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9102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摘 要】目前中部地区将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如果中部城市能抓住机遇,选择适宜的战略对策,便能在此轮发展后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明星城市。宜昌是中部地区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潜力的代表性城市,对其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对于探索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宜昌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宜昌市已经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了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体系;产业集聚;机制创新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将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如果中部城市能抓住机遇,选择

2、适宜的战略对策,便能在此轮发展后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明星城市。宜昌是中部地区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潜力的代表性城市,对其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对于探索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宜昌市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宜昌市城镇化进展明显加快,城镇化率由 2005 年的 41%提高到 2010 年的 48%,年均提高 1.4 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及推进速度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能力明显提高,五年转移农村人口近 30 万人,全市城镇人口达到 200 万人,2010 年市域人口变为净2流入。 (二) “大宜昌”框

3、架基本构筑,城镇体系不断优化 宜昌市已初步形成了以主城区为龙头,县(市)城和中心镇为支点,沿江城镇为纽带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主城区加快做大做强,常住人口由 74 万增加到 123 万,步入特大城市行列;宜都、当阳、枝江 3 个小城市发展加快,外出人口呈现回流趋势;远安等 5 个县城和枝城等 60 个建制镇综合功能进一步提高,农村新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加快。 (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 100 平方公里,年均增长 5 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等主要城建技术指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进入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

4、73 位。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秭归、兴山新县城和宜都市相继荣获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和国家级园林城市(县城) ,安福寺镇等 6 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枝城等 9 个镇成为全省重点镇,夷陵区龙泉镇等 10 个镇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涌现出了龙泉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明星镇,问安关庙山村等一批环境优美的中心村。 (四)一体化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建设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要素加快向乡镇流动。五年完成通村硬化公路 1 万余公里,改造农村危房 12912 户,建设县城及集镇污水处理厂 16 座,实现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全覆盖,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8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年均增长 11.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 28.88 平方米增加到 32.23 平方米。3二、宜昌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宜昌市城镇化建设在过去一个时期,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省域副中心的定位要求及先进地区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1、城镇化落后于该市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世界经验,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时,城镇化率会超过 50%,达到 55%左右;2010 年,我国人均 GDP 超过 4500 美元,城镇化率为50%;2010 年,宜昌市人均 GDP 接近

6、 6000 美元,而城镇化率为 48%,改市的城镇化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2、城镇化滞后于我市工业化发展水平 2010 年,宜昌市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接近 90%,而城镇化率不到50%,城镇化水平低于工业化中后期应该具有的均值(60%) ,且城镇化提升速度(1.4%)远低于非农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6%) 。 3、城镇化落后于先进地区发展水平 宜昌市城镇化现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仅与东部发达地区相去甚远,而且与部分基础相近城市的差距开始拉大。以江西省九江市为例,“十五”末城镇化率低于宜昌 3 个百分点,两年前启动了“三年决战 200亿工程” ,2010 年两市的城镇化水平已经相当,且发展态势强于

7、宜昌市。 (二)城镇结构规模不够协调 1、主城区规模远低于省域副中心的定位要求 4现状主城区常住人口虽然达到 123 万人,但低于全国地市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规模(2008 年,130 万人) ,与省域副中心的定位要求差距巨大(2015 年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要达到 200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 200万人) 。主城区规模较小,制约了集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导致对资本、人口等要素的吸引有限,对宜荆荆及鄂西南地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与“宜荆荆”中心城市、鄂西南核心增长极的定位要求差距较大。 2、县级市和县城的支点作用体现的不充分 全市没有一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没有一个县(市)城达到中等

8、城市规模等级,城镇人口超过 10 万人的县(市)城仅 2 个(枝江、当阳) ,最少的县城仅为 1.3 万人(五峰) 。各县的城镇化率均在 40%以下,最低仅为 24%(长阳) ,部分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吸纳农村人口转移能力较弱,多数县仍为人口净流出。 3、建制镇规模普遍偏小 全市 50%的镇域人口不到 3 万人,镇域人口达到 6 万人的建制镇仅有2 个(百里洲、枝城) ;75%以上的镇区人口不到 1 万人,镇区人口达到 3万人的建制镇仅有 1 个(枝城) 。建制镇规模普遍偏小,导致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建设投入、功能完善的良性循环机制无法建立。 (三)制约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各类因素客观存在 1、建设

9、需求扩大与要素供给偏紧的矛盾客观存在 宜昌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对建设用地、资金等核心要素的需求急剧扩大,与此同时,核心要素的供给量总体偏紧、使用成本急剧增加,导5致城镇化推进难度不断加大。 2、制约城镇化加快推进的体制机制问题客观存在 一是经营城镇理念不够,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不够完善。二是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土地管理、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加快转移。 三、加快推进宜昌市城镇化的对策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宜昌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宜昌市已经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了发展目标、主要任务

10、和重大措施。我们据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如下对策思考。 (一)加快完善“大宜昌”城镇化战略格局 围绕 2015 年宜昌市城镇化率达到 54%以上的发展目标,坚持“一主三副一带”的总体格局和“大小多少” 、 “三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科学城镇体系。加快把主城区做大做强,推进建成区面积达到 200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 200 万人;积极推动“宜荆荆”城市群建设,切实加强主城区与各县级市、县城的城际交通联系。加快宜都、枝江、当阳三个市域副中心扩容提质,推动其城市规模在 2015 年达到 20 万人。完善县城、中心镇功能,推进沿江重点城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11、使其成为接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节点。逐步归并和减少村镇数量,提高建制镇集中度,建设宜居小城镇和村庄,缩小城乡人均住宅占地规模。 (二)积极推进城镇产业集聚 6优化城镇产业布局,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推进以宜昌高新区为龙头的沿江开发区建设,做大园区规模,打造深圳工业园等四大千亿元级园区。按照(下转第 152 页) (上接第 150 页)产品品牌化、生产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医药、电力等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装备制造、化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千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

12、物流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食用油等百亿产业。 (三)统筹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着眼区域发展全局,统筹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制定“大宜昌”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村庄发展布局规划,注重编制的科学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统筹功能设施布局和建设。主城区坚持新区拓展和旧城改造并重原则,以骨干道路类、配套设施类项目建设引领新区骨架拓展、功能完善,以民生改善类项目建设推进旧城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城际快速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辐射“宜荆荆” 、鄂西南区域中心城市,高效连接市域中心城市、县城、重点中心镇

13、的运输走廊。积极实施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着力建设宜居城乡。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全面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和运行效率。 (四)着力推进城乡建设政策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深入推进城镇经营,建立多元投融资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7统筹市县城建融资平台建设与管理,整合各类政府资产,着力推动重点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做实,强化投融资效益评估,提高融资平台经营水平;加强城镇土地经营,推进城镇设施经营,规范城建规费收缴。加大市县公共财政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资金投入与经济增长、城镇化推进同步机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投融资体制。二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适应“大宜昌”城

14、镇化战略格局的土地管理机制,建议实行城镇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统一监管”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待遇差距,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新体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郑祖武.“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陆化普.解析城市交通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3戴慎志.城市工程系统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辜胜阻.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热点问题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7. 5姚士谋.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M.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杨慧莹(1974-) ,湖北宜昌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