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与美在意象有关的古代思维方式.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1123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与美在意象有关的古代思维方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探讨与美在意象有关的古代思维方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探讨与美在意象有关的古代思维方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探讨与美在意象有关的古代思维方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探讨与美在意象有关的古代思维方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探讨与美在意象有关的古代思维方式【摘要】 在美学上, “道”的思想其实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老子和庄子关于“意”和“象”的观点,形成了道家统一的意象观,指出了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的方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而柳宗元和慧能禅师所代表的两种美学思维方式对美在意象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结合了他们这两种相辅相成的美学观点,才构成了叶朗先生所提出的美在意象这一思维方式的根据。 【关键词】 道;意象观;慧能禅师 一、道家的意象观 道家由春秋时期老子所创,其主要思想在“无为” , “逍遥” 。对中国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美学领域,叶朗先生所提倡的,也正是道家的“道” , “妙” ,

2、以及“逍遥”等美学中的意象观。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将“道”视作是这个世界的本源。由此可见“道”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性。在哲学上,很多人都将道家思想简单地归类于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并加以批判。我认为有失偏颇。 而在美学上, “道”的思想其实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因为它既是“有”的,又是“无”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存在于天地万2物之中。是“虚实” , “有无”的结合和统一。而也就是无形的道,让后世无数文人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放弃了在他们面前的“眼前之竹”转而去寻找那些事物背后的“道”或者说宇宙本体和生命的关照,而在他们的创作上,

3、也就有了一个从“有”追寻到“无” ,从“实”追求到“虚”的过程。而在这样的追寻的过程中,中国历代的文人们所想要达到的那种理想境界,那种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就是“妙” 。 和“道”一样的, “妙”也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并且是通向“道”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妙”正是体现了“道”或者说“美”的无限性和自由性。 另外,还有庄子的“逍遥”的思想,这并不仅仅在他的逍遥游里面,而是蕴含在庄子的每一个角落当中,这也正是庄子 “汪洋肆意”的精髓所在。道家思想与“美在意象”的思维方式,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 首先从老子的“道”这一观念上看,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存在于世间的万物

4、当中,而“道”中包含了“象”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里的“象”就从有形的“象”中超脱了出来,属于“意象”中的“象”的范畴了,因为两者都是不可捉摸,但是却能够通过对有形的“象” ,有形的事物的体验而感知,在这里,老子实际上指出了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审美的方向,那就是审美主体应该在审美过程中去感受世界万物的“道” ,将审美的目光从“用形之象”转移到它背后所隐藏着的“无形之象”上,从而形成审美主体自身与万物交融的意象世界,而从“有形之象”到“五行之象”的感知,会带给3审美主体怎样的审美效果恩?那就“妙” ,如果从美学上来观察, “妙”其实就是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活动,形成了自己的“意象世界”之后所

5、带来的一种审美愉悦感。同时,老子的“道”的观念也指出“五行之象”是能够对通过“有形之象”的审美而感知到,所谓“有无相生” ,从而肯定了在“意象世界”的形成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而庄子的“逍遥” ,就是让自己不受外在的功名权力和一切的限制,转而去追寻自己内心的自由。将这样“逍遥”的思想转移到美学领域当中,就可以理解为抛弃那些外在一切的限制,去自由地寻找“情”和“景”的契合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寻找到那些真正美的事物,进而获得内心愉悦和宁静。如果结合“美在意象”的意象观,就是应该怎么样进行审美活动的问题,因为“道”本来就存在于万物当中,而通过对“有形之象”的审美和观察能够感悟到“五行之

6、象” ,从而达到自身与“道”的契合的状态,也就是“妙” ,就是不被外在的事物(例如功名利禄)影响的状态,从而弃“言”会“意” ,忘记外在的限制。转而去寻求无限的精神世界。最终体验到“大道”之“妙” 。 而对老子和庄子的意象观加以总结的话,我们就能发现,老子更注重“象” ,指出了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的方向,指出了“道”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庄子则显然更注重“意” ,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指出了怎么样去追求“道”的问题,而正是老子和庄子关于“意”和“象”的观点,形成了道家统一的意象观。 二、慧能禅师的美学思想 关于六祖慧能的传说,最为著名的就是他与北宗神秀的偈语,摘录4如下: 北宗(神秀)

7、: 身似菩提似,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南宗(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很明显地发现在神秀的偈语中,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个“实体化”的“本心” ,需要“时时勤拂试” ,才能保持那种“不惹尘埃”的理想状态。而反观慧能的偈语,显然就已经消除了这种“实体性”的本心了。 从美学的角度上来说,慧能祖师从他所处的禅宗出发,用深具佛理的语言,消除了审美活动中那个独立的,纯粹主观的“美” ,因为“意象世界”的形成,必须是经过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共同作用中形成的。 慧能禅师消解了这个“实体化”的审美主体,也就意味着否定了纯粹主观的“美” 。那既然没有纯粹主观的美,为什么感

8、受到美呢?这种“美”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答案只能结合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点,即没有纯粹客观的“美” ,也没有纯粹主观的“美” ,美只能产生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共同作用中,只能产生于审美活动中,只能产生于“意象”当中,而这也正是柳宗元和慧能禅师所代表的两种美学思维方式对“美在意象”的意义所在,结合了他们这两种相辅相成的美学观点,才构成了叶朗先生所提出的这个命题美在意象这一思维方式的根据。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叶朗.胸中之竹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4张嘉佳,孔繁萍.探析我国古代诗文里的蝴蝶意象与其中的中国传统思想.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N.2012,6 作者简介: 徐安(1992.5-) ,女,安徽宿松人,安徽大学 2013 级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