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重庆内边缘带产业选择研究【摘要】 大城市范围内空间和功能上相对独立的区域叫做组团,而从中产生组团的大城市称为母城。重庆母城和组团之间的区域大都属于城市内边缘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的内边缘带将在短期内面临比较全面而彻底的转型。文章通过分析重庆内边缘带的特征,并以重庆华岩新城区为例,认为重庆内边缘带的产业选择应遵循“服务母城、带动组团,与成型的新区功能错位,结合本身基础与资源,迎合重大项目布局”的产业选择策略。 【关键词】 城市化;内边缘带;组团;产业选择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化的进程和模式悄然改变。传统上,城市
2、的扩张是通过城市边缘带不断向外较均匀地推移来实现的,即“摊大饼”式扩张。城市边缘带也称城市边缘区,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其中靠近城市中心区,绝大多数土地已用于城市建设或已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地区称为内边缘带。1975 年,洛斯乌姆(L.H.Russwurm)在研究了城市地区和乡村腹地后,将城市内边缘带进行了量化定义,即城市内边缘带为离城2市成片建成区约五公里的地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单核城市不断向多核发展,城市的扩张也由单纯的“摊大饼”式转向“组团”建设式扩张。所谓组团是指城市内空间和功能上相对独立的区
3、域,而与组团对应的能从中生发出组团的大城市称为“母城” ,有时也称为中心组团。近些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摊大饼”式和“组团”建设两种方式同步扩张的现象,其中又以重庆为典型。 (一)重庆内边缘带的含义 重庆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是典型的“组团型”城市结构。近年,重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母城与组团发展时序发生重大变化(见图 1) 。传统上,由于城市化速度相对较慢,母城与组团的融合必须依赖组团发展成熟之后与母城共同发挥作用,完成融合所需的时间较长。因此,重庆的“组团及组团式布局结构呈现出跳跃式扩展(发展组团期)和渐进式扩展(充实组团期)不断交替演
4、化的特点” 。每经历一轮交替,城市就扩大“一圈” 。当前,在布局二环组团的同时,母城也在快速扩张,当母城的扩张速度超过了组团的成长速度时,便先一步在空间上实现与组团的融合,并加快组团功能的完善速度,从而形成了“跳跃式”与“渐进式”的高度融合。按照洛斯乌姆的定义,重庆母城与组团之间的这一地带多属内边缘带。为了便于理解和区分,本文将重庆母城与组团之间的这一连接带统称为内边缘带。 图 1 发展时序变化示意图 (二)重庆内边缘带的特点 3重庆内边缘带作为母城与组团的连接带,对内紧邻母城,对外处于与功能组团同步建设时期,受到母城、组团及其自身发展基础等多方影响,在重庆城市扩张中,有较明显的特性。 1.双
5、重区位属性 传统内边缘带主要面向中心城区,其外围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转移等通常都滞后于内边缘带。重庆的内边缘带外围有新的组团,能够形成新的要素聚集点,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转移不会明显滞后于内边缘带。但内边缘带能够更快速的实现与母城的同质化。因此重庆的内边缘带具有组团外围和母城外围的双重属性,其功能定位、目标和产业选择等需综合来自母城和组团的双重影响。面对母城,内边缘带属于后发地区,作为城市的拓展,既要依托于中心城区,又要服务于中心城区;面对组团,要承担部分母城角色(或未来母城角色) ,在功能和产业上服务或带动组团。 2.强动态性 受快速城市化的影响,重庆内边缘带的动态性尤为突出,向“明日市区
6、”转化的动力强劲。从现实来看,虽然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以交通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建设都有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上来讲,它依然属于城市边缘地带,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支撑能力不强,社会管理水平低,全面城市化面临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双重任务,甚至包括新农村建设或农民转型。从未来看,这些区域在 5 到 10 年就将成为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届时,不仅这些区域的可建设区将全面转为建成4区,在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等方面也将与当前的城区中心相当,甚至后来居上。 3.城乡二元性 内边缘带是城市和乡村两大系统相互渗透最明显的区域,其经济、社会、文化、
7、自然等方面的结构和特征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人口和土地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这里既有乡村的耕作、营造、养殖功能,又有城市社会的居住、工作、购物、教育功能,以及废物消纳功能。既有从城市外溢或新配置的先进的工业体系,又有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农业体系。前者以现代生产方式进行规模经营,后者以相对落后的分散方式从事生产活动。 (任雨来、江曼琦等,2007) 4.其他特性 重庆不少内边缘带受特定地理环境的影响,或山体,或河流,或受保护的自然资源。只能对其中部分区域进行开发。同时,内边缘带成片区域面积较小,在行政层级上也较低,通常属于临近市辖区的一部分。难以形成专门针对这些区域的特殊政策
8、。 二、有关产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综述 有关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研究特定企业对区位进行选择时所要考虑的因素;二是研究特定区域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企业对区位的选择最有代表的理论是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韦伯提出的,他认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廖什将其结论用现实因素进5行校正,提出了区位论的动态模式。克里斯?泰勒、伊萨德等学者还做了许多后续研究。产业选择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国学者结合这些产业选择的相关理论,做了许多实证研究。吴京生(2008)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园区区位选择的指标体系,分析了产业选
9、择的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环境、人力资源、研发环境、基础建设、交通运输等。梁元元(2008)将影响 FDI 所考虑的因素分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大类。有利因素包括市场潜力、资源禀赋、政府政策、劳动成本、投资产业带动和产业基础;不利因素包括经济基础、市场化程度、产业政策、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开放程度。 本文的研究属于区域对产业的选择,关于区域对产业选择的研究比较多,广泛认可的有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关联理论、扩散效应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相关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认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即是具有资源优势或成本优势的产业。艾伯特?赫希曼认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
10、有较多带动和促进作用,应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罗斯托的扩散效应与产业关联理论联系紧密,认为应以增长速度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并通过关联产业扩散到其他产业以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与升级。筱原三代平认为收入需求弹性大及要素生产率高的产业应当作为主导产业。我国学者的研究以对国外学者理论的运用为主。周振华(1991)提出了增长后劲、短缺替代弹性、瓶颈效应三条产业选择标准。蒋昭侠(2004)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发展新理念等新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赵美玲、陈丽珍、肖明珍等(2011)将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知识技术信息、劳动力、资本、专业化程6度和附加值高低五个内部影响因素及需求规模、需求
11、增长和需求收入弹性三项外部影响因素。 三、重庆内边缘带城市化对产业选择的影响 以上文献和理论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影响产业选择的因素。事实上,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产业选择的直接因素是区域的生产要素构成:企业在选择区域的时候考虑的是不同区域的要素构成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区域在选择产业时考虑的是自身的要素构成是否符合不同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区域是要素构成的载体,区域战略的转型将严重影响区域的要素构成。重庆内边缘带的特性对产业选择的影响体现在加速城市化的重庆对内边缘带的要素构成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影响其产业选择。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心城区发展的影响 这方面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人
12、口、产业和功能区的转移。城区人口的膨胀必然带来大量的人口外移,城区产业会随着中心区功能的转变而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工业以及与工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如物流业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等)都将向外按照一定的规律转移。特定功能区或功能机构可能同时伴随人口和产业的转移,如展览馆、行政机构等。人口、产业和功能的转移都将对内边缘带造成重要的影响。 2.外围组团发展的影响 外围组团作为特定的功能载体,能快速集聚各种要素,尤其是与功能建设相关的要素;城市中心区需要向外转移的许多职能将直接“跳跃”至这些组团。内边缘带在集聚要素和布局产业等方面将与组团形成既竞7争又合作的局面,难以承载母城向外转移的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
13、3.经济环境的改变 随着区域定位的转变,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定位都将发生变化。经济总量将大幅提高,伴随着产业结构将优化,简单地说就是第二产业将缩减,第三产业将发展壮大。内边缘带和中心区一样,将面临资源短缺和经济总量要求高的压力。因此,必须发展适合都市区发展的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要抑制某些产业的发展速度,推动另一些产业的布局。 4.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 城市建设水平对区域内产业的成本和市场有双重影响,是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内边缘带全面城市化,这一区域的城市建设水平将大幅度提高。无论是道路交通,还是商业设施,或是住宅,或者医院、学校等,都将面临全新的改变。 5.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目前,
14、这一区域主要是当地农民,其次是失地后转业的市民。在全面城市化后,将迎来大批各类型人才。人力资源的结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因此,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布局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6.生产要素供给能力增强 在全面城市化后,这些区域将融入重庆整体进行生产生活资源的配置,区域本身拥有的资源的调控能力将减弱,市场的影响放大,大量优秀资源将涌入这些区域,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将大大增强。 7.城市空间整体布局 8由于这一区域太小,自主能力较弱,基本不会形成独享的法律、税收环境,也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对城市空间的整体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其功能布局、产业布局都应当,也只能按照城市整体布局来选择。 四、华岩新城新抉择
15、华岩新城包括华岩镇、中梁山街道辖区范围,处于重庆主城中心区的西南侧边缘,与白市驿镇、大渡口区八桥镇、跳蹬镇和沙坪坝区覃家岗街道及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接壤,是九龙坡承东启西的“桥头堡” 。区域面积 43.8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7.2 万。华岩新城区与主城中心区相连,向西与九龙坡西部新城相连。在重庆向北以“两江新区”为中心、向东南以“江南新城”为中心和向西以“西部新城”为中心的拓展中,华岩新城是内边缘带的典型代表。 经过多年的建设,华岩新城区城市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辖区内华龙大道、华福大道、210 国道、半山环道、大件路和凤中路等城市干道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三横三纵”的道路交通网络。从
16、重庆总规来看,轻轨 2 号线和 5 号线将经过该区域。沿 3 条南北纵向道路交通线将新城区分为东中西 3 大片区。东部即沿华龙华福大道布局的九龙园区 B1、B2区和市级储备土地,属开发新区,主要由市、区联合开发,结合九龙园区的总体规划,正探索构建高端住宅区;中部即沿凤中路、田西路布局的玉清寺、田坝、老西站区域,属旧城改造区和规划中的物流用地、中梁山旧城改造区和老西站片区,同时轻轨五号线将通过此区域,交通十分便利,公租房、廉租房的建设将主要聚集于此;西部即沿山田路和玉仙路布局的中梁、云峰为主的中梁山生态旅游休闲区,现生态整治、休9闲度假项目招商引资已投入运行。 “十一五”期间,新增城区面积 4
17、平方公里,达到 14 平方公里(约有 5km2 需进行旧城改造) ,新增城市建筑面积 120 万平方米。 (一)华岩新城的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华岩新城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 130 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 2:908 调整为 17326。可见,第二产业在华岩新城的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华岩新城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和都市休闲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 1.先进制造业 华岩新城的先进制造业分为三个发展集群: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机电设备制造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主要以九龙园区 B 区和西山、共和、幸福和石堰等镇属工业片区为依托,围绕庆铃、隆鑫、ABB、赛力盟
18、等大型企业。到 2010 年底,华岩新城已有企业 700 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70 余家。制造业的发展是当前华岩新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镇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正因此,华岩新城的第二产业占据了整个经济的大半壁江山。 2.商贸流通业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居住人口的增加,华岩新城区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现已形成“1+2”的商业发展格局,即以玉清寺地区为核心,田坝和人和场两大商业区域相补充。玉清寺是华岩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商业氛围浓厚,中心段商业网点较多,商业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田坝是华岩传统商业区,以社区服务商业为主,商业氛围较浓。人和场以生活服务业为主。目前,三商业区域相互渗透,有逐步融合形成
19、大型商贸区10趋势。定位为高端商贸区的华福商务新区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另外,华岩新城拥有福道钢材市场、启耀建材超市、幸松陶瓷市场和美每家装饰广场等 4 家大型专业市场,以及西山、西站两个仓储物流园区。 3.都市特色生态旅游业 华岩新城现有龙门阵国际旅游度假区、华岩风景区、中梁山生态休闲区三个旅游亮点。龙门阵国际旅游度假区现已闻名遐迩,是集文化、科技、梦幻、刺激、休闲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现代都市主题娱乐公园。目前已有水魔方、魔幻山两大主题乐园投入运营。华岩风景区属于国家3A 级景区,其中的华岩寺是重庆市最大佛教寺庙,也是“西南十大丛林” 、“川东十大名刹”之一,每年都举办重庆佛教文化交流节、佛乐梵音
20、音乐会、新年祈福晚会、百子会、腊八节施粥等活动。中梁山生态旅游休闲区是主城市民上山观景、登山健身、品尝农家风味的好地方,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 7 届中梁山徒步登山节,被命名为区级“中梁山徒步登山文化之乡” 。华岩温泉位于中梁山麓,是主城核心区除融汇国际温泉城和海棠晓月温泉之外的又一个“中央之泉” ,位于繁华都市与青山翠谷之结合部,景观优美。 (二)华岩新城新特点 按照九龙坡区对华岩新城区的战略定位,至 2020 年,华岩新城区将完成城市建设区的全面城市化,常驻人口将超过 30 万。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华岩新城区的变化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经济扩张 从目前的规划来看, “十二五”期间,华岩新城区的经济总量将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