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 1 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 1)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2)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综合国力既包 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
2、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3)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 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 创造力 发挥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
3、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引导和教育人们从历史 发展的必然性去认识社会主义;引导人们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 、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涵义、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 1.科学涵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
4、 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相结合,集全党的集体智慧,总结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提出和形成的一种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或体制),一条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一个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我们高举的一面旗帜,一个奋斗的目标,我们在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2.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它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的具体表现就是把
5、理论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相结合,把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既有历史的经验,也有现实的经验;既有社会主义的经验,也有资本主义的经验;既有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有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是全方位的、开放式的总结。 3.基本特征:( 1)相对于马、恩设想的高水平、高标准的社会主义而言,它是较低水平的、不完全形式的社会主义。马、恩的社会主义是在高度 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水平上实现的,而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占多数的东方大国,在这样的国度里,不可能直接建立起高水平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初级的、不完全形式的社会主义。( 2)相对前苏联
6、模式和其它国家的社会主义而言,它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社会主义的模式来自于前苏联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等,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必须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就是在改革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和过程中 形成的。其当前中国特色的具体表现就是十七大报告中重新概括和总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3)相对于改革开放前那种脱离中国实际、带有一定空想和平均色彩的社会主义而言,它是一种更加切合中国实际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
7、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改革开放、和谐和平、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是务实的社会主义。它的根本标准就是 “三个有利于 ”。凡是符合 “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凡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标 准的,就不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合乎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实际;既体现党和人民意志,又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新型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体制),既具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具有中国特色。其当前的特色主
8、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所阐述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经济上,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按 劳分配、计划调节等基本原则,又发展的了非公有制经济、其他分配方式和市场经济,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政治上,既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等基本原则,又结合了中国实际,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政治上的特色主要是相对于苏联模式而言,马、恩讲的社会主义是消灭了阶级、政党和国家的社会。 在思想文化 上,既坚持了
9、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倡和发扬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等,又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既注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又注意学习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 在社会生活方面,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既是对基本原理的坚持,又是对中国实际的反映。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都提出过社会和谐。傅立叶曾 提出 “全世界和谐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仅主张人和社会的和谐,还提出人和自然的和谐,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
10、展看作社会和谐的本质内容和显著标志。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影响了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当务之急,首要之先。 除以上四个方面外,这种社会主义还主张和平、合作和发展。在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的方针。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国际问题时,主张和平、合作和发展。国家不分大小 、强弱和贫富,一律平等,构建和谐世界等。 上述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对性,随着选择的参照标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会也会发生改变。不能把它过分绝对化。总之,认清中国特色的具
11、体表现,是当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广大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二是达到马、恩设想的 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这两层含义是紧密相联、有机统一的。 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而中国当前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中国现
12、代化的灵魂和精神动力,又是现代化发展的政治保证。 中国的社会主义又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没有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也即马、恩 设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发展条件,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动力之一。中国的社会主义不能永远停留在低水平、初级形式的、 “不合格 ”的社会主义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应该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实现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马、恩把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把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我们现在仍然而且还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实现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
13、间。我们现在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只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 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到达马、恩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没有其它捷径可走。 上述两层意思又是统一的。我们就是要通过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到达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五条具体道路,即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化发展道路。这些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当前的具体表现。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具体道路的内容和特点也会有所变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在建设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初称之为邓小平理论,因为这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并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当时将两者看作是一回事。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但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党又形成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两个理论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现,具有一定相对的独立性,很难完全用邓小平理论来概括它们。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概括它们,才能说明它们与邓小平理论及它们相互之间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5、。所以,实践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适应了这一情况,提出了新的概括、新的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发展的纵向看,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三个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个理论是一脉相承,又是不断发展创 新的理论。他们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指导思想等,在大的基本方面都是一致的。其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现实依据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们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
16、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是它们的精髓。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则是这种精髓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是一些阶段性新变化的特征的反映,而非本质的改变。 其 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里面也应该包括毛泽东思想中的一部分内容,因为,毛泽东思想里面也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邓小平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建设模式,毛泽东思想中也有此方面探索的初步成果。以苏为戒,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就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并率先在此方面做出了初步探
17、索。这些初步探索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邓小平又认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革命同毛泽东思想里面讲的 社会主义革命有着历史的联系,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相通的。没有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今天的改革是在当年改造和基本制度建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当年改造和建立的成果的巩固和完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概念从外延上讲,不应只包括建设,也应包括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是通过和平的、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的。其中,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又是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来实现的,既改造了所有制,又
18、改造了人。所以,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内容可以 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起始阶段,而邓小平理论则是形成阶段,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完善阶段。薄一波同志讲过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 ”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毛泽东思想里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言或者序幕。就像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曾经讲过的,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然后才能进入正剧。没有序幕,就没有后面的一切。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代替整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且 “中化马 ”或 “马中化 ”的简称不如 “中特理论 ”的简称好听和顺口 。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横向看,即从内容上看,包括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任务、政治保证、发展战略、外部条件、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方面,其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外交、统战、国防和党建等领域。贯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全方位地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这一理论体系从内在的逻辑结构来看,又具有多层次性。他包括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 ”;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
20、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纲领性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最后是一些具体的理论和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会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出现新的形式。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及发展趋势 1.历史地位和国际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还是一种道路、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作为一种理论,它是两大理论成果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21、,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命题、理论 主题和基本的理论框架,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又提出了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目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在继续完善之中。十七大号召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新的理论创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并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发展的任务、途径和措施等问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发展的理论、模式和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当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马、恩时期,列宁斯大林时期, “二战 ”以后多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三个阶段。在多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了苏东剧变,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
23、的一次重大挫折。只有中国和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了下来,其中中国的探索和发展尤为重要。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过 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种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民族化,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化、时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进程,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国际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不完全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当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又具有重大影响。社会主义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
24、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 的特色之路,社会主义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充满活力,经久不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发展的理论、模式和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借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结合,其实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发达国家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何保持自己长盛不衰、生机勃勃,不断发展和永不停顿的开拓创新是世界一切国家发展的通途,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例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广泛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 2.指导意义。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 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竖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我们
25、前进的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不断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法和途径,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政策举措,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认识,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实现新的理论升华,达到新的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回到实 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伟大胜利,中国正以一个发达的、现代化的伟大形象屹立于
26、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是指日可待、为时不远。我们正以新的姿态迎接着光辉的未来和美好的明天。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一切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各阶层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现在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今后它还要经历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才能最终到达马、恩设想的社会
27、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人类社会的大同。在这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指导思想,而不能中断和半途而废,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指导思想正确了,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就成功胜利;反之就倒退衰落,挫折失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推向前进,夺取新的、伟大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我们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现阶段我们的奋斗
28、目标,也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等方面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同时还要建 设生态文明。 3.发展趋势。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取决于它内在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多层次的、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之间的矛盾,现存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关系、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同现存的上层建筑各方面的体制之间的矛
29、盾。简单的概括就是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运动和发展,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现实国情的特殊反映,也是生产和消费之间这一生产过程中基本矛盾共性的反映。但它不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反映,或者至少可以说不是直接反映。它虽然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甚至很大的作用,但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的影响却不是很大的,或者不是直接的。它所能决定的主要是中国社会是否发达,是否现代化。只有当前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中的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因素的矛 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决定当前中
30、国社会性质的发展变化。所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沿着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光明大道,胜利前进!我们决不会搞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涵义博大精深,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它的体系缜密严谨,它的意义深远广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刻苦钻研,不断发展。我们要团结一致,携手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这一伟大的事 业和科学的理论,向着人类美好的未来,奋进!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2010 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
31、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答: 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我国的 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32、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有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 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
33、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 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
34、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吧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
35、要求。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就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 年十月,党的十三大吧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 1981 年到 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 1991年到 20 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 下的发展阶段
36、,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当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 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
37、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我们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会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请结合实际 谈谈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
38、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那么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尤为重要。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 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
39、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十八
40、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 、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不断深化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
41、但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 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强调“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只是两个字的改换,但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制度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再次强调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论断不仅适用于我国,也适
42、用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因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成本和风险比发达国家低很多,可以实现数倍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从 19 世纪中叶到现在,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年均增长 3%。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善于利用后发优势,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达到 8% 10%。但从历史事实来看,从二战后到现在,全世界 180 多个发展中经济体中只有两个经济体(台湾和韩国)从低收入 变成中等收入、然后进入高收入阶段,只有 13 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其中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是西欧周边同发达国家原本差距不大的欧
43、洲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思路的主流是第一版的发展经济学 结构主义,强调通过政府干预来克服市场失灵,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也就是高度强调政府在资源动员和配置上的作用,而忽视了市场。结果虽然建立了一些先进的产业,但是资源错配和寻租腐败盛行,经济发展的绩效很差 ,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学的第二版 新自由主义盛行,强调市场而忽视了政府的作用,主张采用“休克疗法”,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结果是推行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华盛
44、顿共识”的国家经济普遍停滞甚至崩溃,危机不断,发展的绩效比改革前还差。 在同一时期,有少数经济体取得了成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既有“有效的市场”,也有“有为的政府”。为什么有效的市场很重要?因为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是一个国家在国 内、国际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的前提。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只有在充分竞争、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之下形成的价格信号,才能使企业按照当时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技术、产业的选择,从而使整个国家具有竞争优势。为什么有为的政府也同样重要?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制度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随着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
45、升级,基础设施和上层制度安排也必须随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上层制度的完善不是企业家所能单独推动的,而必须由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组织协调相关企业的投资,或由政府自己来提供。另外,政府还需补偿技术创 新、产业升级过程中先行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样技术和产业才能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顺利地不断进行创新和升级。所以,一个发展成功的国家必然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再加上一个有为政府的国家。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
46、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根本 出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 线,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要求是: 1、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 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4、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5.谈谈你对“ 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