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非福利主义分析农民工就业的权利贫困摘 要: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福利经济学兴起了非福利主义的研究浪潮。森的非福利主义的研究包括个人生活权利自由和社会生活中个人权利的对策论框架。农民工就业的权利贫困表现自组织型就业导致就业渠道狭窄和流动性就业导致社会保险不足。非福利主义对农民工就业权利贫困的启示是:农民工就业的权利贫困是农民工就业质量不高的表现,影响农民工的幸福感和其子女的自由选择权利。 关键词:非福利主义;农民工;权利贫困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69-02 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福利,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
2、济下,竞争均衡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加总或集合。但是,阿罗提出,在一些合理化条件的约束下,不存在一种通过所有个人的偏好顺序得出社会偏好顺序的机制设计。它给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产生了与福利主义相对应的非福利主义。森对非福利主义的个人权利自由的福利分析对理解当前中国农民工的就业的权利和自由状况有一定意义。 一、非福利主义 由于在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将 1998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由于2他把伦理因素重新纳入经济学以及对社会最贫穷成员面临问题的关心,他被称做“经济学界的良心” 。森认为,福利主义仅仅依靠个人
3、福利和个人效用,大大背离了的个人行为和个人决策的现实情况;并提出了在个体的私生活领域具有不受他人影响,对社会选择有约束力的的自由主义权利;在公共生活领域建立了二人社会个人权利的对策论框架。森用两个例子说明了福利主义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和非福利主义引入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个人生活权利自由 假设 M 和 N 两个人,面对三种可能的状态 A、B 和 C,M 和 N 在三种状态下的福利水平分别如下。 M 的福利 N 的福利 状态 A 20 100 状态 B 60 90 状态 C 60 90 在状态 A 下,N 很富而 M 很穷。以状态 A 作为初始状态,进行社会再分配得到了状态 B。在状态 B
4、 下,M 的财富增加一点点,N 的财富则等量减少;但是,为什么在数值上 M 的福利增加得多,而 N 减小得少呢?因为,按照非福利主义的观点,影响社会福利的因素除了个人福利之外,还包括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是否得到有效保证、社会是否公平公正地对待社会成员等因素。按照福利主义的观点来判断,状态 B 比状态 A 好;按照福利主义的观点来看,N 减少的财富转移给了 M,而 M 对待同样的财富却获得了更大的效用,因此,社会总的福利增加了,无论是从福利主3义还是非福利主义来看,这都是一个好的状态改变。 在状态 C 下,M 和 N 的财富状况与状态 A 的相同,只是 N 对 M 可以进行严刑折磨,所以,与状态
5、x 相比,A 的福利水平增加了 30,B 的福利水平下降了 10,B 的痛苦小于 A 从折磨 B 中得到的快乐。状态 z 与状态 y具有相同的福利状况。按照福利主义的观点,状态 z 与状态 y 无差异。但是森认为,这是正常人所不能够接受的。说明社会福利水平并不是只受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并不是只受到个人基于经济因素的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会福利水平的分析还应包括社会公认的伦理原则。 当然,状态 C 是一种“不普遍”的现象;但是社会上的伦理原则相互冲突时,森的包含了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在内的福利经济学就具有了实际的意义。 “对剥削、性别歧视、种族差异等的标准式抨击,都不是纯粹以效用为考虑基础(甚至完全没有
6、考虑效用) 。因此,采用一些普遍来说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伦理原则,例如诚实、自由主义、禁止剥削、禁止严刑折磨等”具有现实意义 1。为此,森提出了在个体的私人生活领域具有自由选择而不受其他人影响,并具有对社会选择有约束力的个人生活权利框架;即个体对私人事情上具有最终的决策权,具有对待生活的自由主义权利。 (二)社会生活中个人权利的对策论框架 如果对待二人共同拥有的公共品方面,森建立了社会生活中个人权利的对策论框架。例如,乘客 1 和 2 同在一列火车的同一车室。如果 2不反对 1 抽烟的话,1 就有权利抽烟;但是,如果 1 在车室抽烟,2 有权阻止 1。这样,二人世界的个人权利的对策模式就是:如
7、果 1 不吸烟,则4什么事没有。如果 1 吸烟,则 2 有两种选择,1 有相应的两种对策,即:1 吸烟,2 反对,则 1 不吸烟;1 吸烟,2 不反对,则 1 吸烟,二人相安无事。 二、农民工就业权利贫困的表现 农民工就业的权利贫困是指农民工就业权没有可靠保证,在就业过程中获取相应权利的机会和渠道不足,进而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满意度。 (一)自组织型就业导致就业渠道狭窄 当前,自发寻找和亲友介绍来实现就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方式。乡土社会关系网络是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基石,是就业信息传递的渠道和流出决策的依据;人际关系连带型的流出与流入,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的自组织就业形式,形成了外出务工人员
8、在某几个行业的集聚化就业的态势 2,如建筑业、矿产业、纺织业、服务业;在流入地形成共同生活的地缘关系群体,如哈尔滨市的机电设备、办公家具、电脑耗材、库存积压等物资回收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是安徽人,他们大都互相认识,有形成垄断的态势。原有的乡土关系网络是农民工在流入地经济、生活和感情上的依靠,是持续流动、改善生存境遇的重要情感依托。但是,由于接触人员的同质性,他们获取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的渠道有限,有些甚至是误导。 (二)流动性就业导致社会保险不足 2012 年,住户中单独离家外出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一半左右,他们进城就能找到的工作多是脏、累、危险的底层劳动岗位,而自身知5识、信息和经济
9、能力有限,也制约了他们对合理的劳动条件的意识。2012 年,外出受雇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数量占农民工总数的 43.9%,为农民工就业权益的保障留下隐患。对临时性的、以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打工”的高认可度使他们无法意识到劳动关系的重要性以及附加的社会保险的内容;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为 37.3 岁的年龄优势使农民工对医疗和养老的意识淡薄。2012 年,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有所提高,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 14.3%、24%、16.9%、8.4%和 6.1%,分别比上年提高 0.4、0.4、0.2、0.4 和 0.5 个百分点,总体
10、仍然较低2。 三、非福利主义对农民工就业权利贫困的启示 (一)农民工就业的权利贫困是农民工就业质量不高的表现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就业质量研究在我国逐渐兴起,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和方法论入手,对就业质量应该包含的内容和指标进行了研究。概括起来,就业质量基本内容包含工作安全、工作环境、工作的满意程度等要素;就业质量指标包括工作收入在内的就业层次(客观性指标)和主体指标(如满意程度等) 。十八大报告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使高质量就业的研究纳入人们的视野。这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观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在宏观方面,侧重强调政府的责任,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在微观方面,提高劳动者收入、雇主和劳动
11、者共同作为都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点。据此,农民工就业的权利贫困正是农民工就业质量不高的表现。比如农民工在环卫领域就业中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就业后不能够享受到劳动法所赋予的劳动者的合法权利,都是就业农6民工就业质量不高的表现。而依据非福利主义的研究,就要依靠农民工的就业收入和劳动贡献,通过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逐步提升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 (二)农民工就业的权利贫困影响农民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市场机制下,农民工的经济福利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2012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 2 290 元,比上年提高 241 元,增长 11.8%;尤其在脏累危险的建筑业,月薪最高 1.4 万元的
12、建筑工地技工引起都市白领的羡慕 3。与此同时,农民工存在严重的权利贫困劳动关系不规范,打工性就业是就业的主要方式,社会保险缴费率低,欠薪依然存在;这些就业权利的缺失时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生活质量不高,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农民工的权利贫困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需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来解决,更需要我们从思想上重视这一个问题。 (三)农民工就业的权利贫困影响其子女的自由权利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说明,通过社会公认的公平的初始禀赋出发,经过市场的自由竞争,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但是,农民工就业的权利贫困及生活困窘直接使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教育状况都会因此而落后。即农民工子女在参与市场时的初始禀赋是与城市儿童有差距的,限制了他们未来发展的自由选择权利。因此,需要通过社会选择来改变农民工子女的初始禀赋,来增加进入市场时的竞争资源和竞争能力。比如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来增加个人素质,来增加农民工家庭的现实福利和未来福利。 7参考文献: 1 姚明霞.从福利主义到非福利主义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之后福利经济学的重大转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 (1):134-146. 2 国家统计局.2012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3-06-18. 3 网易财经.民工月薪最高 1.4 万秒杀白领 当事企业:这很正常EB/OL.20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