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有机重生初探.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6464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有机重生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有机重生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有机重生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有机重生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有机重生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有机重生初探摘要:后工业时代,发达国家城市建设呈现基础设施相对过剩的情形,并在废弃基础设施再生方面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本文在对中西方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发展概况进行比较,并在对原有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改造现有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整合,提出了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有机重生”的概念,探讨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景观的发展方向和未来之路。 关键词:废弃基础设施 有机重生设计手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9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有机重生的发展背景 进入 21 世纪,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生产模式、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发展思路的转变引起了城市基础设施发生

2、改变。许多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由于在空间布局,或者使用功能上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需要而被逐渐更新取代,从而导致大量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产生功能性衰退,并逐渐被废弃闲置,如废弃的道路、码头、铁路、车站、机场、水库、水渠、堤坝等。通过结合基础设施的原有特征,解决存在的污染、不安全因素、活力丧失等多方面问题,综合协调限制性因素,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赋予多种类型的城市公共使用功能,重新诊释其在现代城市中所发挥的作用,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机遇。 西方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有机重生的发展历程 22.1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各国先后步入工业化时期,机器大生产迅速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力

3、的变化,社会结构的调整,导致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工业污染产生极大破坏,从而带来了对城市环境及城市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2.2 发展阶段:20 世纪 70、80 年代 20 世纪 60 年代末,工业化大生产,导致了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随之而来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引发了公众和政府对于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而露天煤矿开采问题,在经过多年的忽视后,成为重点讨论的环境问题。欧美国家开始重视无限制煤矿露天开采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关于从露天煤矿管理到废弃矿区土地更新的法案也先后国及欧洲颁布。 2.3 趋于成熟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后 20 世纪 90

4、 年代后,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的更新实践逐渐成熟,其中不乏众多面向不同人群,挖掘不同场地或设施本质特征,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案例。 2.4 相关理论成果 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都市主义是(Landscape Urbanism)1997 年,多伦多大学建筑和景观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的查尔斯?瓦尔德海姆的(Charles Waldheim) 。它主要是指景观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媒介,是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概念的理论先锋。景观都市主义3现有的主要实践是利用景观,例如植物自身的发展变化和生长的过程以及通过模型设定的办法来联系已经较为破碎的景观生态联系。模型的制

5、定没有固定的标准,依据当地的尺度,用图示的语言去解释生态的变化过程2。 (2)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核心理念是要保护自然系统的连通性,构建连贯的自然系统网络。它通常建立在一种区域的研究尺度之上,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将城市简化成为自然网络上的点,对城市外围和边缘扩张地带关注的比较多,但对现有城市尤其是主要建成区域关注的比较少,实施起来也被认为存在一定的难度3。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有机重生的设计手法与相关原则探讨 31 城市废弃基

6、础设施有机重生设计研究的基本原则 3.1.1 尊重场地原貌 即充分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及原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保持原有地段的个性、内涵。历史文化的延续是近年来城市废弃基础设施重建工程中最为关注的内容,城市旧区、废弃基础设施大多都蕴涵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正是体现人类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所在。因此,从旧区中发掘文化特色是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更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也是促使城市老城区复兴的捷径。 43.1.2 生态保护与建设先行 生态的设计原则不仅仅是绿色,而是要在深入理解生态学思想的基础上,在消除城市工业废弃地、废弃基础设施环境有害因素的前提下,对场地进行最小的干预,最大限度地

7、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在建造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施加最小的影响,改善地段生态环境和微气候,使其具有低维护和自我维护能力。同时还要做到改善及维护地段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保障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于设计中处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1.3 物质空间的整体性、多样性及公共性 整体性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城市区域内的整体性,城市旧区、废弃地、废弃基础设施是城市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城市全局出发,要从活动系统、交通系统等多方面加强废弃基础设施场所与城市的联系;二是城市废弃基础设施自身的整体性,必须从整体入手考虑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

8、更新复兴战略,维护基础设施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秩序。 城市旧区、废弃地的物质空间环境的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表现形式也必然是多样的。因此,城市设计应当巩固和加强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物质空间中独特性,使得各种不同的公共空间都具有清晰的识别性。 公共性主要体现为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开放空间、多功能空间及公共设施,同时保证这些空间的可达性。可达性包括交通可达和视觉可达。53.1.4 注重综合效益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景观更新,不能简单的只从经济效益出发,而应该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环境景观、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以确定其再开发的目标、方式。

9、3.2 城市废弃基础设施有机重生设计手法的探讨 3.2.1 拆除或移除废弃基础设施,恢复并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场所 这是废弃基础设施再生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代表性工程就是美国的波士顿大开挖计划(The Big Dig)又称“中央干道/隧道计划” ,它将高架中央干道悉数拆除,把交通引入地下隧道,以消除高速路产生的噪声、污染等对波士顿城造成的影响。而在原高架路的地上部分建一条绿色廊道,使之变成城市的公共空间,修复地面城市肌理,缝合波士顿近半个世纪的“城市伤口” 。 4 3.2.2 巧妙利用废弃基础设施及其场地,改善城市面貌、复兴城市空间。 这是城市废弃基础设施再生更新中可取之处最多、且较符合城市可持

10、续发展要求的一种手法之一。从项目工程的施工改造以及后期效应来看,均是利大于弊的。如著名的美国纽约 Highline 改造,目前已经废弃的纽约 Highline 建造于 1929 年至 1934 年,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架轨道桥。它穿越整个曼哈顿西侧,跨越 22 个街区, Highline 被改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带状公园。在设计时考虑到了多个层面,包括交往空间、景色、历史文化、环境的可持续、以及行走在这一不同寻常的抬高城市空6间中所获得的独特感受。 3.2.3 改造同时绿色基础设施先行,提升原地块使用价值。 挪威南森公园(Nansen Park)的原址是奥斯陆国际机场。机场建于 20世纪 4060

11、 年代,直至 1998 年,机场迁出后便留下这片约 400hm2 的废弃半岛,这个废弃基础设施的改造成一个功能、设施完整的公园。南森公园的规划建设为外围用地的开发提供了契机,剩余土地被规划用作住宅区和商业区。如今该公园给周边带来了 6 000 个新住宅的重建计划,并为周边 15 000 位居民提供工作场地。具有独特个性与经典设计的南森公园也成为弗尼布市最引人入胜的游憩休闲场所。 总之,上述实践表明, “灰色”基础设施转变为“绿色”基础设施已成为发达国家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的共同选择,注重景观在重新定义基础设施以维持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再生的催化剂和先导。这种“先导”作用和“再生

12、”的手法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结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过去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逐渐出现安全隐患、使用率低下、甚至废弃等问题,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阻碍,如何让这些逐渐废弃不用的基础设施焕发新的生机,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在众多再生手段中,风景园林作为一个与绿色、生态相关的手段介入其中,展现出独有的活力,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雪飞. 风景园林与城市废弃基础设施的再生J. 中国园林,72010. 2 杨锐.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实践与探讨J.中国园林,2009.5 3 许晓青.景观作为基础设施在城市边缘设计中的运用以蓝帆工业园为例M.北京:清华大学 2010. 4 沈杰,蔡强新,苟中华.大城市更新改造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概析波士顿中央干道/隧道改建工程J.建筑学报,2008, (5):47-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