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河北省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7137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河北省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河北省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河北省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河北省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河北省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河北省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内容摘要:本文从探索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出发,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对河北省各地区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综合排序,分析各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河北省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产力促进中心 灰色关联模型 综合评价 河北省 引言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支撑(李晓林,2005) 。近年来,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河北省科技厅制

2、定了关于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了“县域特色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和“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推动了全省生产力中心的服务能力建设。2007 年 4 月,在河北省科技厅倡导下,成立了“河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盟” ,使科技服务资源得到整合,全省生产力中心服务能力跃上新台阶。2008 年 7 月,河北省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初步形成了骨干中心带头、示范中心为主力、其他各中心跟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因此对河北省各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进行综2合评价研究,发掘各自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优势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提升河北省

3、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献回顾 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是在吸收国外、境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构成(朱桂龙等,2003) ,分析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运作、政策环境和管理运行模式(高子涵等,2011) ,进而总结出适合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启示,提出更好发挥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职能的建议。赵俊杰(2002)指出我国生产力中心的建设也应该根据国情,借鉴国外生产力促进机构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使之在企业与科研开发机构、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4、 陈德权(2007)指出,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一定动力诱导因素激励下,形成了多样的发展模式,这是“中心”活动特点和社会功能的体现;但是, “中心”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挑战,需要采取恰当的战略和对策化解矛盾,实现“中心”顺利发展。在省级层面,肖瑞兰(2009)就构建河南省区域性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框架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推进区域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程的战略模式。 吴逢阳、罗英(2010)重点分析江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加快江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对策建议。在地区层面,谢光坤(2011)初步探讨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构建地方基层区3域创新体系中的发展措施。 综上所述,

5、现有关于科技中介机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文献大多是从全国层面对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对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研究不多,除谢光坤的研究外,对地区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研究甚少。另外,目前对于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研究还处于现状阐述和理论研究阶段,而中心发展的实际效果应更多体现在基于真实数据支持,并加入有效模型进行评价的发展水平上。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河北省各地区的所有生产力促进中心,试图弥补现有的地方层面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甚少的不足。另外,本文构建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灰色关联模型对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为其他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模型构建和数据说明 灰色系统理

6、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 1982 年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主要是利用已知信息来确定系统的未知信息,使系统由“灰”变“白” ,其最大的特点是对样本量没有严格的要求,不要求服从任何分布。本文要讨论的是灰色综合评价问题,也就是探讨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杜栋等,2008)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实质上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度的方法。 (一)模型构建 进行关联度分析的思路是:首先找准数据序列,即采用什么数据才能反映系统的行为特征。当有了系统行为的数据列后,根据关联度计算公式便可算出关联程度。关联度反映各评价对象对理想对象的接近次序,4即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其中灰

7、色关联度最大的评价对象为最佳。 灰色综合评判的主要依据的模型,即灰色关联模型为:R=EW。其中,R=r1,r2,rmT 为 m 个被评价对象的综合评判结果的向量;W=w1,w2,wnT 为 n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且;E 为各指标的评判矩阵: i(k)为第 i 种方案的第 k 个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0,1,一般取 =0.5。Ck*为第 k 个最优指标。 由 i(k)可得 E,这样综合评判结果为:R=EW,即。 若关联度 ri 最大,则说明Ci与最优指标C*最接近,即第 i 个方案优于其他方案,据此可以排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 (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 2

8、011 年河北省 11 个地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数据进行研究,对个别数据缺失的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剔除,各地区的指标数据为地区内所有生产力促进中心指标数据的平均值。所用到的数据全部来自于2011 年年报河北省行业各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数据汇总列表 。 为了消除数据量纲的不同,对全部数据依照以下式子进行规范化处理。 设第 k 个指标的变化区间为jk1,jk2,jk1 为第 k 个指标在所有方案中的最小值,jk2 为其最大值,那么转换后的无量纲值为: 其中 i=1,m;k=1,n 且 Cik0,1。 综合评价和结果分析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的5权重系数(W) 基于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根据生产

9、力促进中心的特点,并结合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的构成因素及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设计方案(周海春,2003) ,将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分为三个一级指标,即发展能力、人力资源和服务成效。在一级指标下设立 12 个二级指标。 所谓权重系数是指某一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具有的重要程度。某种指标越重要,则该指标的权重系数越大;反之,权重系数越小。本文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该种方法既考虑了人们主观上对各指标的重视程度,又考虑了各项指标原始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它们对总体评价指标的影响。 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设立及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10、如表 1 所示。 (二)综合评价结果 基于指标数据,根据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步骤,计算河北省 11 个地区的灰色关联度,并据此对各地区进行排序,结果如表 2 所示。 (三)评价结果分析 1.廊坊市和石家庄市得分最高,即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最高。作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龙头的廊坊生产力促进中心,借助与首都科技界密切联系的优势,大力实施“借引”战略,着力构筑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其中包括创业孵化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难题解析平台等。正是通过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结合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使得廊坊生产力促进中心在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都比较领先,形成了比较成熟6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实现了河北省最强的发

11、展水平。 石家庄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于 1993 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之一,扶持科技创新、推动生产方式转变的作用日渐显现,已成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满足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多方位需求,石家庄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率先于 2011 年牵头组建了“省会生产力促进联盟” ,将石家庄区域内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的优势科技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实现了广领域、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邢台、秦皇岛、衡水、沧州等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较高,说明河北省推进“县域特色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和“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初见成效。这几个地区充分重

12、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积极抓住发展契机和发挥区域优势,努力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水平。 秦皇岛和衡水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较早,秦皇岛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我国入世后,在政府职能转换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中介机构;位于衡水市枣强县的河北省玻璃钢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河北省唯一一家专业性玻璃钢/复合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邢台和沧州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河北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中的后起之秀,近几年邢台市清河县的羊绒产业发展迅速,以该产业为支撑的清河县羊绒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沧州的南皮县五金机电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黄骅市模具生产力促进中心也依托当地产

13、业优势迅速崛起,提高了沧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总体发展7水平。 3.排名较靠前的地区拥有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也较多,示范中心的带动作用可见一斑。截止到 2011 年底,河北省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 21 家。发展水平排在前五名的地区,其中廊坊、石家庄、衡水、沧州分别有 3 个国家级示范中心,邢台有 2 个国家级示范中心,只有秦皇岛市有 1 个国家级示范中心。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在资历、人员、管理、绩效、设施条件、服务能力等方面都符合示范级要求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在较高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还享受国家的规划、用地、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有利于形成更强的服务能力,取得更高的发展

14、水平。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国家级示范中心对于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河北省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与各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地域分布和产业特色情况、发展经济基础、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国家级示范中心的带动作用都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现状,针对各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差异较大的情况,提出弥补发展差异,提高河北省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水平的建议如下: (一)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实现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 第一,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网络化建设。指导各市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形成辐射全省的生产力促进网络,各市也要根据实际情

15、况指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成立全省生产力促进8中心协会,使其成为一个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社会化综合服务组织,发挥强大的人才、组织和网络优势,使单一性服务发展到跨地域、跨行业的综合服务。第二,加强各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共享机制建设。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区域内各生产力促进中心资金、信息、人员、技术和服务等资源的共享,保持骨干中心带头、示范中心为主力、其他各中心跟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发展态势。(二)发挥各生产力促进中心地位优势,重点培育特色服务 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要因地制宜,与地区、行业的技术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沟通连

16、接政府、企业与市场的纽带,是创新主体的企业与汇集科技资源的科研院所之间的桥梁。各中心尤其是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可能面向的服务对象是本地区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服务功能的建设上不必做到大而全,而要善于利用本中心的地位优势,包括地域方面和产业方面的优势,注重培育本中心的特色服务或通过联系社会上的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 (三)转变发展观念,鼓励各中心积极发现潜在的市场资源 生产力促进中心定位于非营利性的公益服务机构,决定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提供综合服务的过程中不应该单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因此中心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区域经济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导致一些人员市场经济理念的缺失。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市场

17、性又要求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为了生存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必须通过市场获得资源和利润。因此,各生产力促进中心应该转变发展观念,从过去的等靠9要政府项目或者是客户上门的被动式服务,转向基于“中心”定位目标的主动出击式模式,积极发掘潜在的市场资源。 (四)加强政策和环境建设,提升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 近年来,国家、省委、省政府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扶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下一步要根据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不断优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政策环境。 (五)注重人才培养,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一方面

18、,要创造环境,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生产力促进中心队伍,改善从业人员结构;另一方面,加速形成广纳人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和尊重人才、凝聚人才的激励机制;还要形成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培养现有从业人员,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晓林.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与发展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0) 2.朱桂龙,彭有福.发达国家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经验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 3.高子涵,吕华侨,李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9) 4.赵俊杰.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

19、策,102002(4) 5.陈德权.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模式与危机化解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9) 6.肖瑞兰.构建河南省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9(6) 7.吴逢阳,罗英,钟臻,胡良红,张青.关于加快我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科技广场,2010(4) 8.谢光坤.论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构建基层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与发展措施J.科技管理研究,2011(3) 9.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10.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1.周海春.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3(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