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本科 _行政管理 _专业毕业设计 ( 论文 )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 探索乞丐世界 -对 城市流民乞丐问题解决的思考 目 录 一、乞丐的形成原因 . 1 (一)贫困 . 2 (二)灾害 . 3 (三)个人意愿的选择 . 3 (四)黑势力控制 . 3 二、行政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反思 . 4 ( 一 ) 我国流民乞丐行政救助制度发展历程 . 4 (二)对我国流民乞丐行政救助制度的反思 . 6 三、多管齐下,实现人性和谐有效的救助模式 . 7 (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完善配套设施 . 7 (二)鼓励再就业和维护农民工权益 . 8 (三
2、)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 9 结束 语 . 11 参考文献 . 13 1 探索乞丐世界 对 城市 流民 乞丐问题解决 的思考 【内容提要】 文章 在对当下流民乞丐的实地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文献、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对于流民乞丐管理的行政干预及制度的发展变更,结合当下,对社会乞讨现象管理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思考。探讨了乞讨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 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从历史渊源、行政救助制度、社会力量救助等不同角度进行现有救助方法剖析,借此提出关于如何和谐妥善地从行政角度、经济发展角度、农民自力更生角度以及社区关怀角度来实现流民乞丐现象缓解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 流民乞丐 行政救助 社
3、会救助 权益维护 乞丐的发展, 从古至今均有呈现 。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高低层次的分割、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乞丐的形态日显复杂,从因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借以乞讨谋生的贫困者发展成为现时的残疾型、恶疾型、旅游型各式各样的职业乞丐, 这 独特的 城市景色 下 隐藏了 各种 社会不良行为,更 是 各种 违法犯罪行为、颓废消极思想的温床 。 同时, 乞讨人员 脏乱邋遢 、 衣不蔽体流连 在闹市 ,这无疑在拷问,当前城市的高端管理、大文明、经济迅速发展与社会底层人员生存状况的匹配度 , 对于社会底层人士而言,自身能力不足未能在城市中求存或出于个人慵懒思想, 未能 自力更生 ,从而选择走入乞丐行
4、列;对于政府而言,有限的救助资源,未能满足日益增多救助需求,更多地,乞丐往往仅接受求助物资而不进入救助站接受再培训。 政府与社会如何从这两难境地中寻找合适救助手段,逐步缓解城市乞讨现象,值得我们一一探索与思考。 一 、 乞丐的 形成原因 以乞讨为生的人统称为乞丐,也叫 “ 叫花子 ” 或作 “ 叫化子 ” 。 最初2 产生于 因 自然灾害 、疾病、贫困 而濒临生存危机, 通过乞讨钱财或食物赖以生存的 贫困 人员 。 然而,在当前中国 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前提下 ,乞丐的产生 与形态更显复杂与混乱。 乞丐 群体,其 乞讨 方 式、生活方式、 潜在 规则、 观念 态度等等 也 呈现 了
5、特有 的“时代” 特征 ,即出现了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而生的特色乞丐群体。新型的乞丐群体流连于城市,更显与城市靓丽发展间的不匹配。 乞丐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归结为贫困、自然灾害、黑势力控制、个人 意愿选择 这四大方 面。 每一项原因亦随着时代的变迁,被附上了独有的特色,四大原因在每个时期其影响力亦各不相同。 (一) 贫困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 春秋时期伍子胥事件可称之为乞丐行列的雏形。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因父亲被诬 “ 谋反 ” ,全家人被楚平王杀害,独有自己外出打猎逃过大难。伍子胥走投无路,欲过昭关到吴国去,此时昭关张贴伍子胥像,悬赏缉拿。伍子胥又急又愁,一夜之间须发全白了,面目 全非,结果
6、混过了关口,来到吴国都城苏州,这时已身无分文,只好吹奏随身携带的长箫,借以乞讨过活 。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时代的到来,先进的生产力大大促进了人 类文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而言,正因经济的飞速发展而部分地区未能得到照顾, 诸如教育、卫生、社交、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发展 不平衡、 生活 资源 分配不公, 这使得贫富差距拉大, 进而使得处于经济拮据状态下的人类更显情绪不安以及 自卑,这自然导致繁衍具有现代特色的伍子胥乞丐行列。 3 (二) 灾害 天灾人祸 必然造成 大量 普通老百姓瞬间变成灾民 , 老百姓 被迫 大面积迁移, 走向流亡求生的自救之路 。这意味着 将导致 大量平民 面对 饥寒交困、妻离子散
7、 的局面, 行乞流丐便应运而生 。 大多数传统型乞丐自身技能未能迎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未能被高速发展的城市所接纳,固 然使之流浪街头,促进了乞丐行列的壮大。 (三) 个人意愿的选择 在经济飞速发展与贫富差距合力作用下,形成了 过分依赖 、不劳而获的扭曲 生存 心态,贫困地区 部分 村民 在全职或兼职(农闲时期)进入城市透过各种手段途径进行乞讨,而此过程的收入往往多于在家务农 或从事工地脏累苦工作 , 这 使得他们 愿意外出进入行乞行业 ,终究这个赚钱的行业会比务农或干工地活来的轻松容易 。据 新浪网 9 月 17 日新闻 报道, 一名 长年在北京西客站附近乞讨 的老者 ,不定期到邮局汇款。邮局职
8、员证实,这名老者经常来邮局向老家汇款, “ 全都是零钞,每次都堆在地上数钱。 ” 老者 每月能往家汇款万元左右,他靠乞讨来的钱供家里的三个大学生,家里盖了两层楼房,乞讨的钱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 北京乞讨老者相信只是流民乞丐中的冰山一角,类似白天衣衫褴褛,肮脏邋遢,晚上宾馆酒店大鱼大肉,白天手脚残疾,晚上行动自如等职业乞丐比比皆是。 (四) 黑势力 控制 被黑势力控制的 操纵老人、儿童、残疾人行乞, 往往会使用 死缠烂打、4 集体包围、 强讨强要 、哭闹耍赖 等 伎俩来 获取钱财, 这 必然 城市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还淡化了 普通百姓对其给予救助帮扶 的 原本 善心 。 黑势力 通过制定了
9、一系列 苛刻无情的 帮规 ,限制职业乞丐每日乞讨最低收益 ,并通过恶邢酷打 ,克扣食物等手段对乞丐进行控制 ,使之失去了自救能力和逃生的能力与欲望 。 被控制 的 职业乞丐如此听话 ,换来了确实黑势力分子操作的 猖狂肆虐 ,当下儿童失踪 ,暗拐明卖 ,岂又能跟黑势力脱得了关系。 二、 行政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反思 ( 一 ) 我国 流民 乞丐行政救助制度 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掌权者对流民乞丐的管理大多趋向与中央及地方 镇压为主 ,救助 为辅的模式。春秋楚国伍子胥事件 过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步出现了对流民乞丐的集权管制, 齐国 管仲 提出 “禁迁徙,止流民”政策 ,秦国商鞅提出“什伍连坐”法
10、,以控制人口流动。随秦始皇 统一六国,管仲、商鞅等人提出的流民管理限制人口流动相关政策变成为了中华民族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流民乞丐的雏形。中华上下五千年看,对于流民乞丐的掌控与救济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诸如清代常设救济机构:工艺局、劝工局、乞丐工厂等救济所,同时设有施粥、施医等临时救助摊位。 但此救济模式更多取决于 三公九卿 的仁慈 与否 , 似乎在彰显着 透过施舍救济深化个人形象,实现 集权管理。 与此同时,亦助养了贪官污吏,流民乞丐未必能享用中央提供的救济福利,反而遭受打击驱赶。 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各地频发自然灾害, 与此同时,国家乃至于城市的发展需 要大量劳动力,而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步明显
11、呈现, 这导致大5 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但此阶段或出于经济发展需要,中央多采取收容教育、劳动改造为主进行安置,并无 强烈 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直至 1982年 5 月 12 日,中央颁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1982 年 10 月15 日,民政部与公安部联合发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细则(实行),使得在行政管理层面上确立了我国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制度。 上述两项制度阐述了国家是出于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济、教育和安置的原因而设定的。同 时明晰了收容遣送的人员范围:( 1)农村流入城市乞讨的;( 2)城市流浪街头乞讨的;( 3)其他露宿
12、街头生活无着的。被收容的人员收容时间为 15 天,收容所提供食物、住宿、 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或对疾病患者进行送至就医,有劳动能力者安排参与生产劳动, 其余人员则补贴伙食和路费安排返乡。 这一制度客观上的确保证了城市的整体和谐容貌,并且对于流民乞丐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福利,有利于 协助解决他们短时间的生活困难问题。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各式 福利的诱惑, 使得 更多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这对城市的文明、生活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治理 困难。 致使国家在 1995 年将收容遣送人员范围扩大至“三无人员”,即流动人员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正当工作或收入。 但在执政部门与流民乞丐在管制、收容遣送、
13、重返城市乞讨的过程中,一些强行遣送、侮辱殴打油然而生。2003 年孙志刚事件敲起了警钟, 中央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制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这体制更多体现了祖国对流民乞丐的人文关怀,对其管理已从强制进步为无偿自愿,非强制的 ,临时性的 。 6 (二)对我国流民乞丐行政救助制度的反思 当前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磨合整理而成,其中涵盖了我国人文理念的逐步深化以及流民乞丐事件的痛心教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我国的行政救助的一大进步与优良成果。但回归现实,该制度的实施有效性值得进一步考量。 该制度列明 救助内容 包括如下五方面:(
14、 1) 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 2) 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 3) 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 4) 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 5) 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上述五方面中,亦或多或少带来的 相应的隐患 。 根据求助者的需要给予食物,这往往会给求助者钻空子,只接受救助食物,而不接受返乡、参加正当岗位工作等帮助。同时,正由于部分人的惰性、萎靡思想,使得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不劳而获的行为在某程度上得到催化,求助者更为依赖政府,只在有需要的时候向政府伸出求助之手获取食物,其余时间则继续流连于流民乞丐行列。这往往导致出现重复救助及
15、救助无效的情况,亦增加的政府的救助成本。 另一方面,对于接受返乡安排的流民乞丐,政府并不能以求助者顺利返乡作为救助结束的依据。返乡后,如何确保求助者顺利投入到正当工作,或培训就业, 不被歧视孤立或置之不理等等,救助部门需与当地乡镇机关保持联络并获取求助者的最新信息,确保其返乡后得到适当的安排并投入正当行业,并对新工作满意彻底打消再次成为乞丐的意愿。这方能使得该求助者彻底脱离流民乞丐行列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而言,这样能7 避免求助者返乡一段时间后再次返城,造成城市重复救助,并增加城市救助和乡镇机关的钱财资源浪费。 每一项制度的 推行 , 或多或少不能实现彻底的完美,换言之政策的推行 不能单
16、纯靠中央的力量,政府纲领的条条框框需要社会的软性辅助加以完善,全民的参与推行试试,这方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的和谐发展,亦更显得社会参与救助在解决流民乞丐问题上的重要性。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但这只狮子已经醒来,但他是一只 和平的、可亲的、文明 的狮子。 三、多管齐下,实现人性和谐 有效的救助模式 ( 一 )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完善 配套设施 正如前文所描述, 乞讨现象的发生归结于贫困、灾害、个人意愿选择、黑势力控制,而着眼当下,贫困无疑成为四大原因之首。 诸如教育、卫生、社交、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发展 不平衡、 生活 资源 分配不公 往往发生在农村,这使得我国贫困人口
17、主要在农村衍生 。 乞讨比在家务农更能获得钱财收益,这使 得农民更为向往外出乞讨,甚至在农闲时期结群外出,集体乞讨。 1、 缩小城乡差距 当前的流民乞丐救助制度屡屡遭受挑战,诸如乞丐只接受救助的食物而拒绝进入救助站;一名乞讨者被反复救助,都未能劝服其返乡或投入社会正当职业;要缓解这一现象,归根结底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跟得上城市的步伐,想方设法缩小城乡差距, 鼓励 农民 与自主创业计划, 增大乡村创业 补助,统筹城乡差距, 改善生存环境,提升幸福感, 使农民脱贫致富,8 使农民在乡能安居乐业 ,这将能实现大大减少农民进城乞讨的现象,以及缓解城市就业生存压力。 2、 教育生存环境等配套设施的 完善
18、 完善农村配套的教育与福利设施,是吸引农民留守农村 生财 致富的 硬件条件 之一。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偌大的标语在农村四处可见,但抚心自问,每年有多少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有多少孩子因学校离家有几十公里而放弃上学?每年又有多少孩子因父母外出无人教管而荒废学业? 能坚守在贫穷落后乡村进行传道授业的老师又有多少呢? 归根结底,教育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乡村孩子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未能 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无疑为流入城市成为流民乞丐埋线了引子。 不论是对返乡的未成年流民还是农村的留守儿童,镇乡教育部门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尽可能地提供尽量多的教育资源以及心理关怀,保障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国家应对此类地区加大财政拨款力度以及帮扶, 兴建学校, 为农村提供更 多 的教育硬件措施 及配备 , 充分关注农村福利事业,保障农民权益。另外,通过财政收段、义务支教等途径 吸引新生代教师参与到农村教学 当中 , 为农村教育制度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保障农村孩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 二 ) 鼓励再就业 和 维护 农民工权益 1、 为返乡流民乞丐提供再就业培训 流民乞丐选择返乡,在某种程度上说,体现了其个人对农村的期待以及对政府信任。 县镇乡应广泛关注返乡流民乞丐,开 设在就业培训班,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