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61823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刍议《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刍议《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刍议《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刍议《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刍议《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刍议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摘要:我国各类大中专院校曾为建筑工程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他们在工程建设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高职院校目前的的部分课程教学模式亟需待改革,以便更好地与建筑市场融合。本文主要探讨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O3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它包含建筑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大部分内容,主要阐述静力学基本知识与力系的平衡条件、各种建筑结构构件的内力分析、承载能力计算和设计计算的方法。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初步

2、对建筑工程结构问题的分析简化能力;初步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运用国家建筑结构各类规范对各种建筑结构的基本构件进行设计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将对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起到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好基础。 1.项目研究的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力学与结构类课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学科特征明显,改革难度大。 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一些行动特征比较明显的课程( 2如施工类课程) 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而建筑力学和结构课程由于学科特征明显,融合难度大,基本上还是本科压缩型的学科课程,虽然有的院校进行了课程整合的尝试,但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内容的深度融合还没有

3、真正实现。从而导致建筑力学知识的学习缺乏有效载体,显得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 1.2 耗费学时多,学习效果普遍差。 各院校建筑力学和结构课程教学时数通常达到 340 左右。但是由于教学方法仍以课堂灌输为主,加之高职学生普遍数理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难以发挥,学习效果普遍较差。 1.3 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教学评价与企业要求偏离。 即使是力学与结构类课程“学得好”的学生,多数只能在教师设定的“已知条件”情境中会做题,而对工程中力学与结构问题的解决仍然束手无策。 据统计,2013 年全国高职土建专业在校生规模达 100 万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行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

4、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习其他核心课程的先导课程,同时又是一个量大面广(教学学时量大、学习人数广)的课程。因此,该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不仅将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全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能很好地满足建筑行业企业对建筑生产一线的人才需求。 2.课程设置 2.1 根据岗位要求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3高职土建类专业主要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以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将建筑力学与结构作为专业必修课。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程一线的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等岗位工作,需要具备绘制与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对

5、施工现场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能力。第一,能力目标。能验算基本构件的承载能力,具有构件的设计能力;具备对施工中一般结构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能正确识读结构施工图。第二,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杆件及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及内力计算;熟悉结构设计的程序与一般方法;掌握基本构件的设计知识及承载力验算;掌握混凝土结构梁板柱平面整体表示法。第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勤奋向上、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严谨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培养相关的方法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明确课程设计思路 遵循以计算复核能力、结构分析能力、识图能力三大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让企

6、业专家参与教学内容选取、教材编写和一线教学。课程设计实施思路:一是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优选教学内容。二是课程教学设计体现实践性,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三是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四是评价体系包括应知和应会(技能)两个方面,应知部分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评价,应会部分设计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动口机会,通过学生本人、学习小组、任课教师共同评价的方法加强过程考核。 42.3 建立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课程体系 由于建筑力学与结构在建筑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力学与结构的教学质量成为衡量各类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建筑工程专业设

7、计与施工的主要理论工具,力学与结构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国内外各校对教学内容纷纷进行整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缩短了学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上,建筑类专业在力学与结构的课程改革中也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1)精选教材。很多学校还在使用十几年前的旧教材,众所周知,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各种建筑规范与建筑材料在不断的更新,学校应把握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把最新的建筑材料及新修订的建筑规范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对课本上陈旧的知识点适当地进行删减,使学生工作后不至于对一些新的规范要求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消极的“读书无用论” 。2)建筑施工课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但遗憾的是课程内容仅仅涉及到

8、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几乎就没有谈到其他两种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也没有开设专门的钢结构和木结构施工课程。学生对这两种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只限于初步了解,虽然混凝土结构在目前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建筑领域使用最广的一种结构,但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钢结构建筑市场对人才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建筑力学与结构体系,让学生接触各种结构的施工或设计项目,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做到心中有数,迅速融入到实践中去。 3.课程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5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方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建筑力学与结构之前的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存在

9、着内容以偏概全、题型陈旧单一、手段传统老套等弊端。学生只是应付考试,想着临时抱佛脚就能蒙混过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应把期末笔试与日常的过程考核结合起来。从日常表现、实验实训、课堂训练、知识运用、阶段测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按比例纳入期末综合评定,最后根据综合成绩评出每个学生的等级,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具体考评办法如下:课程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成绩 10%+单元考试成绩 35%+期末考试成绩 35%。 4.教学保障条件 4.1 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除了电子教案、自编讲义外,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学生直接使用的课件、实验视频、

10、课程设计任务书、图纸图集等。如实验视频,基于结构设计的许多公式来自大型实验和工程经验,通过视频给学生展示构件的破坏特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式并在设计中进行运用。 4.2 利用特色模型展示实践条件 本课程教学除了教师要具备丰富的设计、施工、造价等经验外,在实践条件上需要拥有如下设施:机房、多媒体教室、力学实验室、力学求解器软件、实训馆等。尤其是实训馆,学校的 11 建筑模型展示了本课程教学所需要的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和剪力墙结构) 、钢结构等结构类型,而且裸露钢筋和许多节点构造,为本课程的直观展6示、实践观摩起到了重要作用。 5 结语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门课专业实用性强、课程联系广的

11、特点,明确了其基本内容,并能在平时教学中细心揣摩、善于总结、求实创新,那么不仅能讲好建筑力学与结构这门课,而且对于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综合型人才、推进教育方法的改进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西拉.从土木工程领域看 21 世纪的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8-14,70. 2黄再兴,胡海岩.国内外大学工科专业力学课程设置情况对比J.力学与实践,2003(1):44-46. 3方祥位,申春妮,刘兴华.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4):42-44. 作者简介: 王红梅,女,汉族,生于 1984 年 1 月,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工程。 闫晶晶,女,汉族,生于 1983 年 6 月,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