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东太湖区域水资源管理利用与旅游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5656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江东太湖区域水资源管理利用与旅游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吴江东太湖区域水资源管理利用与旅游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吴江东太湖区域水资源管理利用与旅游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吴江东太湖区域水资源管理利用与旅游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吴江东太湖区域水资源管理利用与旅游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吴江东太湖区域水资源管理利用与旅游发展研究【摘要】太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太湖天下秀”之称,是江南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吴江位于东太湖梢,处于东太湖水质最好的区域,在全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随着东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批复实施,吴江在东太湖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旅游产业发展之间如何实现双赢双促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本文将通过当前吴江东太湖水环境治理和管理情况现状与旅游度假区建设情况,简要分析东太湖水环境和带动地区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部分建议和意见,希望通过对水环境的有效治理和利用,实现吴江东太湖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

2、词】东太湖 水资源利用 旅游发展 一、相关理论依据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寻求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前提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最终达到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而旅游业正是以自然环境活人文环境为发展基础的一项服务业项目,它以人类一定的社会导向,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存亡,作为旅游产业,只有实现了自然环境或人文资源的持续保护,才能实现利益的持续和增长;2只有维持文化完善、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满足人们对经济、社

3、会和审美的需求,使旅游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生态旅游理论:生态旅游的理论最早是在 1983 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kurain)首次提出。1990 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CeInternational Ek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 世纪议程,这一纲领性文件对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业发展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战略思想。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

4、为主要吸引物,满足人们回归和享受自然,了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是一种可以保持和不断改善的可持续旅游方式。 二、吴江东太湖区域水环境治理现状 (一)吴江区域东太湖水环境概况 东太湖位于太湖东南隅,与太湖主体以狭窄的湖面相通。湖区总长度约 27.5 千米,最大宽度 9.0 千米,环湖大堤线内面积 185.4 平方千米,其中湖面面积约 134.9 平方千米,平均水深 0.9 米,最大水深 1.3 米,蓄水量为 11800 万立方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较典型的草型湖泊。东太湖行政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吴中和吴江,是吴江、上海以及浙东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同时也是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 根据对东太湖湖区底泥

5、柱状样的分析,东太湖底泥主要以有机质(OM) 、TN、TP 等有机污染为主,重金属含量相对较小。东太湖底泥 OM3的平均含量为 2.77%,TN 的平均含量为 0.1575%,TP 的平均含量为 0.043%,底泥 OM 平均含量是全太湖平均值 1.46%的 1.9 倍,TN 平均含量是全太湖平均值 0.0767%的 2.05 倍,是全太湖含量最高的湖区之一。从垂向分布规律来看,东太湖底泥中营养盐含量具有表层高下层低的表聚形分布特征,表层 05cmOM、TN、TP 含量均为最高,其中 OM 和 TN 含量是下面各层含量平均值的 310 倍。这可能与东太湖湖区大量的围湖养殖饵料沉积及水生植物腐烂

6、影响有关。这些受污染底泥中积蓄的污染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有可能再悬浮释放,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内源因素。东太湖底泥中 OM、TP、TN 含量垂直分布情况详见下表: (二)东太湖综合整治情况 2007 年 5 月底无锡太湖暴发蓝藻事件后,受到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以及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开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方案分析了太湖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确定了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按照要求将限排总量分配到了各水功能区及行政区域。从改善流域水环境和综合兼顾防洪、供水安全的要求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流域各地区积极响应,太湖流域水环境治

7、理全面铺开。 太湖局牵头组织开展东太湖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工作,2008 年 3 月东太湖综合整治规划获得了国家水利部批复(批复文号为水规计200872 号) 。为防止东太湖的沼泽化和消亡,改善该区域水质和生态环境,提高流域与区域防洪能力,同时结合东太湖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吴江拟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以实4现吴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为保障工程切实有序推进,吴江区人民政府专门组织成立了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工程实施工作。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分为退渔还湖、退垦还湖、泄洪通道、堤线调整以及沿湖生态保护带工程五大部分,考虑整体工程实施年限较长,

8、吴江市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拟对规划五大工程分阶段实施。该工程已于 2012 年全部完成,整治后吴江东太湖地区已达到一类水质,二类空气的标准。 三、吴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吴江传统旅游业发展情况 吴江地处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共 54 处,并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同里,2005 年同里在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评比中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随后,江苏省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江苏省旅游业的意见 ,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两个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对吴江旅游产业的发展都起

9、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吴江传统旅游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缺陷: 一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吴江位于长三角腹地,毗邻苏州、上海、浙江,在接受一线城市辐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部分旅游资源被一线城市吸纳。以 2011 年为例,吴江与周边几个旅游城市的比较来看,2011 年上海年度旅游总收入为 3231.15 亿元,旅游人次约为 2.4 亿人次;苏州年度旅游总收入为 1196 亿元,旅游人次约为 80005万人次;杭州年度旅游总收入为 1191 亿元,旅游人次约为 7500 万人次;吴江年度旅游总收入为 125.12 亿元,旅游人次约为 1330 万人次。从人数来看,吴江分别是上述各

10、一线城市的 5.5%、16%和 17.7%。 二是吴江传统旅游产业的先天不足。受到传统产业结构的影响,吴江的制造业在区域内一直保持领先位置,而服务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主管部门功能交叉复杂,加之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缺乏足够重视,行业产业化发展的培育机制与手段不足,因而造成吴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结构性失衡使现代服务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而目前,吴江旅游产业现状基本是停留在“一日游”的层面上,相关旅游配套服务和旅游产业链没有完全成熟。根据当前吴江总体旅游总体要求和趋势,未来吴江旅游产业除继续发展古镇旅游外,另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将指向太湖沿线,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

11、品质的要求,休闲度假和养生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东太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及规划情况 为充分利用东太湖综合整治带来的生态效应,并顺应当下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吴江搭建了东太湖旅游度假区作为吴江沿太湖区域的主要平台。度假区于 2012 年 8 月获江苏省政府批复,度假区东至苏震桃一级公路,南至七都汤家扇港,西濒太湖,北至顾家荡路,面积为 16.8 平方公里。度假区以“养生、养心,乐享东太湖”为主题,以江浙沪休闲度假市场为一级目标市场,发展目标是将度假区作为吴江旅游从观光到度假的转型载体,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滨湖养生、养心目的地。度假区规划设施远期年接待游客 50 万人,发展方向是强调

12、度假品质、延长停留天6数、提升客均消费。度假区开发根据发展现状和现有资源,采用混合开发模式,共规划七个组团,自北向南依次为滨湖商务组团、运动休闲组团、温泉养生组团、丛林花田组团、度假酒店组团、乡村童话组团和文化静修组团。在各组团内未来将主要发展美食、观光、游艇、运动、温泉、传统技艺、文化修行、农林地景等本地优势系列旅游产业项目。同时结合周边主要交通干线入口设置三处游客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设施。在度假区旅游交通上除通过 S230 省道提供主要交通支持外,在度假区内部也将设置一条串及各组团各景点的景观旅游专线和水上游专线。 (三)吴江东太湖水环境资源管理利用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早在

13、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项重点任务,温家宝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同时全国各地也快速做出反应,吴江在近几年中也出台了大量文件要求落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此基础上,旅游业作为吴江服务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吴江旅游打响的主要品牌是“江南水乡,古镇同里” ,古镇旅游模式已基本定型,但同时其发展空间也存在较大限制。根据当前旅游市场向休闲度假型旅游发展的趋势,吴江将旅游业转型的机遇转向太湖,太湖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素有“太湖

14、三白”闻名遐迩,同时其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景观资源具有深远的旅游开发潜力。 当前吴江沿太湖片区的旅游开发的目标指向主要是依托美食、游艇、7温泉、运动、观光等,开发项目和景点串联也主要是沿太湖一线。可以说东太湖区域的旅游开发其关键是依靠水,太湖水环境情况一方面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影响到游客赏玩的品质,以及对吴江旅游环境的总体评价。由此可见,太湖水环境保护和管理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前苏州市已将东太湖梢区域作为近几年南部发展的重点区域,并联合吴中区和吴江区合力共同打造“苏州湾” 。在此基础上,吴江正着力建设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黄金换旅游综合体,展现东太湖百里风

15、光带,向建设“美丽苏州湾”目标进发。东太湖区域良好的原始湿地环境和已打响的太湖品牌效应对休闲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也将对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对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管理能力也将提出新的要求,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变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放任不管,生活垃圾、餐饮污水等问题将接踵而来,随之沿湖区域水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客流和旅游质量。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由于重点追求经济效益,东太湖区域对太湖蟹的围网养殖泛滥,仅吴江区域围网面积就达近 6 万亩,过度养殖给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也影响到了太湖蟹的品质,造成有市无价,渔民卖不出价钱的现象。过去

16、的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太湖旅游的发展有赖于水,但是也可能带来过度开发和水污染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大大有利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增长,反之则可能进入恶性循环。 四、相关建议及意见 基于上述分析,要实现维持良好的水环境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双赢,8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做好全面系统的规划工作。太湖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将太湖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好、保护好是推动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做好全面系统的规划编制工作,有了顶层设计的指导才能使开发建设纳入系统性、规范性的轨道上来。东太湖旅游

17、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可以说直接实现了与太湖的无缝对接,在使人们充分接近太湖、享受太湖美景的同时也对太湖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开发建设初期,建议专门编制整体方案及规划,应涵盖该区域的总体规划、市政管线、污水管网及收纳、城市用地等规划编制工作,其中环境保护方面主要涉及污水系统规划,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污水管网系统,根据各区域用地性质,接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确保没有一滴污水流入太湖,从源头上保护太湖水环境。 二是围绕太湖特色设置合理的旅游项目。根据东太湖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市场和总体定位,必须充分发挥依靠太湖的天然优势合理设置旅游产业项目,项目可涵盖“吃、住、娱”等多个方面。 “吃”方面主打太湖特色水产,

18、建议借鉴相关运营方式,打响太湖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带动旅游人气的聚集。 “住”方面可选择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开放农家乐和中高档酒店会所。 “娱”方面可在水上游、休闲垂钓、水上采摘等项目入手,充分发挥度假区 38 公里太湖岸线的环境优势,打造百里风光带。 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不管是城市管理还是9环境管理,最终的着力点都是管人,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范围、形成管理团队、明确工作职责则是管好人的要件。吴江东太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紧紧结合东太湖综合整治和太湖新城的开发,吴江太湖新城 2008 年启动建设,目前已有部分设施向市民开放,包括公园、湿地和部分餐饮,整

19、个区域由于仍处于施工建设,但尚未纳入城市管理体系中,在试运营期间也暴露出不少管理上的问题。未来,整个度假区必须通盘考虑,形成统一的管理运营模式,根据组团划分管理区域,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教育宣传工作,通过管理制度来规范是对人的被动约束,而通过宣传教育则是人对自身的主动管理,通过约束自身行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由此真正实现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实现环境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文.对生态旅游开发热得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 2金华,陈田,杨竹莘.张家界水环境演变与旅游发展关系J.地理学报,2002. 3联合国.二十一世纪议程J.联合国新闻部信息技术科,2002. 4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 21 世纪议程M.气象出版社,1999. 5杨桂华,钟标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