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校体育建筑发展趋势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体育建筑发展趋势进行全方位的阐述与分析,为我国高校体育建筑的策划、规划以及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体育建筑 发展趋势 集约化 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高校与社会交流日益频繁、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走向深入的今天,高校体育建筑作为城市和高校公共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其在满足高校自身需求的同时,必须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体育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已表现出如下新趋势:1.与城市结合日益密切化 今日之高校不再是旧时自我封闭的“小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发展理念的
2、演变,大学校园的构成形态和功能组合都在不断的变化,高校与社会密不可分,必与地区特别是所在社区互动而互利。作为一种独特功能类型的建筑,高校体育建筑同样是城市格局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外部环境的良性发展是高校体育建筑良性发展的基石;同时,高校体育建筑的合理利用是外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校体育建筑从规划建设到经营管理应逐步走向社会,这样既可以弥补公共和商业体育设施的不足,又可以提高高校体育2设施的利用率,符合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大原则。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现象和多元化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建设的一种可能。 2.功能建构日益多元化、多样化 今日之高校体育建筑应满足
3、多元活动的要求。要有利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和内外交流。 从规划和设计内容上看,除了以往常规的内容外,不同的学校将根据各自需求设置特色内容。可能扩大辅助设施规模例如更衣淋浴、休闲餐饮、交流沙龙等内容,从而使得使用者的舒适性得到提高;可能增设一些社团活动的场所,如声乐、器乐、舞蹈等社团活动的场所;可能增设一些社会热点项目,如瑜伽、健身、壁球等内容。这些情况都是传统规划设计中未见和少见的。在此,功能并不是以自己的完善作为终点,它要以更为拓展与包容的方式形成一种从弱至强的过程和状态;它通过与外部的沟通形成微妙的动态的平衡。 同时,外部环境将备受重视。高校体育建筑规划与设计的一个
4、重要内容是需要意识到环境应从一个被审视或者观赏的角色中脱离出来,参与到更为广泛的互动关系之中。在此,关注的中心应从环境本身转移到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上,需要意识到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约束与促动。这是个不断拓展的、十分有趣的动态关系,它使我们意识到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视野的可塑性和延展性。 3.规划布局日益集约化 建筑布局将更趋集中。首先,是为了节约高校用地。在当前情况下,由于城市用地日益稀缺,校园建设很难获得成规模的较大的地块。 3相对集中的布局不仅节省用地,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与其把它当做一种拮据的表现,不如看做是决策者和设计者主动地自律和克制的表现,表达着对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尊重与礼让
5、。 同时,相对集中的布局,高效的复合了多种功能,这使得多种必要活动在此汇集发生,进一步的引发了自发和社会性的活动在此上演,这将方便师生的多种的历时性活动,这种聚集效应可有效增强高校体育建筑的综合效益。 4.强调空间环境协调性 考虑高校体育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即注意高校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历史沿革与文化背景等。 首先,考虑可特续发展必要保护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原有绿化、水体等资源。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坏,作为高能耗的公共建筑,要更加重视建筑朝向、采光、通风等问题,合理利用天然光和自然风。 其次,要考虑新建项目与原有周围建筑的关系。改扩建的学校中,有许多老建筑,他们本身代表着不同
6、的时代,在空间组织上也形成了固定的格局。新建筑应体现新建筑的时代特征,但又不能与老建筑的形式、格局格格不入。要体现文化上的延续性和场所性。要控制建筑体量、布局、尺度,协调色彩、材质等,使得师生认同,愿意接近,愿意停留,并感到亲切和自豪,潜移默化的陶冶、教化师生,并以此来提高高校乃至周边社区的品质。 5.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4“以人为本”是规划与设计的根本原则。高校体育建筑规划设计必须全面考虑使用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在交通组织方面,宜采用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同时规划不同功能出入口,以确使用者的使用便捷与安全。在机动车日益增多的今天,停车场已必不可少。可结合出入口单独设置,但同样可以结合休
7、闲广场来设计,从地面铺装与划分、绿化配套、座椅地灯等细节入手,从而在没有大型活动的时候可以转变成休闲运动广场,成为运动、交往空间的一部分。 在空间利用方面,需注意交流和休闲空间的组织。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在建筑物外设广场和绿地,评价的标准就是空间的便利性、多样性和愉悦性;在建筑物内扩大一些辅助设施规模从而使使用者的舒适性得到有效提高等。 高校体育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还特别注意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的服务对象主要为老人、孩童和残疾人。这部分人同样有着高涨的观演热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高校体育建筑尽管层数不多也需设无障碍坡道、电梯、无障碍洗手间和其他必要设施。同时,室外无障碍坡道也扩展成为轮滑等新
8、兴运动的有效展开的场所。 高校师生的体育锻炼很多是在下午课后或者是晚饭后,出于安全考虑,室外的夜间照明应该受到重视;同时,也逐渐成了反映高校体育建筑造型特点的有效手段。 6.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目前高校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材料、设备等建5设行为的最终技术环节,缺乏对前期决策和规划设计的系统研究。节能、生态节能成了可持续建筑的代名词,有以偏概全之嫌。从某种意义而言,高校体育建筑能否可持续发展,根本环节在于前期内容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所以,应该将“可持续”的理念从建设末端的技术应用,延伸至策划定位与后期利用的整个过程,注意每个环节的关联与引导。 前期过程中,应理性分析,科学定位,综合考虑投资和发展的长久需求,避免社会短期行为。综合考虑高校与城市需求,合理构建高校体育设施网络,将功能使用的多样化与空间组织的灵活化结合起来集约处理,并有弹性的预留一定的发展用地,要具有应变未来的弹性,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梅季魁.现代体育馆建筑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王艳文.高校体育馆整合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3 孙一民 汪奋强. 基于可持续性的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结合五个奥运、亚运场馆的实践探索J.建筑创作,2012,07: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