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8479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知识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 :是 关于 心理现象 及行为 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脑的机能。 3.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 冯特于 1879 年 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4.行为主义 、 华生 、 刺激和反应 S-R之间的关系 、 环境决定论 5.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 , 罗杰斯、马斯洛 、 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机械运动论 。 7.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三部分组成。 8.外周神经系统包 括 12 对脑神经和 31 对脊

2、神经 。 9.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支配内脏器官。 交感神经: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 副交感神经:功能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的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10.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延髓)、桥脑和中脑三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11.丘脑 : 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中枢 上丘脑 : 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调节 下丘脑 : 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的重要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活动 12.大脑不同区域不同功能(颞 叶、枕叶、额叶、中央前、顶叶、中央后) 额叶 : 中央 前 回 躯体运动 顶叶 : 中央 后 回

3、 躯体感觉 颞叶 : 听觉功能 枕叶 : 视觉功能 13.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14.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独有的。 15.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氛围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6.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共同都有的是痛觉。 17.感受性 : 感觉器官 对适宜刺激(敏感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觉能力弱,感受性就低。分为绝对感受性(可以用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来度量)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 : 刚刚能引起感觉

4、的最小刺激强度。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即阈限值低则感受性高,阈限值高则感受性低 18.感觉适应 :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 感受性提高 (戴红色眼睛保护 ), 光适应 感受性降低 。 19.感觉对比 : 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红 花还需绿叶配是彩色对比的结果。同样亮的两张灰色纸分别放在黑色纸和白色纸上 , 黑色纸上的灰比白色纸上的灰亮。 20.视觉的适宜刺激 : 380-780nm 的电磁波 , 也叫光波 椎体细胞: 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5、明视觉。 杆体细胞: 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暗视觉。 21.色觉异常包括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觉缺陷者靠明度“辨认”颜色,隔代遗传。 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 , 如果外祖父是色盲, 爸爸 也 是色盲,女孩才 会是 色盲 。 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灰,这两种颜色叫互补色 。 22.听觉 : 16-20000Hz 的空气振动叫声波。 1000-4000Hz 的声音最敏感, 20 岁以前增长 。 2 23.60 岁后降低,首先丧失的是高频,丧失到中频会影响语言的听觉 24.声音的性质 : 声音有 音调 (由声波的频率决定)、 响度 (由声波的振幅决定)和 音色

6、 (由声波的波形决定)三个特性。 25.嗅觉 是最古老的感觉 , 味觉 包括甜(舌尖)、酸(舌边后部)、苦(舌根)、咸(舌边前部)。 26.痛觉 没有适宜刺激,保护机体 27.知觉 : 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28.恒常性 : 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但知觉 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包括 大小、形状、颜色、明度 等。一个人近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远时形成的视像小;石灰在暗处看起来也比放在亮处的煤块亮,这是明度的恒常性。 理解性 : 用过去的经验对知觉到的外在物体进行解释,并用词揭示出来。理解和词的标示在知觉中产生的作用,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29.时间知觉 : 对物

7、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借助的线索 : 人们判断时间的依据包括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昼夜交替;四季周期性变化;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周期性(生物节律、生物钟) 。 听觉估计最好、触觉居中、视觉最低 30.错 觉 :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错觉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性。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然产生,错常是无法通过主观努力来克服的;种类包括:线条长短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大小错觉、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形成的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31.记忆 :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所谓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的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物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

8、过的动作操作。 记忆种类 : 按内容 :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按是否意识到 : 外显记忆(意识控制 )、内隐记忆(无意识) 32.德国、 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研究遗忘规律,后人则绘制出保持曲线(遗忘曲线:以间隔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33.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系列 开 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的效果好 , 首因效应(首位效应) ; 系列 末尾 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的效果好 叫 近因效应(新近效应) 。 34.思维 :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 最

9、主要的特征是 : 间接性 和 概括性 。 35.按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分为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 辐合思维 :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 :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36.概念 :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并以词来标示和记载。 每一个概念都有 内涵 ( 概念所包含的 事物的本质属性)和 外延 (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 。 内涵越深外延越窄。 37.影响 问题解决的因素 : 迁移 、 原型启发 、 定势 。 迁移 :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 原型启发 : 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

10、的途径或方法。 定势 : 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 的活动产生影响。 38.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功能 中枢名称 位置(优势半球) 受 损 受损表现 说 运动性语言中枢(布洛卡区)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 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 表达性失语症 能听不能说 听 听觉性言语中枢 (威尔尼克中枢) 1874年德国威尔尼克 顶叶、枕叶、颞叶交会处的 颞上回 接受性失语症 能说听不懂 读 视觉性言语中枢 (阅读) 顶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 失读症 能看但不能理解词义 3 写 书写中枢 额中回 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 失写症 能运动不能写字绘画 39.想象: 把表象的内容作为素材, 在大脑里进

11、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这个过程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叫想象。 想象的基础 是表象的可操作性。 40.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睡眠和梦 睡眠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脑电波频率较低,波幅较小,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大约持续 10 分钟;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叫睡眠锭,身体很难被叫醒,大约持续 20 分钟;第三阶段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波,有时出现睡眠锭,大约持续 40 分钟;第四阶段大多呈现波,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指标变慢,深度睡眠,大约持续 20分钟,前半 夜长,后半夜短;四个阶段大约经过 90 分钟,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类似清

12、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出现,大约持续 5-10 分钟,不断重复,越来越长,最后一次可达 1 小时;随着黎明的到来,第三、第四阶段会消失) 梦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 41.梦的特点 : 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42.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43.注意转移 :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 注意稳定性 :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 间的特性。 注意的起伏(也叫注意的动摇,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 44.注意分配 : 在同一时间内,

13、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 注意分配的 三个 条件 : 必须有一些活动是熟练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内在联系 ; 在不同感觉通道之内 ,活动不能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 45.需要 : 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 自然需要(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 :人和动物都有生理需要,但有本质区别; 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 :只有人才有 。 46.动机: 动机是激发 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产生: 需要、内驱力、诱因和情绪可以激发活动的动机 。 47.与动机有关的四个因素:需要、内驱力、诱因和情绪 48

1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分 类 层 次 内 容 特 点 缺失性需要 生理需要 食物、空气、水、性、休息 “衣食足而知荣辱”反应人的需 要具有层次性 由低到高逐级满足,出现早则力量强 安全的需要 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无威胁 生长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 友情、爱情 尊重的需要 有地位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实现理想;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 49.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有其外部表现形式,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 表情: 是指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是先天和后

15、天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全人类相同的表情是先天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不同的表情是学习得来的 。 50.情绪变化的维度: 动力性(增力一减力)、激动度(激动一平静)、强度(强一弱)、紧张度(紧张一轻松) 51.基本情 绪(原始情绪) :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 : 敌意(愤怒、厌恶、轻蔑)、焦虑(恐惧、内疚、愤怒)等 。 52.心境(心情) : 微弱、持久、弥漫,往往由对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 。 激情 : 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重大、突如其来的意向冲突引起 。 53.意志 : 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4 受意志支配的

16、行动叫意志行动 。 意志行动是 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客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54.意志行动的本阶段 : 准备阶段 和 执行决定阶段 。 第一阶段(准备阶 段) :有意识地确立目的,选择行动方案并决策。 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 : 双趋式冲突 (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 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时,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目标,避开损失大的目标)、 趋避式冲突 (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 双重趋避式冲突 (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又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

17、意时的矛盾心情) 第二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坚定地执行既定计划,又要克制妨碍达到目标的动机和行动 55.意志 品质 : 1.自觉性 (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地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与之 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 ); 2.果断性 (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与之 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 ); 3.坚韧性 (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与之 相反的是虎头蛇尾和执拗 ); 4.自制性 (又叫自制力,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与之 相反的是怯懦和任性 ) 。 56.能力 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

18、的心理条件 57.智力 :指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 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它代表着智力发展的水平 58.气质 (脾气、秉性、性情)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 59.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强 不平衡 兴奋型 胆汁型 强 平衡 灵活 活泼型 多血质 强 平衡 不灵活 安静型 黏液质 弱 抑制型 抑郁质 60.气质的特性 : 感受性和耐受性 (是神经过程强度的外在表现,感受性高,耐受性低) 、敏捷性 (反应的敏捷性是 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它表现

19、在反应的快慢、动作、言语、思维、记忆、注意转移的速度等方面) 、可塑性 (指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可塑程度,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兴奋性 (指情绪表现的强弱程度,是神经过程平衡性的表现) 、指向性 (是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 常指向于外(外向),还是 常 指向于内(内向) ; 是由神经过程的强度决定的;指向性和情绪的兴奋性有密切的联系) 。 气质类型外在表现 :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 :神经过程特点是强但不平衡。感受性低但耐受性高,能坚持长时间工作不知疲劳,精 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的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 多

20、血质: 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黏液质 :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的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但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 交际适度。 抑郁质: 神经过程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到;胆小

21、、孤僻,情绪的兴奋性弱,难以为什么事动情,被什么事打动,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5 61.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 1.气质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 5.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 62.图 1-21 艾 森克的人格类型维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1. 社会心理学诞生: 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 的著作社会心理学, 英国 心理学家 麦孤独 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2、 。 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 F H奥尔波特 : 社会心理学 1924 年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 W奥尔波特 : 1954 年,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主张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 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2.社会行为 : 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勒温 -社会心理学之父。 勒温公式 1936 年提出: B=f (P, E), B 指行为, P 指个体, E 指个体所处情境, f 指函数关系;含义: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

23、用的结果,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 3.社会化 :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 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传统上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生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比如我

24、国的 劳教制度就是 一种 再社会化 的机制。 4.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 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的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 家庭、学校、大 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5. 个体社会化 从掌握语言开始, 全部社会化 是以 语言社会化 为条件的 。 6.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生物)、性别(人格)、性别角色(态度 、角色 和行为 方式 ) 7. 社会角色的分类 按角色获得方式 :1.先赋角色 :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如父母; 2.成就角色 :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如老师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 :1.规定型角色 :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如公务员、军警; 2.开放型

25、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个体自由度较大,如朋友 按角色的功能 :1.功利型角色 :以追求实际利益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 、企业家、商人; 2.表现型角色: 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教授、学者,主要发挥社会公平的作用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 :1.自觉角色 :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如演员; 2.不自觉角色 :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如性别角色 角色失调,包括 : 1.角色冲突 (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 2.角色不清 (应激反应,焦虑和不满足);3.角色中断 ; 4.角色失败 (最严重) 8. 自我 ,亦

26、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 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体系 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9. 自我概念的功能 :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10.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 从 生理自我 ( 8 个月 3 岁)到 社会自我 ( 3 岁 13、 14 岁),最后是 心6 理自我 ( 10 年左右,从青春期到成年) 11.自尊 : 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影响自尊的因素 :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

27、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12.印象形成过 程中的几种效应 :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 光环效应 、 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 : 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 近因效应 :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 刻板印象 :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人或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13.印象管理 : 也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 14.印象管理策略 :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 2.隐藏自

28、我与 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其所好 15.归因 :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 16. 协变原则 (凯利三维理论: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如果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则外部因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 低 、一致性高,作出内部因素的归因; (共一一致外归因,共一不同内归因 ) 17. 影响归因的因素 : 1.社会视角 (行动者(当事人)、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解释会有差别); 2.自我价值保护 (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 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成败归因

29、中,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则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的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人失败,则倾向于内归因;动机性归因偏差:对他人成败的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失眠患者有相反的归因倾向,认为失眠是内部原因造成的); 3.观察位置 (归因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4.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过去 很久的事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 18.亲和起源于依恋 19. 影响亲和的因素: 1.情境因素: 压

30、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和动机越强;悲惨的情境也能加强亲和动机; 2.情绪因素: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越恐惧越亲和,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越焦虑越不亲和; 3.出生顺序: 长子长女合群倾向更明显,按出生顺序递减 20. 侵犯的构成: 1.伤害行为 (身体伤害、言语伤害) 2.侵犯动机 (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 3.社会评价 (违反和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而维持 社会规范与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亲社会的性质;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伤害行为,即被认可的伤害行为,广义的侵犯包括以上三种情况,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 21. 挫折 侵犯学说 (多拉德、

31、米勒、伯克威兹):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挫折: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要点: a.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 b.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c.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 定,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22.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1.情绪唤起水平;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 24.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1.外部因素: a.自然环境 b.社会情境:他人的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情

32、境的社会性意义 c.时间压力 d.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a.心境 b.内疚 c.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 3.利他技能 7 25. 社交焦虑 : 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嫉妒 : 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26 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对象性 (人、物、事件、观念等) 、稳定性 27. 态度的成分 :

33、ABC模型:认知成分 C( congnition) 、情感成分( affection主导成分 ) A、行为倾向成分 ( behavior tendency) B 28.图 2-5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提出的态度转变模型 。 1.传递者: 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2.沟通信息 :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 3.接收者 :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 4.情境 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威信 : 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 立场 : 传递者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会让人怀疑其说服

34、动机 ; 说服的意图 : 如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转变态度 ; 说服者的吸引力 : 高吸引力的传递者容易说服别人 。 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 信息差异 : 威信 高的传递者,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威信低的传递者,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 。 畏惧 : 畏惧与态度转变不是线性关系;中等强度的畏惧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 信息倾向性 : 对一般公众或个体卷入较浅的态度,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好 , 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或个体卷入较深的态度,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好 。信息的提供方式 : 口头比书面好;面对面效果较好 。 29. 情境:预先警告 : 有

35、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卷入程度低,预先警告可促进其态度改变,态度与接收者重要利益有关,预先警告往往 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 分心 : 即注意分散,有双重作用。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接受者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 重复 :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 U形曲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较好 。 海德的平衡理论( POX模型) : P-O的关系最重要, P-O肯定时为强平衡、强不平衡, P-O否定时为弱平衡或弱不平衡 30. 态度测量的方法:量表法 :分单

36、维量表(瑟斯顿等距量表、李科特累加量表)和多维量表(奥斯古德语义区分 量表、博加达斯社会距离量表)、投射法(基本假定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投射到其他对象上,知觉成对象的实际上为其自己具有的特征)、行为反应测量法(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程度上反映到他的外在生理体征和外在行为上) 态度的测量方法 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等。 31.沟通模式(图 2-7) 32. 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沟通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左右和引导) 33. 眼睛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面部表情是 另一个 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 体验最

37、为深刻 。 34. 人际距离 : 可分为 公众距离 ( 12-25英尺,正式场合,演讲或公共场合,沟通往往是单向的)、社交距离 ( 4-12英尺,商业交往,彼此认识)、 个人距离 ( 1.5-4英尺,朋友之间,说话温柔,能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和 亲密距离 ( 0-18英寸,亲人、夫妻间,感受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刺激); 1英尺 =0.3048米; 1英寸 =25.4毫米 35. 人际关系 : 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 人际关系的特点 : 1.个体性; 2.直接性; 3.情感性 36.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 :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

38、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自我暴露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 : 1.情趣爱好方面(饮食习惯、爱好); 2.态度(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 4.隐私方面(个体的性经验,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 8 37.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 亲子、夫妻、亲密朋友等 关键的人际关系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38.人际吸引 :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亲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

39、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 影响喜欢的因素 : 1.熟悉与邻近 (与交往频率有关,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 U 型曲线) 2.相似性 (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更重要) 和互补 (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互补产生的吸引力非常强大) 3.外貌 (容貌、体态、服 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 4.才能 (对别人构成压力,就不会有作用) 5.人格品质 ( 真诚是人际吸引最重要的品质) 39. 从众 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

40、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 40. 影响从众的因素 : 1.群体因素 : a.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b.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c.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超过这个范围,影响就不明显, 群体规模的临界值 大致在 3-4 人; 2.个体人格因素 : a.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 b.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 3.情境的明确性 :情境明确,判断的客观标准清晰,从众行为减少

41、;情境模糊,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4.其他因素 :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影响,尚未发现明显的、确定的关系 41. 社会促进 :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 社会干扰:也叫社会抑 制,与社会促进相反,他人在场,反而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 结伴效应 ,即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 2.观众效应 ,即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的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的效率有明显影响 42. 模仿 : 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

42、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43. 塔尔德模仿律 : 下降率 :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的倾向 。 几何级数率 :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以几何级数增长 。 先内后外率 :优先模仿本土文化 44. 暗示 : 指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 言、表情、姿势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往往采取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 45.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 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也越容

43、易接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 46. 爱情 : 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 彩的高级情感 。 47.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点 : 依恋、利他、亲密 48.专栏 2-17 激情爱的理论 49. 专栏 2-18 激情和浪漫能持续多久 5 年 50. 婚姻动机包括 : 1.经济; 2.繁衍; 3.爱情(包括性);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1.心理发展的性质 : ( 1) .整体性: 个体心理是由各种心理过程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a.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

44、的规定性,不等同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加的集合; b.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机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 行的; ( 2) .社会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受人类社会环境制约,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9 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由社会文化所决定,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 3) .活动性: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活动;心理发展不能简单地以先天排定的发展程序展开,也不能机械地归结为由后天环境所决定;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指: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刺激和要求;主体对客观环境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动作和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

45、用的中介;动作和活动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化活动;活动的 内化是外部活动逐步改造为内部智力的活动,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指能够超出外部活动的界限而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 4) .规律性: 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方向性和顺序性 :方向性指心理发展的指向性,一般发展的趋向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顺序性是指心理发展遵循着确定的序列,从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到中老年期发展变化,这个发展次序是固定的不能颠倒错乱和超越;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是先天排定的向性和序性程序 c.不平衡性:指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 匀速前进的,它是按不均

46、衡的速率向前进展的,呈现发展的快速期和非快速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伴随青年期的结束,心理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走向下降趋势 2.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华生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 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否认遗传在心理 发展中的作用 。 3.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 班 都 拉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习

47、论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1.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2.替代性强化 :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儿童的言语发展、社会行为的习得、道德和价值标准的形成等都是通过社会学习得来的(也叫社会认知) 4.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维果茨基 创立文化 历史理论 : 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里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 ( 1)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维果茨基 将 心理机能 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低级心理机能 , 动物和人共有,其发展受

48、个体的生物成熟因素所制约 的;另一类是 高级心理机能:人特有的,其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 。 维果茨基对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作出明确的论述,归纳为四个指标: 1.随意化 ,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和发展; 2.概括 -抽象化 ,即心理活动抽象概括机能的形成和发展; 3.整体化, 即各种心理机能相互作用并重新组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 4.个性化 ,即 心理活动越发突出个性特征,凸显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这四种心理发展的指标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 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 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 3)教育和教学 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 关于教育和教学如何促进心理发展: a.最近发展区: 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和有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b.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c.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前提和条件: ( a) .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 ( b) .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 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 。 5 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 ( 1) 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