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国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经济贡献度的内生均衡效应研究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构建扩展的 LMDI因素均衡分解模型,对我国对外贸易因素效应经济贡献度进行研究。研究揭示了在控制经济结构效应及投资效率效应的基础上,贸易动态因素效应在正常外部环境下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为正并且显著;贸易就业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在样本期外部经济环境正常年度内呈现出抑制现象;贸易的人均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波动在样本期内较大,并呈现出递减常态;对外贸易因素总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小于经济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均衡分解 对外贸易 贡献度 经济增长 引言 当前,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宏观经济
2、目前正处于增速回落的调整阶段,经济调整必要性及宏观政策稳增长目标紧迫性凸显。官方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经济的年化增长率为 7.6%,大大低于近年来两位数的增长率水平,但经济增长的国内外居民预期还将进一步持续放缓。对国内经济增长贡献占主要地位的对外贸易趋势也呈现持续疲软趋势,从钢材到运动鞋、食品玩具等各类商品的库存都在增加,当期出口增长目前近乎停滞,对欧洲的发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 13%,进口同样出现下滑。但当前,由于 2009年大规模刺激计划的副作用而引致的银行不良贷款、工业2产能过剩及政府债务巨大风险隐患使得宏观政策操作空间急剧受限。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已经突破了 50
3、%的非正常水平,不但导致了资本边际效率低下同时也引发了经济增长结构的隐患。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QE1、QE2、QE3)相继实施,客观上扩大全球流动性,引起国际大宗商品产生涨价效应从而提升中国进口价格恶化贸易条件。近年贸易条件年度变动可能导致相当于 2-3个百分点 GDP福利变动(卢峰,陈建奇,2012) 。 文献综述 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及贸易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已有的针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代表性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外贸易效率及对政府支出、国内消费就业等方面的影响。Yang 和 Ng(1993) 、杨小凯,张永生(2000,2001,2003) 、张定胜,杨小凯(2003)结合新兴古典
4、贸易理论框架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国家综合优势,不仅考虑一国生产上的内生优势或劣势,也取决于二者权衡结果,即内生的生产率和成本、交易效率和成本的综合权衡结果。孙楚仁,赵红军(2012)研究认为:对外贸易随着交易效率的演进而演进,一国的软交易效率比硬交易效率对贸易的影响更大,要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从多方面对交易效率进行改进是必要的。Rodrick(1998)研究提出补偿假说,强调政府部门扩张的内在激励会超过其对成本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加,可以“补偿”贸易开放带来的风险,平抑经济波动。Alesina 和 Perotti(1997) 、Isham 和Kaufman
5、n(1999)强调基于贸易开放的政府支出规模扩张引致的经济成3本,贸易开放情形下,政府只有采取紧缩宏观财政或货币政策减少其税收,削减开支,提高市场效率,才能吸引经济要素流入。与此对应,Garrett(2001)则强调只有当政府支出规模超过开放市场所需求的最优规模时,才会导致国内生产要素的净流出。Ram(2009)研究则将 Alesina 和 Wacziarg、Rodrik(1998)有关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引致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加,但贸易开放对政府支出正向影响本质上是由国家规模异质所造成的相关结论之间的差异归结于:其在研究中利用国别数据进行的截面回归不能完全剔除国家的异质性所造成的计量影响。 Be
6、narroch 和 Pandey(2008)研究认为: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导致政府支出规模缩小,同时一国贸易开放并不必然会加剧该国经济波动,对外贸易波动并不会必然影响到政府支出。高凌云、毛日 (2011)贸易开放促进了我国地方政府实际投资性、转移支付支出效率的提高。Revenga(1992)研究认为:基于贸易开放而产生的分工虽然会改善贸易参与国的生产效率,但分工深化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带来更加专业化的生产结构调整,由此引致失业。Dreher(2003)研究指出:一国贸易和资本开放并没有使该国税负呈现由流动要素向固定要素(如劳动)转移的现象。Koren 和 Tenreyro(2007)进一步认为分工细
7、化调整还会带来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分化而引致的失业甚至会加剧经济波动。Rodrik(1998)将 Cameron(1978)研究确证了一国经济的外部风险与贸易开放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贸易开放深化在引起国内收入和消费波动的同时,政府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物品及服务方面增加的支出又对外部风险、居民消费和收入的波动起到了一定的平抑作用。根据高凌4云、毛日 (2011)的研究,预期风险引致的劳动力流动和贸易开放是影响政府实际投资性支出规模的主要原因,同时贸易开放引起的地区规模及负向劳动力流动是实际消费性规模支出的原因。 综合已有的相关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及经济发展格局下,大部分代表性文献主
8、要集中于国际贸易对本国政府支出、消费、就业及经济波动的研究,对大国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经济贡献度的研究并不多见,但结合当前我国外需持续疲软及国内经济结构亟需调整现实,在已有文献基础上,研究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贡献均衡效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理论模型及变量设定的经济学原理 (一)基本理论模型 LMDI(Log Mean Divisia Index)是 Yoichi Kaya(1989) 、B. W. Ang(2005)在研究能源消费、排放等环境经济研究中所采用的权威因素分解模型,也即是对数指标因素分解模型。在现有的因素分解研究领域,指数分解方法 IDA(Index Decomposition An
9、alysis)是常用的因素分解方,该方法在当前使用中因特别适合分解含时间序列数据的模型,因此在相关领域的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而 LMDI作为 Divisia IDA因素分解模型的主要运用分支具有完备分解、无残差偏误以及基于 LMDI的乘法分解与加法分解结论的一致性、唯一性等特点,因而在目前在许多领域得到大量应用(郭朝先,2010) 。则 LMDI的基本模型为: (1) (2) (3) 5则乘法分解模型为: (4) 加法分解模型为: (5) 其中,G 为目标变量,X 为分解因素变量。GT 为 t期目标变量,G0为基期目标变量,分解因素变量定义相同。结合数据特征和研究命题,本文采取乘法分解模型
10、进行研究。 (二)理论模型扩展和变量设定 本文依据基本的 LMDI因素分解模型基本性质,将其运用到大国开放条件下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中,我们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因素分解为贸易动态效应、贸易人均效应、贸易就业效应、经济结构效应及投资效率效应。基于所设定的子因素和基本的 LMDI因素分解模型,本文扩展 LMDI因素分解模型如下: (6) 其中,GDP 为经济增长总量,TOT 为贸易总量,TOTt 为 t期贸易总量,NEt为 t期净出口贸易额,QEt 为 t期就业人数,Consumt 为 t期消费总额,FIt 为 t期固定投资总额,TRt 表征贸易动态效应,NEIt 表征贸易人均效应,QE
11、Mt 表征贸易就业效应,CQIt、ICRt 表征经济结构效应,FIEt表征投资效率效应。则根据(6)式可知,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经济增长幅度可依据分解因素模型表示为乘法分解模型(4)式如下: (7) (8) 6则根据 LMDI详细分解方法,在乘法分解模型下,我们可以得到分解因子: 分解因子等式中 i取值 1,2,3 依次对应国民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则对应产业的总产值。 根据本文所采用扩展 LMDI因素均衡分解模型及所研究是大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贸易贡献度命题,因此我们收集了中国加入 WTO以后即是2001年到 2010年年度相关变量,结合效应分解我们选取了前文所设定变量的 2001-2010年度
12、总值,并选取对应 CPI值并以 2001为基期进行剔除价格因素处理。数据主要来自于对应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 。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解 (一)基本统计描述分析 为了深化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及其他相关控制因素,我们首先对贸易因素及控制因素变量序列进行基本统计描述分析,如表 1所示。 由基本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样本期内经济结构及投资效率效应波动幅度大并且二者接近于正态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与国内投资水平在样本期内的运行的实际状况;样本期内,贸易的就业效应波动最小接近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贸易拉动的就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几乎不变;同时贸易动态效应呈现较小的左偏分布。其余效应分布及波动基本符
13、合实际预期,所以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异常值对分解效应结果产生的杠杆效应。 其次,基于分析的目的我们给出各个因素效应在样本期内的趋势,7便于我们进一步捕捉因素效应动态特征,如图 1所示。由图 1可以看出,贸易动态效应、贸易人均效应及贸易就业效应呈现轻微的上升趋势并且基本接近于稳态,经济结构效应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以 CQIt、ICRt 表征经济结构效应中,投资效应对经济结构效应趋势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与此对应的是投资效率效应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不仅符合随着投资增长其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的基本经济理论,同时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递减的实际运行状况。 (二)经济
14、增长的贸易效应时间维度分解 在前文扩展的 LMDI因素均衡分解模型及基本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经济增长的贸易效应在时间维度上进行乘法分解,结果如表 2所示。为了更好地反映对外贸易整体因素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表 2中TTrade= Dtr+Dnei+Dqcm。 同时我们为了更具体清晰的显示在对应年度内贸易及所控制的因素效应因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我们同时做出了因素贡献效应柱状对比分析图,如图 2所示。 则由表 2和柱状对比分析图 2可以看出,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效应中,贸易动态因素效应除去 2008-2009年度之外,其余年度内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为正并且显著,而 2008-2009年度贡献度为
15、负在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于 2008年突发世界金融危机造成外部需求急剧萎缩,结合我国出口导向性的经济模式,最终导致当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抑制效应,但8在 2009-2010年度,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贡献度达到 48.1%,贸易的人均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在经过 2001-2004年度的逐步递减后,在 2005年度突然反转其贡献度达到 72.1%,但是之后开始显著递减,并在 2010年度达到最低为-62%;贸易就业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从我国加入 WTO后一直到 2008年度呈现出抑制现象,但是其在 2008-2009年度突然反转并达到 65.3%,但是随后显著递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由对外贸易形成的就业对
16、经济增长存在长期抑制现象,但是在经济危机期间则表现为推动现象,一方面表明我国基于贸易形成的就业并不一定有助于国内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表明危机形成外部需求萎缩情形下,基于贸易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同时在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基础上,我国以 CQIt、ICRt 表征经济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样本期内均为正向推动贡献,并基本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整体而言,对外贸易因素总效应(TTrade)对经济增长贡献小于以 CQIt、ICRt 表征经济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与此对应是投资效率因素效应对经济贡献除去2008、2009 年度之外,均为负向贡献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虽然我国投资确
17、实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其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是为负,揭示了人们对我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实际预期:其投资总量增长但是其投资效率是低下的。 研究结论及启示 针对我国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命题,我们构建了扩展的 LMDI因素均衡分解模型对其贡献度进行研究。研究揭示了在控制经济结构效应及投资效率效应的基础上,贸易动态因素效应在正常外9部环境下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为正并且显著,在样本期内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贡献度最大达到 48.1%,但是其贡献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出口导向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当外部出现经济危机时,其表现为抑制增长效应;贸易的人均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波动在样本期内较大,贡
18、献最大达到 72.1%,最低达到-62%,并呈现出递减常态;同时贸易就业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在样本期外部经济环境正常年度内呈现出抑制现象,但是在危机期间其贡献达到最大 65.3%;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危机形成外部需求萎缩情形下,基于贸易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最后投资效率因素效应表明:样本期内投资确实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其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抑制现象;最后就是经济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样本期内均为正向推动贡献,并基本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通过因素贡献分解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已基本被投资边际效率低下所制约,对外贸易因素总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小于经济结构
19、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当前调整经济结构相对于增加投资或推动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更为显著。 下面将就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以下几种思路。 第一,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要充分利用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机电产业的发展,为出口提供更多高附加值产品,以相对较少的出口量创造更多的外贸收益。对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如纺织服装,要以增强其技术含量和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由过去的初级加工、10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提高单位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第二,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引导比较优势从
20、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除了国内要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制定和实施配套的产业政策外,还应该扩大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产业调整的国际化。因此,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需要进一步利用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努力增强本国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落后的产业结构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比较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第三,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的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逐渐减少,但东部地区在经过二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培养了一批拥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从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上占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在资金匮乏、人才稀缺的劣势下,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条件。因此,两者之间的产业结构应该有所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双方相互之间的资源、技术、资金方面的分工、协作。 参考文献: 1.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 LMDI分解技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