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环境的领域感和场所感.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8747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环境的领域感和场所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居住环境的领域感和场所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居住环境的领域感和场所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居住环境的领域感和场所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居住环境的领域感和场所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居住环境的领域感和场所感【摘要】:本文通过对居住环境的领域感和场所感的分析,使居住环境的塑造符合人的基本行为规律,营造出一个舒适、宜人、优美的住区环境。利用人领域感和场所感的心理因素来指导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塑造。 【关键词】:环境 领域 场所 中图分类号:B84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建立起一系列的住宅区,在住宅边上形成半公共的、亲密的和熟悉的空间,可以使居民们更好的相互了解,并且认为户外空间属于住宅区。 领域感 加强对外来人的警惕和对公共空间的集体责任感,使居民感到安全,这样一来,小孩在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进行玩耍,父母也就放心了。同时也减少了居住区内的犯罪率,非常利

2、于居住区的物业管理和居民团结。1.1 领域是物质环境整体上的划分,可使环境变得有序,对于居民所归属的特定环境有统一的作用。领域区分的物质意义是“可以进入”和“可认知” ,居住环境的领域形成遵循一种固定的空间关系:从公共领域到半私密领域的空间序列。这种领域划分的根本意义是让居民体验到含义的存在,即“可认知”的环境的统一作用,也体现了居住生活的社会2组织方式。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推出,人们站在住宅出入口及其附近区域,首先是出于自身的安全需求的支配。因为在这个区域,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这是我们的楼门口,是我们的领域、属地。在这种心理感受的支配下,人们心情放松、自由,全无对安全防卫的

3、心理紧张情绪,因而乐于对周围的事物、环境发生兴趣,从而自由的进行各项活动。北京的四合院给居民的领域感就特别的强烈,人们回家的路线要经过这么几个过程:首先是从大街进入胡同,然后从胡同进入四合院,最后从四合院进入各自家中。四合院是由几户人家组成的一个公共的庭院,面面相对,进入这个公共空间,与胡同相隔离,对于四合院里的居民,只要进入这个四合院的大门,就有回家了的感觉了。所以,四合院里的每户居民都对这个院子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私密空间 居住和户外要适当安排一些私密空间,使自己有一个单独的空间。在匆匆忙忙,竞争激烈的世界里,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有限的,所以有时极需要有一块洁净之地,不需要

4、太大的地方,只要有一席之地远离目前的生活和烦恼。在那里,人们可以读书、欣赏音乐、交谈或是只静静地作一下自我反省。体会到人类对私密空间的需要是人性的心理本能。这种空间通常的利用率会很高,私密空间的领域感是很强烈的。 1.3、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对外开放的,但由于它们与有限数量的居民有关,因而具有半公共空间的性质,只有居住区内的居民和部分其他人享用。供他们欣赏、游憩、玩耍、散步等活动。正如我们觉得需要休闲一样,有时3我们也感到需要广阔的自由。随着住宅和邻里变得越来越紧凑,这种私人的开阔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珍贵了。生活空间应适当安排并彼此联系,这样公共空间区域可以被共享,从而使局部空间显得更大一些。表面

5、空间的大小可以通过巧妙的透视或微型化加以拓展。另外,通过安排墙和对外开口,设计的视域可以涵盖当地或邻域的诱人景致,也可以一直延伸至远山或地平线。即使是在围墙花园或庭院中,利用蓝天、白云和夜晚的星空也可使开放空间最大化。 2、居住环境的场所感 在空间系列上应该保持与社会系统相应的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及公共空间层次的递进,为住区各层次的活动提供适应的场所,并形成良好的索引系统?场所感。 2.1、场所感 场所即 Place 它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出来的。场所是通过心理感受限定的。场所(地方)是人与自然秩序的融合,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中心,与其说场所是通过其地点、属性或者社区所定义

6、的,不如说它们是通过人在特定场合下的体验所定义的。它是环境设施与人的社会经验、文化意识等意义体系共同作用的产物。作为一个景中人,你归属于某一场所,认同于该场所,你在景中的状态越深入,你与场所的认同感就越强。只有成为景中的人,归属于场所的自然过程、自然力以及场所的社会过程和地方之神,认同于它们,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场所感,一种自觉的场所归属感,而由场所构成的居住环境才具有意义 42.2、场所的意义 人文地理学家拉尔夫引用哲学家海德洛尔关于场所的一段论述:“场所以这样的方式将人安顿下来,它显示了人存在的外部禁限,而同时又显示了人的自由的深度和现实。 ”拉尔夫进一步解释道:“场所是人经验世界意味深长而又

7、复杂的一个方面。 当一个人走进百货公司,他就明白自己走在一个购物环境之中,出了店,走在街上,便又走进了另一个场所。可见,居民的生活实际上是在场所系统中展开的,而场所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日常生活以启示。这种经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约定。 我们应该注意到,旧居比新居更具有生活情致,人们关系密切、出入为友、守望相助、邻里之间相互扶持,彼此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对于老人家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旧居所,邻居、住入新家,虽然生活环境比以前好,但对于老人而方言,却因为离开了住惯了的“家”而感到孤独和怀念,以往常常坐在家门口一边干活,一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那里的一切再也熟悉不过了,闷了就找隔壁的张大妈

8、、李大婶聊聊家常,有了困难大家来帮忙,旧房子里的许多东西在新房子里都找不到了。可以想见,这些住房条件、设备条件、环境条件都不如新居,但居民们仍不愿搬迁。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有较好的邻里关系,老邻居给他们造成了较强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他们也有丰富的休闲活动。 场所的成熟需要时间。一个有生活气息、可居住的环境,需要有丰富的活动。而丰富的活动不仅是设施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互动的问题。因此,一个场所的形成也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就一5般意义来看,世界上只要有人迹就有场所,场所之间没有空隙,它是人与空间的统一。然而就狭义而言,我们将场所定义为有一定精神意义的空间,即建立了丰富的社会约定的空间。

9、 结语:现代人类对环境的觉悟,带来了规划和建筑领域的观念转变,人们对城市、建筑的空间观念逐渐发展和扩大为环境观念,将住区视为各类环境的综合体。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为手段,谋求建设一个方便、舒适、安全、优美、具有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住区,这也是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交往与空间丹麦扬.盖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 (2) 人性场所美克莱尔.?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3)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周俭同济大学出版社 (4)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景观设计学美约翰.O.西蒙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6) 普通心理学周瑛警官教育出版社 (7) 社区规划简明手册美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肯尼斯.B.霍尔.JR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