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新形势下中职教育观念的转变【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方向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观念和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要改变现状,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新观念,把学校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 【关键词】 知识经济 教育观念 能力本位 终身教育 一、破除单纯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使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做人与做事并行。在所有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劳除了各自的特定任务外,它们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完成育人的任务。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学校的任何教
2、育活动都要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要全面地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把人当作整体的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只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熟练的劳动技能、健康的身体素质,又有美的情操和审美能力。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是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与生产过程的统一,既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求,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从人作为一定社会2中的成员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对道德品质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马克思主义
3、创始人曾多方面提到不属于生产领域的人除了智体之外的其他一些特征和属性,诸如人的道德和审美等。即使马克思把人看作生产力因素来考察人的发展时,他也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分析的。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高尚的道德与美的情趣必然是重要的组成因素。 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一种教育未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称其为教育。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知识传习上,即使它的传习是“成功”的,它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功能值得怀疑。 二、破除以继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能力本位,培养创
4、新精神的教育思想,使学生从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做知识的主人,不做知识的奴隶,增强社会适应性。 学校智育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实本领,表现在知识目标上就是通而有专,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成为“通才” ,也要使学生在通的基础上有所专,掌握所学专业范围内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比较专精的现代化专门知识和技能,表现在能力目标上就是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应变的机智等。体育的基本任务是授予学生卫生保健、身体锻炼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展,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讲究
5、卫生和经常锻炼身3体的习惯。美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而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不能完成上述目标。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环境塑造、接纳个体,个体认同、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的过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下,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但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我们痛心地发现: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严重地分离了。这种封闭式的传统教学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教
6、育对社会的一定程度的超越性,但同时又导致了学生与周围的社会生活相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 ,总是尽量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相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结果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以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当前校园中出现的所谓学生人格扭曲现象:诸如自私、孤僻、自我过分膨胀、受挫力低等现象,就是教育活动缺乏社会性的一种必然的消极后果。为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变封闭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不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变化,而
7、是积极地接受、主动地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准确地勾勒外在世界的座标,确定自己的位置与角色,把握自己的准则与方向,这就是社会化的目标。 4三、破除一次性教育定“命运”的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新观念,把学校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 终身教育被认为是 21 世纪的生存概念,是教育领域的 “哥白尼革命” 。在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4 年在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的生存概念 ”,这是对“终身学习”也是对“终身教育”概念的最准确和最深刻的阐释。广义的教育是指传递社会生活经
8、验和培养人的各种活动,本来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概念。而人类的延续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正因如此,终身教育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说的是教育对象不分类别,自然也包括不同年龄的人。从史记中的仲尼弟子列传可以看出,他的学生有不少是成年人。 。北齐的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勉励人们“终身学习” 。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都十分关注教育,他们认为人的一生接受的教育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连续不断的。上述这些思想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教育的重视,是教育领域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60
9、 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科技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给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反映现代生产与生活新特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教育思想在各国广为传播。1965 年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向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提供了一份关于终身教育构想的提案,提案指出,5“数百年来,社会把人的一生机械地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前半生的时间用来积累知识,后半生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他提出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动。 “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倡导,在世界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保罗?郎格朗的终身教育入门和 197
10、4 年国际教育发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关于终身教育思想的两部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它标志着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并引发了传统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被认为“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 改革开放以来,终身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5 年 3 月 18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 11 条规定,国家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在当代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和形成的现代终身教育思想,有着全新的、丰富的内涵。现代终身教育强调
11、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各类教育的一体化,不仅仅是传统学校承担教育任务。现代终身教育将教育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推向了极限。这是教育思想的大解放、大发展,是人类塑造自身、世界和未来的永无止境的大教育观。现代终身教育所追求的是一个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强调教育是连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所期望的是一个人在一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安全地、充分地发挥和表现自己的潜能。 “学会生存”的常识性命题,是为了对以往的关于人的一次性教育的考试方式作根本性改革,恢复教6育的本来面目。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在信息社会中,经济、科技与社
12、会的发展变化不但是永恒的,而且变化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我们不能指望一种教育和一定阶段的教育为社会成员服务终生。在工业化时代,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被技术的发展所淘汰,这对他来讲,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发展成人教育,实施终身教育,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战略性举措。发展成人教育,实施终身教育,既有文化、道德层面的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而且,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从美国的长期农业增长问题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人类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要有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丰盈而精神生活贫乏的人是不幸的。终身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它一方面要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术和生存手段,另一方面要传播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播社会生活领域内诸方面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