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企不敌外企 海运市场“沦陷”过半“在中国进出口航运市场,中国控制船舶的比例在 25%上下。 ”这是记者在采访中获得的数据。 中国航运市场上的外国航运企业活力十足,而中国航运企业频频招架甚至求助于政府,中国为什么没有同样出色的航运企业?业内人士表示,这跟相应的产业政策不完善、海运企业竞争力不强、外贸运输权益保障不力等因素有关。 中国航运企业仅占本土 1/4 份额 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海运需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2000 年到 2007 年的八年间,世界海运需求增长的 52%源于“中国因素” 。2008 年到 2010 年,尽管世界海运需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大幅波动,但是“中国
2、因素”对世界海运需求增长贡献仍达到 6.58 亿吨。 中国高速发展的市场本应该是中国企业的优势。然而,在“本土作战”的过程中,中国的航运企业却输得一塌糊涂。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经济师贾大山提供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海运企业承运外贸海运进出口货物份额平均保持在 49%。2000 年跌至 40%以下,2005 年到 30%以下,2010 年承运份额约四分之一,其中集装箱和杂货近五分之一,干散货约 30%,石油三分之一。 “从目前新船订造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外国企业会比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得更快些。 ”世界海事大学副校长、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硕认为,一向被认
3、为是中国企业优势的“国家的支持”是最大的劣势,它造就了中国企业的懒惰和不思进取。 450 亿美元海运运费逆差的背后 与市场份额失守相对应的是,中国每年向外国企业支付的高额海运净运费。 “目前,我国每年的外贸运费赤字估计已达到 450 亿美元,应该唤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马硕说。 随着海运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出口的竞争力正在逐步提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获得的数据显示,2004 年,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出口额为 66 亿美元,2010 年增长到 229 亿美元,年均增长23%,由相当于日本、德国海运服务贸易出口的 30%和 44%上升到 71%和55%。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
4、、德国海运服务贸易由 2000 年的小额逆差逐步实现顺差,而我国却由 2004 年的 120 亿美元上升到 2010 年的 264亿美元。不仅如此,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呈现持续扩大态势。 世界海事大学副校长马硕说,如果到 2030 年世界海运贸易翻一番,中国能控制世界四分之一的船舶运力,那么中国航运将是一个年营业额超过 3000 亿美元的大产业。 “但同时要指出这个目标仅仅意味着做到外贸运输收支平衡,换言之如果到那时运力只能维持在现在的市场份额水平,中国每年的外贸运费赤字就将超过 2000 亿美元。 ” 海运运费逆差高额增长的问题引发专家们的忧虑。 “这就是国家的损失!中国航运界应该尽一切努力避免
5、这种情况发生。 ”马硕呼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隆国强认为:“中国企业要从头做起,从自身的管理、航班的密度、时间的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改进。 ” 中企缘何屡屡不敌外企 为什么中国航运企业承运的进出口货物的比例不到 50%?贾大山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变化影响,也有海运自身内部原因。 据了解,中国海运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货载保留政策下发展,尽管经过了市场竞争的洗礼,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海运企业,但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决策水平和服务质量尚不及国际一流企业,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过程中,我国并不掌握大量外贸海运运输
6、权,进出口贸易商运输权益竞争力也不强。 贾大山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占有很大比重,加工贸易产生的大量海运需求相当部分是通过集装箱运输,尽管货源地在中国,但贸易和运输控制权均在外方,我国集装箱班轮公司在竞争上并不具备地缘和文化优势,相反需到境外揽货。 与此同时,中国进出口企业十分分散,相当部分甚至是微型企业,没有专业人才和经验从事国际物流管理,与国际大型采购商的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形成巨大反差,也不愿承担运输风险,大都放弃运输权益。相比之下,国际大型海运企业原本就是这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海运服务商,中国海运企业对这部分货物运输实际没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货主与海运企业缺乏合作机制。 “货主在贸易条款中,对运输权益重视度不高,一般贸易中相当部分贸易出现出口按离岸价、进口按到岸价,运输权益被外方控制。加上部分企业过分看重短期利益,使海运企业相当部分船舶运力拼搏在即期市场。 ”贾大山说。 国际航运市场高度开放,竞争激烈充分,预示着中国航运企业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认为,与航运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航运企业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得到国家的支持、帮助相对较少、较弱,未能积累成为相应的规模和实力;我国对航运的定位未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其重视不够,目前在经营中处于较为不利地位。 “应制订与国情相适应的海运发展战略,对航运企业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