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税案逃犯变身党校校长史宝月称在逃期间,他一直未忘赎罪,资助了不少贫困学生。然而,他却没有想过,最好的赎罪难道不是正视过去,投案自首吗? 作为轰动全国的“金华税案”嫌犯之一,浙江磐安的史宝月逃亡期间竟能身披各种荣誉,仅全国性的奖项就收获了 50 多个,而且还担任了江苏省张家港市市委党校副校长。13 年的“潜逃” ,史宝月用不可思议的经历演绎了一出现实版的“潜伏”传奇。2011 年 9 月,化名“高山青”的史宝月被江浙两地警方抓获。2012 年 7 月 28 日,金华婺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史宝月有期徒刑 12 年。 下海经商,投身“惊天大案” 在化名“高山青”的履历中,他是江苏武进人,今年 43
2、岁,新闻专业本科学历,高级编辑,博士在读,拥有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证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假的。 “高山青”其真名史宝月,1962 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浙江磐安人,只有大专学历。早年他曾是一名公务员,担任过金华某报磐安记者站的记者,由于写作能力较强,后调入磐安县委办公室工作。史宝月并不满足于文职工作的现状,认为工资太少,待遇差。在短期升职无望的情况下,他决定下海经商放手一搏。 上世纪 90 年代初,磐安有个政策,纳税大户可以“农转非” ,为了解决前妻的户口问题,更坚定了史宝月下海经商的决心。1994 年至 1995年,史宝月在金华开发区和磐安县一口气分别注册成立了四家公司,但没有经商经验的史
3、宝月看着公司的营业执照发愁。忽然他冒出一个念头,听说别人在偷偷摸摸搞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我何不尝试一下,这样既轻松又简便,不失为赚钱的一条捷径。 主意打定后,史宝月铤而走险,他以这些公司的名义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税务局和磐安县国税局领取浙江省增值税专用发票。在明知没有实物交易的情况下,他就用这四家公司的名义为宁波等地的多家公司虚开 32 份增值税专用发票,史宝月从中收取 2%2.5%的开票费。据金华市婺城区检察院指控,史宝月替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价税合计达 1908 万余元。 因为虚开了大量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为了避免多交增值税,1994年 11 月,史宝月又从江西一家公司买了 24 份
4、江西省增值税专用发票,为自己的公司虚开了增值税发票价税合计 843 万余元。 在当时的金华,企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度成风。1995 年 3 月至1997 年 3 月,原金华县 218 户企业参与虚开专用发票,开出专用发票65536 份,价税合计 63.1 亿元,直接涉及虚开专用发票的嫌犯 154 人,党政干部、税务干部涉案 24 人。当时, “金华税案”涉及全国 30 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 3030 个县、市,28511 户企业。此案是1994 年我国税制改革后,全国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数额最大的案件,曾震惊全国。 该案案发后,当时涉案的金华市原市委常委叶国梁被判刑 15 年;
5、金华县原县委书记王新根等六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县财税局税务稽查大队原大队长杨尚荣以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数额巨大的胡银峰等三人被一审判处死刑。史宝月也是“金华税案”的案犯之一。 1998 年 6 月, “金华税案”揭露后,史宝月眼看在金华藏不住身了,三十六计逃为上策,从此开始了“改头换面”的生活。第一站,他先逃到无锡做了三个月记者,不久便逃往成都。2000 年 3 月,史宝月被列为省公安厅网上追逃犯,追逃奖金为 1 万元;2002 年 4 月被公安部列为 B级通缉犯。但史宝月非常狡猾,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十多年间他在多家媒体单位打工当记者编辑,但每份工作做的时间都不长,怕暴露真相。 靠办假证,侥幸一
6、路升迁 史宝月逃到了四川成都后,为漂白身份“另立门户” ,在成都一家市场附近的电线杆上,他看到了办假证的广告,按照上面的联系电话,史宝月花了 1 万元,办理了整套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户口迁移证、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毕业证等假证件,然后改名高山青。他同时改变了自己的籍贯,从浙江磐安变为江苏武进;他甚至将出生年份从 1962 年推迟至1968 年,让自己瞬间年轻了 6 岁,而这为他此后“高级编辑”的新闻职称遭遇怀疑埋下了祸根。 从此,史宝月成了“资深媒体人高山青” 。2008 年 6 月, “高山青”进入张家港日报工作,后跃升为副总编。为完善干部档案,当地组织部请他提供复旦大学学位证书。但他当初只办
7、过假的毕业证,从哪去找学位证呢? 为此,史宝月煞费心机,他上网找了一家深圳的制假公司,花 120元做了张假的学位证。收到假证后,他几经周折找来真正的复旦大学学位证进行对比,仔细发现假证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章的位置不对,于是将假证寄回深圳,让制假公司重新做了一本。 但史宝月仍然不放心,觉得假证太新,以便让人引起怀疑,他便谎称学位证放在妻子的福建老家,只向组织部门提供了一份复印件。为了保险起见,他还花 60 元,伪造了一枚“复旦大学证明专用章” ,盖在了假学位证的复印件上。直到 2008 年 11 月,在当地组织部门的不断催促下,他才将“放旧”了的假证书上交存档。 在潜逃期间,史宝月伪造了新闻专业
8、的毕业证。十多年间,他辗转四川、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份,在多家媒体工作,担任过记者、编辑、副总编,但每份工作做的时间都不长,直到 2010 年 4 月,法术高明的“高山青”被调任张家港市市委党校副校长,完成了人生路上的又一次华丽转身,前程似锦。这时他才感到终于可以松口气安定下来了。 在党校, “高山青”负责书写、整理调研材料和相关教材,据称这是发挥其擅写文章的特长。在不过一年的共事时间里,他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低调。 “没有发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比较平的一个人。 ”该校一名负责人如此评价其工作和为人。 出来混的,总要还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史宝月风光无限之时,公安部展开全国“清网行动” ,
9、警方经过多次排查,网上追逃已经将他锁定。2011 年 9月 20 日,史宝月被江苏张家港和浙江金华两地警方联手抓捕归案。逮捕时,史宝月正在办公室里悠然自得地玩电脑,警察上前铐他,史宝月还十分镇静地争辩:“你们会不会搞错,我是高山清,是党校堂堂的副校长,你们乱抓人要负法律责任的。 ”民警冷笑一声:“史宝月,别再演戏了,我们抓的就是你!”当自己以前的名字在耳边响起,史宝月吓得双腿发软,再也不敢吱声。 轰动全国的“金华税案”最后一名嫌犯终于落网,民众纷纷拍手称快。在证据面前,史宝月耷拉着脑袋,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在看守所里,史宝月称:这些年他一直提心吊胆,不敢参与公共活动,不敢多应
10、酬交往,努力“漂白”自己,唯恐哪一日被警察抓住,他甚至以帮助多名贫困学生上学的方式来赎罪,希望自己能过得安心一些。史宝月说自己即便逃亡但为社会也作了很多贡献, “凭我自己的写作能力,在省报、地市报当新闻编辑中心主任、副总编,发表过多篇得奖的论文。 ” 2012 年 5 月 28 日,金华市婺城区检察院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 ,对史宝月提起公诉。在庭审陈述中,史宝月语速平缓,表情平静。只是在说到自己的家人时,声音才开始哽咽,他的父母年纪大了,妻子也和他离了婚,孩子还小,需要人照顾,恳求法官看在他对社会作过贡献的份上予以轻判。而他的亲属,则在一旁不停啜泣。 2012 年
11、 7 月 21 日,备受关注的史宝月一案在金华市婺城区法院宣判。法院审理查明:史宝月是当年“金华税案”的案犯之一,为宁波等地公司虚开增值税价税合计 1908 万余元,为自己的公司虚开增值税发票价税计 843 万元。法院认为,史宝月虚开增值税发票数额巨大,案发后仓皇出逃,相继被浙江省公安厅和国家公安部列为网上通缉犯。史宝月潜逃途中“漂白”身份,不思悔改,伪造多种虚假证件蒙骗过关,应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论处。法院一审判处史宝月有期徒刑 12 年,剥夺政治权利 3 年。判决后史宝月不服,向金华市中院提起上诉。11 月 3 日,金华市中院作出裁定,驳回史宝月上诉,维持原判
12、。 传奇飘出的“讽”味 “逃犯变校长”的传奇已经结束,史宝月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案判决也尘埃落定,但这一事件留给了人们诸多深思。有民众感叹:不是这次“清网运动” ,史宝月还可能继续获得提拔。被通缉的逃犯,功成名就让人惊诧,这么多年才被捉拿归案说明什么?说明通缉有时候也只是个摆设。 从史宝月被抓来看,不是公安干警抓捕逃犯没有能力,而是平时没有用功,他们往往要等发布清网行动,才开始集中发力追捕逃犯。据公安部统计:2011 年为期一年的“清网行动” ,抓获公安部 A 级、B 级通缉令在逃人员 190 人,涉嫌故意杀人在逃人员 1.2 万人,抓捕潜逃 10 年以上在逃人员 2.3 万人,从 77 个国
13、家和地区抓获和劝返重大在逃人员 900多人。战绩令人振奋!但如果没有“清网行动” ,是不是这些“两面人”还将继续逍遥法外?如果当初严打逃犯,这位经商捞钱的配角,能成为如今党校“教育干部”的主角吗?真是绝妙的讽刺。逃犯变身党校副校长,折射出无孔不入的社会造假现实非常严峻,也隐喻眼下不少官员的学历档案、基本身份等信息含金量不足,可信度不高。 史宝月的落网也给人们带来很多遐想。有网友热议,旧社会的逃犯,一般是躲进寺庙修行反思罪过,不是当和尚就是做尼姑。而眼下的逃犯却不同,各显神通,有一部分人还混入了上流社会。史宝月就是敢铤而走险之人,他利用假证华丽转身,不是“清网”行动,他跨入政界的大好前程可能才刚
14、刚开始。 这部真人版的逃犯官场升迁记,除了能说明史宝月混迹官场的伎俩高超外,更是彻底暴露了我国官场在用人制度方面的漏洞。按理,像“高山青”这样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人员,应该经过组织部门办理调动手续,其原档案、人事关系等都应该通过调动过程来体现。而他却拿着伪造的身份进入张家港日报 ,花 120 元钱做了一张假的学位证,并且,他先交复印件,再交造假原件。然而,当地组织部门对以上这些,却无从察觉,不免讽刺。对外界而言看似严苛无比的“政审”在史宝月身上形同虚设,这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值得相关部门深思。 有专家呼吁:希望相关单位的用人制度、用人原则,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可以从“逃犯变校长”这样带有极强的讽刺意味的事件中,汲取一些教训,最大程度上确保体制内用人的公开、公平与正义。 编辑: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