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摘要】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找出一些对策,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提升我国高职学生可持续职业素养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 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高职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高职院校务必要紧抓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条主线,坚决不能放松,使高职学生不断提升其自身职业素养,从而使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并且使从业者能够迅速地成长为企业需要
2、的优秀人才。 一、职业素养概念的厘定 职业素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们从事某一门职业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以便使其能够适应职业要求和规范。当前,对“职业素养”的称谓有“职业素质” 、 “职业基本能力” 、 “职业必要技能”等等,虽然叫法各异,但是其内涵都是一致的,一般都是指从业者具备一般的、可迁移的技能。我国学术界通用的说法是,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所拥有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从事任何岗位的工作都应当具备的,决定一个人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更多的是强2调一种综合的职业适应能力。从本质上来看,职业素养就是一种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国
3、家振兴战略一书中把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分为如下 8 项:人际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所以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就应该围绕以上 8 项内容,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实习等多种渠道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笔者通过对国内某省 8 所高职院校的 1200 名学生开展了调查,发放了问卷,并对相关教师进行了访谈,取得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第一手资料,并且指出当前学术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1、对可持续的职业素养的认识不全面。 可持续的职业素养在高职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起
4、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可持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很重视。有些学校也没有确立和职业素养培养相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是把可持续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混为一谈,认为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标。实际上,这是高职学校教育理念产生的一个误区。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有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的人才。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完全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几乎没有。 2、高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 3目前,高职学校培养人才过于看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对学生的实际操
5、作技能的培养却视而不见,以致于学校在以后的工作中无法尽早适应工作。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薄弱。高职院校学生很少有人能够将专业知识和原理迅速的转化为实践技能。高职学生在工作中,时常在生产的前线,面对各种实际问题,若是不具备较强的灵活应变、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就不能较快适应岗位的要求。事实上,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之后,但是未能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中,这样就导致在工作中实际问题难以解决,这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重知识轻应用的弊端。 3、可持续职业素养的培养不系统。 当前人力资源流动的频率日益加大,许多从业者已经不是一辈子只从事一门职业,而是希望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寻求更合适的职业,过不同的职业生活。从
6、业者只有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才能够在工作中获取优势。调查中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技能教育与可持续的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是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可持续职业素养的锻造。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上,较为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教学;在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高职生的可持续职业素养的培养不系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4、高职学生缺乏对本行业职业道德的了解。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调查结果表明:86.4%的学生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日后的就要和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情4况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社会发
7、展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具有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潜在需求。然而,高职学生虽然对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有着明确的认识,但是他们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却不甚了解。访谈中得知,高职学生所认为的职业道德和公众眼中的职业道德没有什么区别。只有接近 18%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有相当多的了解,接近 49%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行业职业道德不甚了解,有 33%的学生竟然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完全不了解。笔者在企业的调查和座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企业单位也指出,当前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了解大多是一些公共道德知识而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职业道德了解甚少。这从一个
8、方面在削弱着高职生的可持续素养的提升。 三、高职生可持续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选择 目前,工作单位对从业者的可持续的职业素养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从业者的综合素养。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可持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以期推动高职学生可持续职业素养的提升。 1、高职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可持续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学生要认识到可持续职业素养对自身的价值。一方面高职生要重视可持续职业素养的培养。自己要针对自己的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客观的分析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将来要工作的岗位的要求和特点,努力提升自己的可持续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上
9、面,积极配合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增加社会经验,5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自身的可持续职业素养。 2、正确定位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在角色和功能上做好定位。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家的建设需要工程师,更需要成百上千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定位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多方面努力,把准职业院校的脉搏,定位好培养人才的规格,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次,对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高技能型应用
10、型人才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它既和创新型人才不同,又有别于初级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这类人才通常开展的工作是在车间中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着有较大技术含量的复杂劳动,同时还要革新生产技术,管理生产活动,对从业人员进行训练、指导,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还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的需要进行改革等等。所以,在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的状况,代之建立以“应用”为宗旨和特点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基础,不断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3、着力建设实验实训
11、基地。 实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操作平台。现实状6况是,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的一个短板,在多方面上牵制着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自主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想办法,为学生的可持续职业能力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的寻求和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的实习实训关系。 4、以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为导向,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社会不断发展,道德作为企业的一种软实力也在日益彰显着他的价值和作用。当前,整个社会都较为看重从业者的道德水准,职业道德也已成为提升个人各个单位录取人才的基础性条件。高职院校学生提升个人只
12、有道德,不仅有益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符合企事业单位用人的根本要求,这对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职业素养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实施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养成,只有在职业道德规范指导下,参与职业道德实践,才能够实现较快的增长。 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多了解未来所从事行业对自身职业道德的要求。在融入社会中,把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感悟职业道德要求,实现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从而养成稳定的社会所期待和接受的职业道德品质。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实践。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为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把行业
13、道德规范和高职学生素养的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校企合作的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论教育。而实习单位,可以加强对学生渗透企业文化、企业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7让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走向具体化,走向实践,取得实效。比如,可以把顶岗实习作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优良载体。也可以冠名之以企业的名字,以此来激励和约束高职生。同时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职业素养的培养普遍存在着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找出一些对策,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提升我国高职学生可持续职业素养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红梅.个人发展规划(PDP):英国大学核心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初探.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6, (19). 2李向荣.经济转型其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应对措施.思想政治J,2011(6). 3王任达.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