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证监会“换帅”引猜想郭树清走了,肖钢来了,中国证监会换帅的举动引起了市场的猜测。2011 年 10月 29日,郭树清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一职;那天,各大媒体一片赞誉之声年轻有为、严谨睿智、整体改革论者郭树清被推到中国资本市场风暴中心,镁光灯、录音笔,如影相随。郭树清恐怕没有想到仅仅 506天,2013 年 3月 17日,自己会离任。这恐怕也是郭树清最难忘的一个 506天。 “郭氏新政”终结? 事实上,郭树清扮演的是一个“救火队长”的角色。2011 年,资本市场可谓是危机四伏,美国在竭力避免经济出现“双底” ;欧元区国家则力求防止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金砖四国的股票市场下跌均超过 20%,其中经济增
2、长最快的中国,整体股票市场继 2010年下跌 14.31%之后,2011年又下跌了 21.68%。 郭树清上任以来, “四天一新政”已成为外界对证监会的基本印象。新股发行新规、退市制度、内幕交易监管、强制分红一系列的“郭氏新政”中,矛头无不一一指向股市的要害与软肋,这也让股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资本市场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业内人士用一句话来形容郭树清的新政:“万里长征才开了个头。 ”然而,世事难料。虽然市场上也出现了“阴谋论”的传闻,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能寄希望于一人。尽管郭树清履职期间可圈可点,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偏颇之处,而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
3、首席金融学家章强表示,郭氏新政的初衷是好的,但从执行层面上讲,不免有些过于理想化。一是股市不够成熟,保护投资者利益等理念的改革现在还没有到位;二是市场的法律和政治背景,尽管中国已采取措施清理市场,但内幕交易仍十分普遍。而郭树清已发起一轮新的治市活动,虽得到市场赞许,但并未引起业内过多热情,原因在于证监会的改革动作尚未触及股市根本性问题。证券制度改革不仅牵扯到证监会定位,更与市场背后各种利益集团的角力相关。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 “郭氏新政”许多细节性规则多是细枝末叶的修订,未对中国股市的“恶疾”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反倒使得“市场化”改革被重新嵌入了过多管制措施。这些措施不但
4、治标不治本,且带来了太多行政性管制的成分。 目前,网上挽留郭树清的声音并不少见,从侧面说明投资者对郭树清还是肯定的,近七成网友对“郭氏新政”持认可态度。 “肖氏改革”什么样? 作为证监会第七任主席,肖钢将带领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何方,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真正关心的问题。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对于市场的担心,肖钢似乎早有准备,上任之时即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这表明,肖钢不仅不会放慢改革步伐,相反可能会“甩开膀子” ,大力度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带领资本市场走向改革“深水区” 。 肖钢是“五大行”掌舵者中唯一一位中共中央委员,与前任主席郭树清的经历有着惊人的一致:在担任证监会主席前,都在银行系统担任高管,
5、但都无证券从业经历;但同时,又都属于有市场经验的实战派官员。 对于肖钢而言,如何执掌证监会无疑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调整及挑战。翻阅肖钢以往的公开言论,对资本市场治理也有涉及。例如,2011年 2月,他表示,国内资本市场 2011年可能没有大的趋势机会,很可能体现为震荡市,但有结构性和阶段性机会,更多地需要采取精挑细选和相机抉择的策略。 当然,肖钢更熟悉的领域是他任职多年的银行业。目前热议比较多的,是肖钢有关影子银行的稿件,其认为银行的“资金池”理财产品,是采取“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业界一些人士认为,这表明肖钢是一位注重风险的监管者,这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这个风险度比较高的市场,
6、是很需要的。 但是,摆在肖钢面前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第一个难题就是 IPO重新开闸和改革这个棘手问题。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市场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却又是一个直接涉及市场公平与投资者信心的大问题。 目前,对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形成了共识,即以严格持续的信息披露为核心,减少监管者的价值判断。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IPO 堰塞湖成了令投资者担忧的难题。何时重启已经实质性暂停的 IPO?下一步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如何延续?都在考验新掌门人的智慧。 除了发行体制改革外,退市改革也面临如何常规化的考验。2012 年最终实现退市的只有两家公司,这无疑与市场的预期有着巨大的落差,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市场的信心。 业内人
7、士表示,在新退市制度安排中,暂停上市的复牌标准偏低,同样,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标准也很低,这一点很令人担忧。 “这些标准过低的条款是否会导致新退市制度再次形同虚设?”可见,如何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是肖钢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股市需要怎样的掌门人 业内资深人士称,每一届证监会主席在任期内其实都不轻松。郭树清如此,肖钢也如此。他们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因为在中国,证监会是政府部门中公众关注度最高的一个部门。证监会主席这个职位,一直被市场称为“坐在火山口上” 。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股市可谓经历了大变革、大发展。从股权分置改革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从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从推出中小板、创业板
8、到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横空出世,年轻的中国股市迅速成长,完成了其助推实体经济的一个又一个使命。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最为关注的是股市收益。 “千好万好叫我亏钱就是不好” ,这也是为什么股民对证监会的评价总是随着指数的起落而变化。尽管去年底到今年以来,A 股指数有小幅回升,但信心并未得到彻底修复。如何挽回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让 A股市场走出单边下跌的阴影,是任何一位掌门人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谓“不以股指涨跌论英雄” ,事实上也是难以成立的。 中国证监会一直深陷指数漩涡。相信没有哪一个监管者愿意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资本市场整日疲软无力,理智而为公的监管者也不希望股市出现疯狂上涨,但现实是,监管层的很多决策有时确实要受到“指数”的裹挟。 事实上,证监会已经认识到权力集中带来的难以承受之重。前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新股发行审核实行注册制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正如他所讲,注册制并不意味着放松,反而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这一制度转型能否成功更多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参与。 对于证券监管部门来说,未来如能秉着放权的思路,进一步减少行政色彩,推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监管者才能卸下不能承受之重担,市场监管水平才可能实现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