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陵园园林化中的生态环境营造摘要: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剧增,相应地死亡人口数量也迅速增加,加上中国“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使得一些城市出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尴尬局面。城市可用土地面积匮乏。对于注重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应当推进殡葬改革,大力推行生态葬,既让生者对死者寄托怀念,又不占用土地面积,同时开辟新的风景区及旅游景点,促进城市生态建设,重塑城市的绿色氛围。 关键词:传统墓葬生态葬生态建设陵园园林化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我国城市公墓建设现状 1.1 物质水平提高,精神需求迫切 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
2、迫切,厚葬、阔葬、豪葬之风大有兴起之势。 1.2 土地浪费,空间减少,用地紧张 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化非常严重,意味着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和空间逐渐减少。而传统丧葬形式无序散乱,而且攀比之风造成大量土地浪费。陵园存放死者骨灰盒的数量总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扩大新建。对于现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修建火葬场、殡仪馆已经占用大量可耕地,让墓园扩容难上加难。而陵园是不动产,又是修建的永久性建筑物。这些墓群破2坏了原有的绿色植被。若干年后,可供修建陵园的土地将越来越少。由此,陵园的建设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求缓解矛盾的良策。 1.3 丧葬文化一些弊端,导致环境问题 孝道观念一直是儒家所推崇和提倡的,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
3、部分。扫墓,那是生者对逝者的悼念,无可厚非。但是有些祭扫陋习难以消除-比如焚香烧纸,一烧起来就不可收拾。墓园松柏多,是芳香型油质树种,一烧一大片,消防压力大,尤其清明节容易出事。虽然园内辟有集中焚烧处,但人们还是要在自家墓碑前去烧,还焚烧衣物,一片狼藉,一遇风吹便灰飞漫天。有人燃放鞭炮,震耳欲聋,满是刺鼻的硫磺味,一则火苗不安全,二则污染环境。传统的扫墓与祭祀形式给环保、消防等带来大量社会问题。 1.4 公墓区绿化设施落后 公墓区大多存在绿化树种单一,树种配置、规划不合理,绿化覆盖面积相对较小,草坪保护不力等问题。 2.殡葬改革,城市公墓生态建设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及遵循原则 通过以上现状的分析
4、我们提出从公墓丧葬方式的生态化和公墓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化这两个方面来建构城市生态公墓规划体系。并通过先进文化引导,筛选出对环境影响最小,占地最少的殡葬方式,建立生态型公墓。 2.1 合理搭配绿化树种,美化墓区景观 陵园的生态化也体现在对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作为城市生态园林的特殊组成部分,建设城市生态公墓在选择树种进行配置时,更重要的是3要能表达生者对死者的缅怀之情的特殊心理需求。 墓区及其边缘、道路两侧、山枯地以乔木为主,常绿为基调。游览观赏区和艺术墓区应以自然式的观赏种植为主。体现中国传统思想中象征永恒和万古常青植物,以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崇敬。 总之,植物设计以生态为先导,植物选择以适地适
5、树为原则,尽量选择当地树种。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来绿化美化基地环境。在植物设计与运用上,陵园注重物种的丰富性和景观效果的多样性,使其在营造氛围、满足功能等方面都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2.2 合理利用城市周边荒山陡坡,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新的公墓区规划中将城市周围存在的部分山区间不宜耕作和大型建筑开发的荒山陡坡区域纳入规划中,将其建设成生态公墓区,既缓和城市用地紧张,又消除城市“天灾”的后患。 2.3 遵循原则 2.3.1 陵园园林化的原则 中西方观念思想不同,他们对墓地的看法,不仅体现在对生与死的认识上,也体现在墓地的位置和环境设计上。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吸收西方文化的思想精华,洋为中用,改变
6、陈旧甚至迷信的观念;与此同时弘扬中国的孝道美德,采取对传统习俗批判继承的态度,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绿色殡葬” 。既然传统印象中的公墓是灰色的杂草,是哭泣悲伤的场所。那么,现代陵园就要去除阴森、凄凉、伤感、恐怖的气氛,努力营造一种祥和、宁静、安逸、阳光的氛围。即在营造庄严肃穆环境的同时,也兼顾到市民的日常利用,使陵园具有一定的公园性质4与功能。要赋予一种陵园园林化的概念,营造一种天堂的感觉。通过墓碑的合理设置、园道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一座墓园“公园” 。用设计公园的理念来设计陵园,不但为已故的亲人,也为祭奠者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让我们的前辈和故人安静地
7、置身于这样一个花园中。陵园园林化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陵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抑感,逐渐改变人们对墓葬的观念。按照这一设计理念,可将菊荫园改造成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公园。 2.3.2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菊荫园基地中,三面环路,地势较平坦。因此在规划中开渠引流,以水渠贯穿于基地之中,汇集形成几个面积相对集中的水面;在渠、岸边上相应堆一些微地形,使其错落有致,增强景观层次。结合菊荫园的地形采用竖向设计整个公园,在总体地势平坦的基础上,遵循中国传统造园中“挖池堆山”的手法,使其跌宕起伏,满足景观要求。 2.3.3 坚持现代式风格的原则 菊荫园总体规划改造以现代式风格为主,其中全部采用现代的亭、廊、桥,且大量运
8、用现代的景观元素,如:亲水平台、枯山水等。 2.3.4 传统文化的设计原则 人园区内的道路分主次干道和园区小径、墓间行小道。主次干道以及小广场的设计,在清明节等重要纪念日人流拥挤时,又可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除了主入口采用直线形的道路外,小径设计成弯弯曲曲,以有“曲径通幽”之感。同时好的环境设计要求具有对称均衡性,中轴线平面布局要对称和谐,并且有山有水、有高有低,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5生态环境。 2.4 菊荫园具体改造方案 菊荫园地处广东省顺德市郊,规划设计立足于陵园改造,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陵园以新的属性,从而适应现代陵园园林化的需要。菊荫园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具体改造方案: 2.4.1 设计重点不
9、清:主通道开在侧边,失去墓园该有的庄重,显得轻浮 改造:将主要干道置于牌坊和大殿的中轴线上,两边建筑基本对称,成均衡布局。 2.4.2 用地浪费:停车场占用过多的面积,一是造成可绿化面积的浪费,二是在平时成为没有利用价值的空地 改造:将停车场的一部分改为公共活动的休闲广场,配以绿化,集停车、游玩及休闲于一体。 2.4.3.水资源浪费:有河道穿过,但在该园里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 改造: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借水造景,形成几处小桥流水,提高陵园的观赏品味。 2.4.4.功能浪费:莲花池乃一滩死水,毫无观赏价值 改造:池塘连接河道形成活水池,池边造景,吸引游客逗留。 结语: 人口死亡带来的环境问
10、题,是世界性的问题。我们应从殡葬方式及其生态环境的建设上来引导人们向着文明、健康的丧葬新方式发展。6城市公墓的生态建设,是对我国“入土为安”的殡葬传统文化的正确导向,对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和城市建设中开辟新的人文景观都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倡导绿色环保的陵园园林化设计理念,把中国传统的墓葬文化、西方优秀设计和当代科技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陵园生态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袁家冬.关于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化问题的初步研究.经济地理.1995;15(3) ;30-35 周鸿.赵丽昆.论殡葬与城市园林公墓的生态建设.思想战线.1998.5,62 周鸿.绿色文化文明生态学透视.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1 杨宝祥.城市山地公墓生态绿化模式研究.河北林果研究.2001,3,16(1) 李树华.陈友山.创建园林生态城市城乡生态环境.1996.19(3)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