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知识、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辨析摘要 知识、科学和技术这三个基础性的概念大家都非常熟悉,但人们在对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却不甚了解。笔者首先阐明了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与这三个概念之间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分析上述三个概念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和意义,进而从这一侧面来说明知识产权制度的合理性。 关键词 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产权 一、知识、科学和技术的静态比较 (一)知识 知识的概念具有意义上的多重性。在哲学上,知识是一种经过证明的真信念, “正确”或者“真”是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育学上,知识是一种经过学
2、习和实践后获得的情感、技能、经验和理论,教育学家关注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在经济学上,知识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用的一切理论、经验和技能等等,经济学家关注的是知识的经济价值。那么知识的含义到底是怎样的? 1、知识的内涵 现如今,学界对于知识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2(1)认识成果说。这类观点试图从知识与认识之间的关系出发,将知识限定在主客二元理解框架中,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参与。(2)工具说。这类观点从知识的价值出发,试图说明知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意义。 (3)实践活动说。这类观点倾向于动态理解实践与个体知识产生的关系,认为知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关于知识产生和验证的活动。 (
3、4)信息发展说。这类观点从知识与信息的关系着手,突出知识和信息的密切关系。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评价” ,也可以说是“信息的蒸馏物” (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公司 IRBM)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单一的文化角度来定义,将很难领会知识丰富的内涵,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给出一个普遍认同的知识定义的难度。所以,只有在尽量完善已有定义的基础上,依据“概念=种差+属”的逻辑结构模型,整合出最低限度的知识概念涵义:知识是人类正确的可以在不同背景下运用的认识和整体技巧。 这个概念表达了三层意义:第一,知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正确”两字表示知识意义下的认识具有真理性,准确规定了知识的本质,界定
4、了知识的属性及其外延,从而把错误知识排除出知识概念。同时,从哲学的角度指出知识的产生正是主体对认识对象的一种客观反映,知识是由人构建创造的;第二,知识是有价值的认识。 “有价值”指知识在一定范围内, “一定背景下” ,还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较为宽松地规定了实践层次知识的本质,揭示了知识的能动性,也充分展示了人的思想、个性及主观能动性,排除了那些不联系实际,非“合理使用”状态下造成的对知识本身正确性的怀疑;第三,知识是用以解决问题的认识和整体3技巧,包含理论和应用。现在,知识已经突破了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了实践、创造的领域,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晶,更是从事实践的思想、工具与手段,是
5、创造未来的理想与设计。 2、知识的外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目前,中外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知识分类是波兰尼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958 年,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像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字公式表达出的知识,仅仅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而不能系统阐述出来的知识,例如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是知识的另一种形式。如果我们称前一种知识为言传的知识,后一种则为意会的知识。 ”这种言传的知识就被称为显性知识,而这种意会的知识则成为隐性知识。 自波兰尼提出该知识形态的分类之后,隐性知识的存在和意义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1996
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肯定了这两种形式的存在。但该书颇为关注隐性知识,以至于在此基础上所作的知识分类存在某些牵强之处。该书认为知识可以分成 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 四种。信息一般是知识的 know-what 和 know-why 范畴。这也是最接近市场商品或适合于经济生产函数中的经济资源的知识类型。其他类型的知识特别是 know-how 和know-who 方面的知识,是属于隐含经验类知识,更难于编码化和度量。 (二)科学与技术 对于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笔者希望更多的通过概念之间的对比4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所
7、以在此对其基本概念做简要介绍,而对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做深入的探讨。 1、基本概念 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的有机统一。而技术是人们为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的知识体系。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两者之间的区别,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第一,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技术的基本任务是改造世界。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基本任务不同,决定了科学所要回答的主要是“是什么” 、 “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主要回答的是“作什么” 、 “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发现,技术的研究成果是发明,科学和技术的成果表现形式不同。科学发现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本来
8、就存在的东西,它提供物化的可能,不需要经过操作创造出来;技术发明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它提供物化的现实、需要经过有效手段把它创造出来。 第三、科学活动偏重于软性的管理,技术活动偏重于硬性管理。科学活动的管理,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管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难于事先硬性做出规定,要求科学研究人员必须做出某个具体内容的发现,在什么时候完成,用什么方法完成等等。而技术活动,特别是工程技术设计活动则不同,它的管理具有较为严格的计划性和明确的规定性。 5第四,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相同。这是由两者的基本任务、成果表现和管理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科学人才应该具有特有的好奇心、独到的想象
9、力、捕捉信息的敏感程度、高度的理论思维能力等等;而技术人才在运用科学原理研究技术的时候,既要考虑这项技术在原理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它在实践中的可行性、造价上的经济性、操作上的安全性和社会上的适应性。总的来说,科学人才着重要求“从实到虚”的才智,技术人才则着重要求“从虚到实”的能力。 (2)联系: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劳动性质基本相同。他们都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的复杂劳动。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都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他们一般都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有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第二,在劳动成果上,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都可以用信息的方式进行储
10、存,以知识的形式进行传授,它们的“产品”在本质上都是知识性的产品,并且这种知识性产品在交换过程中都会出现增殖效应。这是科学产品、技术产品与实物性产品的一个很明显的区别。 第三,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日益相互渗透、明显地出现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使得它们原来的一些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这一新的社会机制意味着,科学研究本身不得不包含其本身的应用和商业化,而现代技术却变成“科学的”了。 (三)静态分析的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得出了关于知识、科学和技术的静态关系图,6这一图形很直观的表现出了这三者之间的静态关系: 二、知识、科学和技术的动态分析 (一)知识科学技术的动态分析 1、19 世纪中叶以前
11、,科学和技术是脱节的 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在 19 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和技术是分离的,它们各自独立发挥社会作用,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们的发展往往是脱节的。技术的进步往往依靠传统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探索前进。科学理论也经常是跟在实践之后来概括和总结人们在生产技术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材料。因此,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在科学理论上还没有搞得十分清楚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可以实现它,而科学上已经发现了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很久不能实现。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常常同理论科学没有直接联系。 2、到了 19 世纪中叶,科学和技术形成了互相制约、相互捉进的关系 科学经过中间环节与技术相联系,技术则通
12、过中介因素作用于科学。它们的相互作用是在时代的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科学的基本目的是为技术提供理论原理,科学只有通过技术才能确定它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现代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技术要有重大突破,如果不懂得它的理论原理是很难实现的。技术已在相当大约程度上变成了“科学的应用” 。 3、20 世纪中叶,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根本性改变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在 20 世纪中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表现在:7在技术发明过程中,许多方面都要用到科学,从“确定方向”的基础科研到科学研究的实际运用以及技术定型定级等等,建立了像链条那样串在一起的技术系统。这里面的“前因”和“后果
13、”紧密地连接起来,技术的精髓少不了科学的介入。在技术发展无法向前推进一步而产品和生产方法显得陈旧的时候,人们就要向科学求援,求助于源于科学的、理论的“先决要素” 。于是科学应用成了科学本身的一项内容,而技术源的设计则是技术研制的起点。这种科学与技术的新关系表明,一旦科学上有了新发现,就能较快地在技术上得到应用;而现代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在相当多的科技活动中,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以及创造已经融合为一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一种活动的两个侧面。总之,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机制已成为客观事实.并已在为人们所认识。 (二)结论 通过上面概念的动态分析,笔者认为知识、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
14、系有以下几个结论: 1、从上面的动态分析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两者均属于知识。 2、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技术主要是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前进,与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的联系很不密切,它不是对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经验的传授,还没有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而现代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现代的一些大型技术、突破性技术,无一不是建立在已经相对成熟的科学原理之上的。 83、从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来看:在现有知识提供的背景下,知识更新的方式,或者是出现了天才式的新技术,随后通过科研人员的理论提炼,上升到一种新的科学理论的高度;或者是科研人员在原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15、,通过理论上的新的突破,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达到指导技术发展的目的。 4、从广义上讲,知识存量包括人类所有知识在内的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知识存在形式,也就是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的各种存在形式的总和。对于一个个体的人而言,更主要的是隐含经验类知识。这种种的发展,都离不开现有知识提供的智力支持,都是以一个社会的知识存量为基础的。 三、结论:从知识、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辨析角度看知识产权制度 通过上文对于这三个概念的静态的比较和动态的分析,笔者推导出了以下几个结论,这些结论能够使这三个概念的辨析更加的完整并使这一辨析变得更加的有意义。 (一)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知识经济的
16、背景下,知识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一种经济上的价值,如何用知识创造价值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进一步说,如何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科学和技术等一系列知识,然后以这种新的知识创造价值,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主导着人们的思想,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思想推动着整个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现有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是目的,科学、技术都是手段。 新知识的提出是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的,因此现有知识的丰富与否决9定了一个社会创造新知识的潜力。不论科学还是技术,都只是推动现有知识向新知识转化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并且在现如今的发展趋势下,科学、技术正在成为推动知识更新换代的主力军,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三)知
17、识产权制度对于新旧知识转化的意义 既然知识是具有价值的,那么如何处理现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答案就是构建知识产权制度,这实际上关系到知识产权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即知识产权制度能否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新知识的创造,同时也暗合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初衷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繁荣。 (四)动态关系图 为了更直观的表现知识产权制度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笔者将上文的内容整理成了一个图形,以期能够更好的彰显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蒙虎,赵云.简析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 2孙恒志.从已有知识定义的缺陷看知识定义的科学整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4 3唐增增.“知识”考辨.图书与情报,2009,2 104王杰才.谈谈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文科教学,1996,2 5王坤.论知识产权法上的知识概念.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6王坤.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知识产权法的影响.中共浙江省党校学报,2009,1 7伍振华.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图书情报工作,2003,10 8赵奇平,赵宏中.影响知识存量与流量的相关因素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2 9英T?索雷尔.知识的分析.哲学译丛,199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