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综述摘要:简述大体积砼裂缝产生的原因,现场控制,材料选择,砼的养护 关键词:大体积砼温度裂缝沉缩裂缝裂缝控制砼施工 前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大体积砼越来越多,工程实践证明,大体积砼施工难度比较大,砼产生裂缝的机率较多,稍有差错,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为了降低经济损失,我们要减少和控制裂缝的的出现。 从裂缝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砼特别是大体积砼之所以开裂,主要是砼所承受的拉应力和砼本身的抗拉强度之间的矛盾发展的结果。因而为了控制大体积砼裂缝,就必须尽最大可能提高砼本身抗拉强度性能和降低抗应力(特别是温度应力)这两方面综合考虑。抗拉强度主要决定于砼的强度等级及
2、组成材料,要保证抗拉强度关键在于原材料的优选和配合比的优化(砼强度等级设计已经确定) ,由于砼选用地材,从经济角度来考虑,原材料优化的空间相对较小,所以降低拉应力是控制砼裂缝的有效途径,而降低拉应力主要通过减少温度应力和沉缩应力来控制温度裂缝和沉缩裂缝。 一、温度裂缝 1.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温差较大引起的,砼结构在2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砼表面和内部温差较大,砼内部膨胀高于外部,此时砼表面将受到很大的拉应力,而砼的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这种温差一般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的范围内发生,表面层以下结构仍保持完整。二
3、是由结构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的约束引起的,当大体积砼浇筑在约束地基(例如桩基)上时,又没有采取特殊措施降低,放松或取消约束,或根本无法消除约束,易发生深进,直至贯穿的温度裂缝。 2.温度裂缝形成的过程:一般(人为)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初期裂缝-就是在砼浇筑的升温期,由于水化热使砼浇筑后 2-3 天温度急剧上升,内热外冷引起“约束力” ,超过砼抗拉强度引起裂缝。二是中期裂缝-就是水化热降温期,当水化热温升到达峰值后逐渐下降,水化热散尽时结构物的温度接近环境温度,此间结构物温度引起“外约束力” ,超过砼抗拉强度引起裂缝。三是后期裂缝,当砼接近周围环境条件之后保持相对稳定,而当环境条件下剧变时,由于砼为
4、不良导体,形成温度梯度,当温度梯度较大时,砼产生裂缝。 3.温度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一般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把其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进行科学预测,以保证控制的准确性。对温度应力的控制现场一般是进行温控。在浇筑砼时,采用温度传感片和测温仪,从浇筑开始测温(包括入模温度,环境温度) ,并及时抹压(特别是初凝前)和保温保湿养护。浇筑完后根据温控指标,及时调整保温保湿养护条件。 3二、沉缩裂缝 当然砼沉缩裂缝在大体积砼(特别是泵送大流态砼)施工中也是非常多的。主要原因是振捣不密实,沉实不足,或者骨料下沉,表层浮浆过多,砼浇筑后,没有及时抹压实(特别是初凝前的二次拌压
5、) ,且表面覆盖不及时,受风吹日晒,表面水份散失快,产生干缩,砼早期强度又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而导致开裂。 在施工中采用缓凝型泵送剂,延缓砼的凝结硬化速度,充分利用外加剂(特别是缓凝剂)的特性,适时增加抹加次数,消除表面裂缝(特别是沉缩裂缝和初期温度裂缝) ,特别是初凝前的抹压,这对消除表有效的。 三、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措施 1.选择合适水泥和严格控制水泥用量 优先采用 525R 普通水泥,425R 普通水泥等高标号水泥,以减少水泥用量。选用低热水泥,减少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并尽量选用后期强度(90 或 120 天) ,降低水泥量,并延缓峰值。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将
6、425R 水泥用量控制在 450kg/m3,525R 水泥用量控制在 360kg/m3。以降低砼最高温升,降低砼所受的拉应力。 2.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合泥量 选用 10.40mm 连续级配碎石(其中 10.30mm 级配含量 65%左右) ,细度模数 2.80-3.00 的中砂(通过 0.315n 凹筛孔的砂不少于 15%,砂率控制在 40%-45%) 。砂、石含泥量控制在 1%以内,并不得混有有机质等杂物,杜绝使用海砂。 43.选择适当外加剂 可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中掺加一定用量外加剂,如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等外加剂。外加剂中糖钙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使用水量减少 20%左右,水灰
7、比可控制在 0.55 以下,初凝延长到 5h 左右。4.选择优化配合比 选用良好级配的骨料,严格控制砂石质量,降低水灰比,并在砼中掺加粉煤灰和外加剂等,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以降低砼温升,从而可以降低砼所受的拉应力。 5.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根据泵送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避免混凝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和接长,从而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浇筑带的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第
8、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出料口,主要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实;由于底层钢筋间距较密,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脚处,以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 6.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 大体积砼最好选在春秋季施工,以降低入模温度,既是在夏季施工最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入模温度,再者浇筑砼时最好不要让砼在太阳下直接爆晒。施工过程中应对碎石洒水降温,保证水泥库通风良好,自来5水预可先放入地下蓄水池中降温。 7.改进施工技术 施工时加强插筋位置的振捣、抹压、养护。由于钢筋是热的良导体,易产生大的温度梯度,这是裂缝产生的一个主要环节。同时加强初凝前的抹压,以消除初期裂缝,并加强早期养护,提高砼抗拉强度。 8.加强砼浇筑后的养护 砼浇筑后,应
9、尽快回填土-土是砼最好的养护材料之一。目前这是砼保温保湿养护的最有效方法,对预防裂缝是非常有益的。如采用蓄水法保温养护,在混凝土施工期间可通入冷却循环水,以便加快承台内部热量的散发。如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且可大大缩短养护周期,对于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尤其适用。 9.加强技术管理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计量监测工作,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并采取措施加以杜绝。在变截面施工前,一定要加强预测,并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落实施工方案。 10.加强混
10、凝土的测温工作 为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升与表面温度的变化值,在承台内埋没若干个测温点,采用 L 形布置,每个测温点埋设温管 2 根 01 根管底埋置于承台混凝土的中心位置,测量混凝土中心的最高温升,另一根管底距承台上表面 100mm,测量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测温管均露出混凝土表面6100mm。用 100 的红色水银温度计测温,以方便读数。第 l-5d 每 2h 测温 1 次,第 6d 后每 4h 测温 1 次,测至温度稳定为止。从已有施工经验的测温情况看,混凝土内部温升的高峰值一般在 3.5d 内产生,3d 内温度可上升到或接近最大温升,内外温差值在 20左右,控制在规范规定范围内,未发现异常现象。 11.其它参考意见 大体积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艺,泵送过程中,常会发生输送管堵塞故障,故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十分重要。须合理选择泵送压力,泵管直径,输送管线布置应合理。泵管上须遮盖湿麻袋,并经常淋水散热。混凝上中的砂石要有良好的级配,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宜名 1:3,砂率宜在 40%。45%间,水灰比宜在 0.5-0.55 间,坍落度宜在 15-18cm 间。 及时与气象台取得联系,掌握天气情况。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承台连续浇筑,故浇筑现场须设防雨棚,并在基坑四周,设置盲沟和集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