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的探讨摘 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析出,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分析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障碍,主要有:农民非农就业的盲目性、社会歧视、劳动力市场障碍和土地制度障碍;而农业人口基数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城镇化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培训机构不健全是就业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黑龙江省;非农就业 一、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 据不完善统计,2007 年底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 400 多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约 25%左右,但是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仅为 36.8%
2、,待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析出,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将日益严峻。 (一)农民非农就业的盲目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越来越高,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省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劳动力中年轻力壮、文化水平较高的部分,他们大多数且有一技之长,这些劳动力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却大大降低了农业中劳动力的素质,使得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技能在农业中的推广速度慢,难以落实科教兴农政策,阻碍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我省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技术水平均较低,决定其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文化层面、高技能的劳动力的需
3、求,也不能很好地将农业推向现代化水平。进城务工的农民,由于其素质普遍低于城市劳动力的水平,其大多数是从事简单劳动的体力型工作,他们的边缘化,而市场的主体仍然是城市劳动者,而素质更低的劳动者只能滞留在农村,最终形成城乡劳动力素质极其悬殊的局面。 (二)农民非农就业的社会歧视 1.户籍歧视。我国自 195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它极大限制了农村劳动者流入城市,缩小了农民非农就业的范围。20世纪 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国家放松了户籍制度的限制,放宽了农民非农就业的控制,并且还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农民非农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农村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形成了一
4、股“民工潮” 。然而,我国市民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的观念,意识很强,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受到城市市民的热情接待,而是到处碰壁,经常遭到城市市民的排挤。 2.就业歧视。农民非农就业的歧视包括在求职、就职、日常管理、待遇等方面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求职歧视是指农民由于自身的身份,由于他们来自农村,自然而然被人为地划入到只能从事城市最脏、最累、最苦、最危险工作的行列。待遇歧视是指付出同等的劳动的劳动者而获得不同的报酬,即同工不同酬。同样,由于身份的原因,他们所得到的劳动报酬远远低于市民,并且他们还经常被无故克扣工资。 3.社会保障歧视。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主要是针对城
5、市市民,在城市,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而农民却被排除在体制之外。即使农民实现了农转非得职业转变,但他们依然没有享受到和城市职工同等的保障制度。 (三)农民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市场障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调节作用极其重要。同样,在劳动力市场,其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要通过市场的调控来实现。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我国由于严重的户籍制度,不仅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分离,而且也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限制,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城乡分割的状态。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需要补充劳动力时,由于劳动力的长期分割,短期地区域性
6、的劳动力流动都会给流出地、流入地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严重侵犯了农民,非农就业的自主权,大大增加了农民就业的成本,不仅使农民在非农择业中表现极大的盲目性,而且给农民的就业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阻碍了农民非农就业的历程。 (四)农民非农就业土地制度障碍 我省的农村土地制度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国家的多次土地制度改革,我省不断完善土地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上地产权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化经营。但是,我们也应当明确看到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农村土地产权
7、不明晰,土地承包制的流转受到限制,这不仅制约了农村土地的市场化,而且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不能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阻碍了农民非农就业的历程。 二、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分析 制约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人口基数大 黑龙江省人口基数庞大,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与规模继续扩大,且农业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也日益扩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绝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时间。从 2000 年起,乡村就业人员一直维持在 900 万左右人口。 与此同时,我省农村的生育观念还很落后,农民“重男轻女”的意识仍十分深刻,农村保障制度十分薄弱,使得本来已经快速的人口增长速度再次加快,新生人口的增
8、加,使本来已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快速膨胀。而且,随着农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绝对数量,这样就会使得我省农村过剩劳动力的绝对数量越来越大,这也是造成我省农民非农就业现状依然严峻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工业部门曾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传统工业部门将释放出大量劳动力,使得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基数也越来越多,再加之现代部门吸收就业的能力也在下降,这是由于黑龙江省大型重型企业比重大所导致,这也在相应程度上增加农业过剩人口的基数。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其资本技
9、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早,政府出台大量政策扶持该产业的发展,但是却忽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村,无法实现就近转移,或者跨地区转移,但该种转移成本高,不是农民首选的择业方式。这种情况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城市,现象普遍,这些城市工业发展及其雄厚,重工业基础良好,但是其他产业发展及其滞后。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这对黑龙江省的重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是却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劳动密集型等第三产业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就不能吸纳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内部消化饱和情况下,农民非农就业问题得不到顺利解决。 (三)
10、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随着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因此农业部门本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农村劳动力的总量大,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土地被占用,致使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矛盾日益激化。同时,农村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最后,农业内部产业体系也十分健全,也不利于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农业是一个不完整的产业,即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结合的产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极大影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
11、的吸纳。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农业是其主要产业而受到极大的重视,但是,却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又是最能吸纳劳动力的部门。这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省重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种植业内部。吸纳劳动力较为薄弱的粮食作物所占比重过大;二是在农林牧副渔中,吸纳劳动力较为薄弱的种植业比重也过大。另外,黑龙江省作为工业大省之一,重工发展战略也导致了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同样也制约其吸纳过剩的农村劳动力。 (四)城镇化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省城镇化建设取得极大成就,尤其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及与东部省份的城镇
12、化水平比较而言,二者仍存在极大悬殊。由于我省小城镇布局分散、数量少、人口规模小、公共基础建设力度不够等,使得小城镇发展空间有限,而且与农村相比较而言也没有突出其优势,致使其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随着乡镇企业的饱和,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日益明朗化,以及小城镇管理体制的落后,使得农民进入小城镇仍困难,而要实现农民在小城镇非农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乡镇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而产生的特殊产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重大作用之一就是吸纳了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大多数乡镇企业分布在乡村,有利于劳动力的就近转移。降低了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成本,产生了
13、所谓的“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农民非农就业的模式。到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我省大多数乡镇企业由于计划色彩比较浓厚,企业发展还停留在 80 年代的发展水平,再加上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乡镇企业发展受挫,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下降。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培训机构不健全 当前我省由于专门对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的培训机构缺乏,培训机制落后,以及务工中介部门缺乏,农民在进城务工之前没有一定的就业指导和技术培训,导致农民进入城市后,再加之客观因素: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生活习惯不适应等,致使农民非农就业道路艰难,而且在心灵上还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且在劳动力输入地也没有相关部门对该类问题给以重视,没有将本地市场劳动力供需情况对外公开发布。机构的缺乏、信息交流的缺失,阻碍了我国农村劳动了合理、有序的流动,使农民非农就业现状更加恶化。 参考文献: 1干晟,石晓平. 江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 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个村的 案例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7(5). 2唐玉凤,黄如兰,吴娜.我国农村弱势群 体非农就业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 以湖南省 16 个贫困县(市)为例J . 经 济地理,2008(6).(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