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我国区域规划热中的冷思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1765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下我国区域规划热中的冷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时期下我国区域规划热中的冷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时期下我国区域规划热中的冷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时期下我国区域规划热中的冷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时期下我国区域规划热中的冷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新时期下我国区域规划热中的冷思考摘要: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城市化的步伐,中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也暴露出城市之间协调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从对中国区域规划的基本认识出发,回顾与总结区域规划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不避讳区域规划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区域发展中所突显出的社会结构不合理、社会和谐难实现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思考和重视。 关键词:区域规划;协调发展;区域政策;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G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

2、从传统的“条块”分割、以“条条”为主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变为现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宏观调控体系。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越来越成为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区域规划的内涵、特点和性质 区域规划的内涵、特点和性质,很大程度上是由“区域”这个伸缩性很强的概念决定的。能否正确了认识区域规划的内涵、特点和性质,关系到我国区域规划工作是否能深入开展,以及编制的区域规划是否能2具体贯彻实施。 区域规划是什么?目前,有关部门和学术界有若干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有人认为区域规划是“针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各部

3、门的建设安排,把它们相互隔阂的建设发展规划联系起来纳入地区生产力空间结构的有机体系” ;也有人认为是“通过安排各项建设事业的综合布局,进行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使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和谐统一” ;还有人认为区域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科技等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1 等等。 结合我国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总结建国后区域规划工作的经验教训,本人认为:上述内容对区域规划内涵的认识和定义过于宽泛,在实践中容易使区域规划走上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与国家总体规划、有关行业规划和地方总体规划相重复,从而难有自己的特色,难以在实践中具体贯彻落实。与其他规划相比,区域规划

4、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范围灵活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是以县级以上各级行政区为基础编制的,其涉及的范围是以行政区为主的;而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域为主体的,它可以是国内几个省、市、区的组合,也可以是省级行政区内若干个重点地区的组合等等形式,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加快,区域规划也可能涉及我国部分地区和周边国家。 (2)有所侧重 3区域规划不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其内容无需包含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面面俱到。为了提高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好的落实于规划建设实践,区域规划应是为解决特定区域内特定的问题和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战略。 (3)时限

5、较长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由于制度的限制,主要体现为年度计划以及五年、十年规划,并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经批准成为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而区域规划展望的时限多具长期性的特点,有些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十年规划相配套的区域中长期规划,但更多的应是展望年限更长(如二十年至五十年) 的战略规划。 3 区域规划的战略意义 迈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体制、新的形势,赋予了区域规划新的内容和更大的责任,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 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经济

6、条件下,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一旦地区间发展水平与发展条件出现了差距,条件好而且发展快的地区,就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为自己积累有利因素,从而进一步影响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落后地区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越积累越多,而经过区域竞争的过程,落后地区积累的不利因素亦将反作用于发展快的地区。由于两极分化严重,落后地区反过4来也会促使发达地区蒙受重大的损失,如大量贫困人口涌入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衰退产业难以及时向落后地区转移 2;落后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丧失等等,这些将导致区域系统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稳步发展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社

7、会、人文差异都很大的国家,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客观存在,甚至未来一段时期内还有差距拉大的趋势。总结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促进地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的办法就是通过国家的干预,通过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促使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2)接轨国际现代化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重大项目的审批制度。单个项目审批的办法忽略了具体项目与建设环境及区域综合配套功能的协调问题,成为导致项目在布局选址方面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 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不断深入,不仅外商投资十分注重区域投资环

8、境的评价,把区域规划也作为企业选址的重要依据,国内的企业家也越来越关心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纳入产品的区域开发战略的内容,这样,客观上也要求政府能够提供一个区域建设前景的规划蓝图,作为引导企业决策的纲领性文件。 (3)完善我国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经济管理领域客观存在宏观领域法制建设滞后的现象,造成微观限制宏观、全局被迫服从局部的不良现象。在规划领域也存在5宏观规划缺少法律依据的问题。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在规划目标、内容等方面缺乏协调,从而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问题 4。一般来讲,区域规划应该是区域内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依据,但目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

9、规划都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如城市规划法和土地法 ,而区域规划却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因此,加强和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及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 4 区域规划的冷思考 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的重要机制之一。但统计数据及相关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和发展能力、现代化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力和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5。所以是时候重新审视区域城市规划的时候了。 由于长时期的非均衡发展状态,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发展机会、

10、城市化及现代化总体水平等差距,及其所带来的文化、社会心理、生活方式、价值认同的隔阂,已经对社会结构的整合度、社会秩序的有效性、以及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区域差距 区域差距是现代社会工程的衍生结果,必须通过新的设计和规划才能得到控制和化解。但在现实中,控制区域差距、统筹区域发展仍将面对利与弊、收益与成本、回报与代价的艰难抉择。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6需要积极稳健的做出取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性原则。 (2)区域壁垒 统筹区域发展的一项目标在于消除区域壁垒,弱化生产要素的区域性特征,实现国内市场的一体化。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应与区域经济的市场机制齐头并进,从根本上实现资本、知识、技

11、术、劳动力等要素资源运作方式的转变,形成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从“地域空间”转向“流动空间” ,形成资源配置的一体化机制,为区域协调奠定坚实基础。 (3)区域整合 区域的整合态势有赖于不同地区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在空间形式上,区域合作的两个基本方面是: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间的合作,以及三大地区内部各省区间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形成合作机制,达成利益共识,共识的基础不仅是物质性的,更是文化和价值性的。提高区域对共同点的感受力,满足彼此的需求,分享发展的成果,并善于化解分歧,共同承受风险。 5 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区域统筹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时缘,而区域协调也将为社会的更加和谐做出更

12、大的贡献。在迈向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区域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引起同行们的关注,以共同探讨适合我们国家区域和谐、国家稳步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 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 72 周起业,刘再兴,祝诚等. 区域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5-9. 3 钟朋荣.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 4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9 - 180. 5 汪洋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500 题解答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