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摘 要: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 1999 年设立以来,发展缓慢,普遍存在专业招生困难、专业定位模糊、就业困难、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基于问卷和访谈调研的结果,对大学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些初步结论,并由此提出一些该专业未来发展建议。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45-03 引言 我国高校本科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较年轻的专业,1998 年我国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才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9 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两
2、所高校首次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截至 2010 年,全国已有 500 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1。 虽然开设学校众多,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本专业发展比较缓慢,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如专业招生困难、专业定位模糊、按专业培养方向就业困难、社会认可度低等,上述问题急需解决或进一步澄清。2013 年 6 月,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发布了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按就业状况分“红黄绿牌” ,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列为“黄牌” ,因其普遍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可见,该专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22。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分
3、析 为了切实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改善困难局面,需要掌握第一手数据和相关信息,特采取多种形式对该专业毕业生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认真整理,希望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够为今后的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学生就业等各项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全面广泛,一是用人单位,包括各类性质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区等;二是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针对某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某高校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
4、科生,目前已有 7 届毕业生,共 354 人。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280 份,收回有效问卷 255 份,含盖了各届毕业生,且人数分布均匀,经分析认为样本具有代表性。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整体来看,调研对象目前均有较稳定的工作,但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有“跳槽”经历的学生较多,离职率约为 38%,毕业生在不同行业间的就业比例有较大差异。具体如图 1 所示。 图 1 不同工作单位性质的就业分布 3从图 1 可看出,外资、合资和民营企业从业比例最大,达到 42%,国企次之,占 27%,二者总计达到 69%;7 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
5、业方向的占总人数的 22%,自主创业及其他占总人数的 9%。根据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2012 届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 69%,2011 届为 67%”,这表明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度明显低于平均值。 毕业生从事的具体工作按职能划分,包含行政、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生产等,具体如图 2 所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数最多,约占总人数的 30%;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 21%;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 13%;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 11%;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 9%;其他类别约占总人数的 16
6、%。如果从行政管理岗位的宏观定义来看,总计有63%的毕业生从事该类工作。 从调研统计结果来看,基本与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的统计结果有一致趋势。 报告显示, “2012 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就业比例为 10.4%,其后为销售(10.0%)和行政、后勤(8.7%)等” 。 图 2 不同岗位职能从业人数分布 (2)调研对象的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学生就业质量及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 5 个区间,具体见表 1。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分布不均,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地点不同等影响
7、因素造成。 4从实际情况来看,工资收入水平在 3 500 元以下的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工资收入水平高于 5 000 元的多为工作年限在4 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的学生。7 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 3 700 元左右。 本专业 2012 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工作半年后月收入水平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 2 900 元左右。 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 “在 2012 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月收入 3 577 元;最低的是教育学,月收入 2 927 元3。 ”对比发现,该专业毕业生工作
8、半年后月收入处于低等水平。 (3)调研对象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4。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由就业对象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选项有“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 、 “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共4 项。其中,选择“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人属于对就业现状满意,选择“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人属于对就业现状不满意。 整理结果表明,对就业现状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 63%;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 37%,具体见图 3。这个比例略高于
9、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出的“在就业的 2012 届本科生中,58%对就业现状满意” 。 经统计,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5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其他(主要是工作压力大) 、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 (4)调研对象对各项能力的重视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非常注重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为了了解大学生需要培养哪些能力,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意见,列举出了 10 种能力5,毕业生根据求职时的亲身体会和工作经验进行了排序选择,结果如表 2 所示。 (5)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通过整
10、理发现,约有 80%的调研对象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度较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更大,这与社会总体对该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普遍反映基本一致。约有59%的毕业生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 。原因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此类岗位制度要求“逢进必考” ,且在招聘岗位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需求极少。有 21%的毕业生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 ,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改专业,一些学生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不愿意向用人单位透露自己的专业名称,而用相关专业如“行政
11、管理”等专业替代。 就业局限性大,社会认知度、认可度低,也是前述“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低”的直接原因。总的来说,上述调研对象认为该专业的专业性质为其在就业过程中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2.用人单位调研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了几十家用人单位,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6调研主要针对各个用人单位对管理大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管理类人才培养及毕业生求职的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主,以面谈、电话访谈形式为主。 (1)人才需求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近年来企业校招的管理人员主要为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专业毕业生,且多数企业目前已趋近于饱和状态,
12、部分管理职位人才招聘主要以内部选拔为主。从政府和事业单位角度来看,公共事业专业在招考过程中并不占专业优势。以 2014 年公务员国考为例,会计专业计划招录 5 752 人、财务管理专业计划招录 4 747 人、市场营销专业计划招录 1 089 人、工商管理专业计划招录 1 745 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计划招录 621 人,招录人数最少,这与地方公务员考试对专业的需求比例趋同,实际情况也说明本专业以政府和事业单位为就业出路很困难。 (2)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素质,包括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奉献精神等方面;二是心理素质,包括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等方面;三是能力素质,涉及文字表
13、达、沟通协调、创新、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四是业务素质,包括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 (3)资格证书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一般有固定要求。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二、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7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今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就业指导等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高校应准确定位专业培养方向,突出学生培养特色,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素质教育要有的放矢。针对用人单位普遍提出的
14、“德”的要求,课程中应设置职业道德 、 职业素养等课程,同时补充其他途径,如做志愿者、义工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3.强化学生专项能力培养。针对学生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要专项研究,针对每一种能力的培养要求设计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路径、仿真环节、评价体系等。 4.引导学生考取各类证书。通过调研,明确真实需求,针对本专业学生,鼓励并尽可能帮助其考取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 5.加强实践、实训、实习环节。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毕业生提出了学生培养应该“加强实践、实训环节”的期望
15、。针对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一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二是更新实践、实训、实习内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调整,各类指导大纲、指导书要切实可行。从实训的设计、执行、考评、总结完善等各环节进行改革,形成特色,持续推广。 6.深化教学课程改革。一是适时调整课程科目,使之更符合专业培养方向和特色,符合社会需求;二是针对每一门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8科学设计,切实摆布好理论教学、实践锻炼、素质教育等方面之间的设计与链接。 7.实行“导师制”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以便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
16、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吴永生,魏巧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效果的主观调查和客观反馈J.当代教育论坛,2011, (2):115. 2 张坤,黄婷,周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与成功择业探讨J.高教论坛,2013,10(10):104. 3 郭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 (20):10-11. 4 邢朝霞,何艺宁.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 (12):42-43. 5 古松平,吴继,雷泳川.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探讨J.商业经济,2014, (1):127. 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