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章 中药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第二节 药物转运的速率类型与线性、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参数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模型及其确定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定义: 药物由机体给药部位向血液大循环中转运的过程称为 吸收 。当血管内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存在吸收。只有当血管外给药时, 由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需要一定的通路及一定的时间 , 才存在吸收过程。 药物动力学将药物的吸收过程称为 “吸收相”,吸收过程完成后则进入 “吸收后相 ”。 根据血药浓度进行药物动力学分析时, “吸收 ”常被理解为从给药部位抵达采血部位的全过程,并认为只有药物吸收后进入的机体部位,
2、才能称作 “体内 ”,而通常不把胃肠道等消化吸收部位纳入体内部分。这与生理解剖学有本质的不同。 给药部位血液循环系统吸收胃肠道等消化吸收部位中 药 吸收的一些 实验 研究: 有效部位与有效成分比较 灌胃 -细辛醚后的吸收速率常数 Ka明显大于石菖蒲挥发油灌胃给药。 同时,其达峰时间 T(peak) 、分布半衰期 T1 /2和消除半衰期 T1 /2均远远小于石菖蒲挥发油灌胃给药后的相应参数。由此可见, 灌胃 -细辛醚后 -细辛醚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比灌胃石菖蒲挥发油更为迅速。 推测是由于 石菖蒲挥发油中的其他成分减缓了 -细辛醚的吸收、分布和消除过程。 将二者的 AUC作一比较 ,可发现石菖蒲
3、挥发油灌胃给药后的 AUC明显大 于灌胃 -细辛醚 ,可能是挥发油中的其他成分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单味与复方川芎中川芎嗪的吸收研究 川芎 单煎液 (3g/ ml) 川芎 丹参共煎液 (2g/ ml ,川芎 - 丹参 = 41) 补阳还五汤 (16g/ ml ,川芎 - 当归 - 赤芍 - 地龙 - 红花 - 桃仁 = 12402111) 四物汤 (14g/ ml ,当归 - 川芎 - 白芍 - 熟地 = 3344) 以上几组中 川芎用量相等 ,均为 3g。 研究结果表明川芎伍用丹参引起 川芎嗪吸收减慢和生物利用度降低 ;并且川芎伍用当归、白芍、熟地及伍用当归、红花、桃仁等后都明显降低了川芎嗪
4、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其都低于川芎丹参组。 方剂中君臣佐使已明显影响彼此在体内的吸收。二、分 布 定义 : 分布是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再由血液 转运 到体内各器官、组织或体液的过程。 大部分药物的分布是 可逆 的,一旦药物在血液与机体各器官、组织或体液间的分布达到了动态平衡,就认为分布过程完成,药物从 “分布相 ”进入 “分布后相 ”。 从速率论的观点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状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 1)一种是药物吸收后立即遍布到机体各有关部位,立刻完成分布,即没有分布阶段,直接进入分布后相,这时整个机体可看作是一个各部位药物转运均处于动态平衡的 “均一 ”体,这种药物称为 “单室模型 ”药
5、物 。 另一类是药物在吸收后,很快地进入机体的某些部位,主要是血流丰富的某些组织,如:肝、肾等,即刻达到平衡,但较难进入另一些部位,主要是脂肪、骨髓等血流不充盈的组织,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完成向这些部位的分布,这时就可划为两个 “隔室 ”。将血流瞬间分布的组织称为第一隔室,即 “中央室 ”,将那些分布慢的组织称为第二隔室,即 “外周室 ”,这种药物称为 “双室模型 ”药物 。 若第二隔室中又有一些组织、器官或细胞内药物的分布特别慢,则还可以从第二隔室中分出第三隔室,这种药物称为 “三室模型 ”药物,依此类推。某些中药的体内分布规律与中医理论的印证 天花粉主含大分子量的天花粉蛋白,它能透过胎盘屏障
6、 对胎盘滋养层细胞有变性、坏死及阻断胎盘血循环的作用,导致胎儿死亡娩出。这种对胎盘的选择性作用印证了 本草纲目 等文献关于天花粉具有 “治胞衣不下 ”功效的论述。 3H-去甲斑蝥素小鼠体内 药 代 动 力学与 组织 分布研究: 去甲斑蝥素肾脏组织有较高分布 ,可能与其泌尿系统刺激性毒副反应有关。三、代谢 定义: 代谢(或生物转化) 是指药物用于机体后,在体内 体液的 pH、 各种酶系统 或肠道菌丛 的作用下 ,发生 结构改变 的过程。 结构改变主要在肝脏进行,药动学仅研究其速率特征,作为体内消除之主要途径之一。 在药物动力学中把代谢和排泄过程统称为 “消除 ”( elimination),统一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