较上年增加0.1 万亩,亩产 245.O 公斤,比去年亩增 77.0 公斤,增幅达 45.83%;地膜覆盖栽培 O.1 万亩,与上年持平,平均亩产 223.0 公斤,增幅达41.14%。 1.5 种薯繁殖
6、有序开展 马铃薯生产无毒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鄂马铃薯 5 号、10 号等脱毒种薯推广应用面积逐渐扩大,今年分别在坪坝营、丁寨、活龙坪、忠堡建立一级良繁基地 150 余亩,平均亩产 1023.7 公斤,共产一级种薯 153.3吨,还在坪坝营、丁寨、清坪建立二级良繁基地 1000 余亩,平均单产913.0 公斤,共产二级种薯 913.0 吨,基本能够满足冬种缺口。 1.6 高产创建扎实推进 2012 至 2013 年在部级高产创建项目带动下,在开展水稻、玉米高产创建的同时,县里自行安排马铃薯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 2 个,面积 2.3万亩,比上年增加 1.2 万亩,平均亩产 214.0 公斤,较上年单产
7、增 113.0公斤;千亩连片示范 5 个(面积 0.5 万亩) ,平均单产 226.0 公斤,较上年亩增 108.0 公斤;百亩连片示范 8 个,平均亩产 238.0 公斤,较上年亩增 117.0 公斤。通过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促进了今年马铃薯大增产。1.7 营销市场逐步形成 去年受灾后,远远不能满足本县对马铃薯的需求,商家们纷纷从云南、宁夏、内蒙等地调进了大量的商品马铃薯充斥市场。我县是马铃薯生产大县,也是马铃薯消费大县,人们都有偏爱马铃薯的喜好,每年生产的马铃薯农户自食占 20%,30%饲喂牲畜,10%留作种用,剩余的流入学校、工厂、机关食堂和市场,很少有富余的外销和加工。 2、推广集成技
8、术,狠抓落实到位 2.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 依托部级高产创建,县里成立了粮油生产及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局还成立了相关业务部门技术骨干参与的专家指导小组。 2.2 广辟种源,力保面积 去年我县马铃薯因灾大减产,部分低山农户基本绝收而失种。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划拨专款,广泛发动,多措并举,利用各种信息和渠道,采取多种途径购进、异地换种等形式组织种源。购进鄂马铃薯 5 号、10号原原种 100 万余粒,原种 250 多吨,自繁“米拉”等异地换种近 2000余吨,基本保证了冬种需求。 2.3 积极开展高产示范 一是引进一些新品种如鄂马铃薯 10 号、7 号以及费乌瑞它、中薯 5号等进行示
9、范,其中鄂马 10 号抗性相对较好;二是开展薯一稻连作示范;三是搞好低山早熟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示范;四是办好深沟高垄全膜覆盖栽培示范。五是大力兴办高产样板。 2.4 广泛开展技术培训 结合高产创建和“阳光工程” ,大力培训科技明白人和种田能手,全县共培训 165 场次,培训 10780 人次,发放技术资料 10000 余份。 2.5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马铃薯是我县种植历史比较悠久的传统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且是我县人民最喜食的粮、菜作物,又是养猪最大的饲料来源。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引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创新应用高产高效新模式是马铃薯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2.6 立足抗灾
10、夺丰收 马铃薯生长季节没有受到较长时间的低温冰冻雨雪天气的不利影响,“三晴两雨”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奠定了今年马铃薯大丰收的基础。尽管如此,我县还是没有放松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预警,4 月份就及时发布了病虫情报,迅速召开了专题会议,启动了重大疫情预警机制及防控预案,利用办示范样板、有线电视、宣传车、悬挂标语、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广大干群,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准备打一场防控晚疫病的攻坚战,并出动机防队伍,集中人力物力,开展了统防统治现场培训。 3、不断总结经验,夯实高产基础 3.1 近几年来,我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但马铃薯生产种植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规格密度达不到统一
11、要求,多数地区都由过去的双行套种改为单行,行幅大、密度小、株数少;品种更新缓慢、老品种退化严重、新品种青黄不接,有很多农户还是种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繁自留的“米拉” ;栽培模式过于单一,经济高效实用性不够,陈规陋习要逐步克服和改进,种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农民的风险意思淡薄,在大灾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生产在我们山区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 ,尤其是马铃薯产业是一个弱势产业,经受不起恶劣气候、重大疫病的折腾, “风调雨顺”加上人为努力,方能获得较好收成。 3.3 比较效益差,一是因为农资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马铃薯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二是市场波动大,往往是
12、增产不增收。就目前而言,我县冬种马铃薯每亩的成本超过了 1200 元(含人工成本) ,农民投入显得捉襟见肘,离增收目标相距甚远,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稳步发展。 3.4 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下。县内没有一个成规模的马铃薯生产合作组织,还是基本上沿习过去分散生产、自产自销的格局,规模小、效益差;农业企业起不到“龙头”的作用,辐射带动力不强,助推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县内没有一家马铃薯规模生产加工企业。 3.5 机械作业程度极低。目前除了有部分使用机耕外,还没有引进适合的种、管、收的机械。因此要利用好国家惠农政策,积极引进适合山区特色的马铃薯生产机械,进行全程作业试验示范,走农机、农艺相
13、结合的道路,逐步实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 4、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发展后劲 4.1 进一步开展好品种试验示范。根据我县马铃薯生产的特点,引进一些适合我县种植和农民喜欢的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并开展高产栽培技术和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充分利用好马铃薯原种补贴项目,采购好种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发放到种繁农户手中。 4.2 进一步搞好病虫测报和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等,树立“晚疫病”是威胁马铃薯生产最大的风险意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危害的应对能力。 4.3 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动员广大农户乘势而上,稳定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使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 20 万亩以上,大力推广高产高效的集
14、成技术,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来年马铃薯生产再上新台阶,总产突破 3 万吨大关。 4.4 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县乡两级都要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农业部门组织专家技术员进村入户到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实地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4.5 进一步加大马铃薯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和生产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优化招商环境,引进一批马铃薯生产、加工、贸易企业,鼓励有识之士回乡创业、共谋马铃薯产业发展。 4.6 进一步拓展马铃薯市场,开展订单生产,疏通马铃薯流通渠道,逐步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瓶颈和农户的后顾之忧。 4.7 进一步整合项目资源,增加投入,努力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增强马铃薯产业发展后劲,从而促进我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