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摘要】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从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出发,构建了一种以产业联盟和研发联盟为中介,高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旨在探索一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针对这一培养模式,融合模块化思想,探讨了一种模块化设计的课程教学方式。 【关键词】 研究生 创新能力 有效途径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并演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进一步延伸到上游即人才培养的源头上,继高校大学生的扩招后,研究生也随即扩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化和创新将直接导致是否有更
2、多的符合国家要求又有着充分竞争力的毕业生从容地走上社会。在指导教师一对一辅导已经成为不现实的情况下,一对多成为必然,然而培养模式却依然停留在传统精英培养模式上。学生围绕考证复习,学习知识,却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二、创新的认识 “创新”已经是高频率闪现的词汇,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希望在 2020 年,中国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创新本身的概念也有2多种解释,如别人没说过、做过的、甚至没想过都可以叫创新。之所以叫它创新,就是因为它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甚至加强了我们的竞争地位等等。所以创新的本意
3、应该很广泛,包括改变旧的结构、模式、流程,发展过去的方法都属创新。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调创新教育方法,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需注重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要求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一定程度的跨专业学习可拓宽思维,思维路线应是开发、扩散的,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会有多种。这也要求学校在研究生培养的路径上备有多种方案、多种途径去探索和选择,学校及研究生导师在这方面更应该有所导向。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自身的因素。首先,报考者的动机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相违背。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表明, “2009 和 2010 年
4、硕士生的就业率均不及本科生。特别是 2010 年,在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等四类毕业生中,硕士生的就业率是最低的” ,甚至出现求职时故意隐瞒研究生学历而只出示本科学历的新闻,研究生学历被认为成了夹生层。原本许多本科生读研的目的就值得商榷,或为逃避本科就业压力、或为增加报考公务员机会、或为增加学历身份竞争实力,极少是为了提升学习能力,更不用说提升科研能力(尤指学术性研究生) 。其次,研究生主动创新意识的缺乏。从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的历年录取情况来看,很多研究生都属本科应届生。因此,其原有的学习方法往往是本科被动式的学习,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很多研究3生只是关注于用来考取各种
5、职业资格证书或公务员考试,应试能力倒是进一步提高,但未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瞿海东等人(2003)指出“研究生自学能力、研究组织能力、人际表达能力、理论构思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形成了研究生创新的能力结构;不同学科、学位、年级、性别的研究生在创新能力诸层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 。 2、培养模式的缺陷。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通常每个研究生就读期间,除必须完成相应学分的课程外,同时要公开发表至少一篇论文,并撰写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否则不能毕业和获得学位。发表的论文不仅与学位、与毕业有关,也关系到学生的奖学金和市、校三好学生的评定,甚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以后的落户和就业。硕士生的综合能力评定主要是根据
6、其学习成绩、科研和其他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科研主要体现在小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上,因此各种功利性因素比较强。这样,为了完成求学期间的论文指标,一些研究生往往只是一味的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论文的质量,富有原创性和学术含量的论文较少,在核心刊物和 CSSCI 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更是寥寥无几。而学院对能力培养目前还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指标等内容,这就造成了目前研究生整体科研成果质量水平的下降而难解的局面,也直接打击了研究生主动进行科研的兴趣,更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有待改进。通常的研究生课程是按照公共学位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来进行
7、分类设置的,课程设置的侧重点有些模糊。从上海海事大学会计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看,每位研究生在修满规定的 30 个学分前提条件下,剔除公共学位课、4学位基础课、专业学位课的必修学分(2224 学分) ,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仅占 68 个学分,而可供选择的选修课课程数仅有 5 门(每门选修课 2 个学分) ,也就是说每名会计学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的空间是从5 门课中选择 34 门,选修课几乎就是必修课,选择空间甚小。现有的课程多为会计理论方面的课程,实务类课程几乎没有。此外,非正式课程数量较少,课程的国际化程度也有待提高,而关于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的课程基本未设置。在教学形式上各老师目前多数采用专
8、题式的讲解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这样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的现状是某小组在某一专题上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时,学生只是处于对现状与历史的归纳和总结,而未能深入接触或了解到学科广泛的最新科研动态和研究进展。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督促学生小组参与其他小组的内容,再就是增加举办学科讲座,尤其是涉及某一具体学科的前沿动态方面的讲座。王文利等人(2008)研究发现日本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行“大讲座制” ,包括理论与实务、现代与历史等综合性内容,不仅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研究生充分借鉴相邻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也可拓宽研究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创造性成果
9、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导师因素的制约。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的师生比例相对较低,一般专业的导师每一届带五、六个研究生,而有些热门专业或相对出名的导师甚至一届带十几个研究生。这样,基于导师精力和课题数量的限制,使一部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很难参与到具体项目课题的研究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之中,也很难得到细致的导5师专业学术指导,这样就直接制约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包咏慧等人(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导师的学术造诣、科研经费和成果、指导投入和指导方式均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 。此外,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基于导师的指导时间、业务工作量的限制以及自身性格等各
10、因素,分摊到每个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次数和时间也大为减少,通常是多个学生共同交流,这样无法很好地进一步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专业能力,也无法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给以恰当的尤其是个性化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突围路径 1、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增强创新的源动力。生源质量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主动创新意识,而主动创新意识的具备与否则是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近来来,形成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的原因有:考试内容多以知识记忆和逻辑演算能力为核心,为通过考试,学生必须加强几门课程知识的记忆,放弃其他知识的学习,学生的知识视野变窄,客观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甚至抑制了学生
11、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些跨专业的考生,只学习了一两门考研的专业课就攻读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非常薄弱,缺乏创新的基础。此外,研究生招生基本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而录取时偏重于初试成绩,而在复试过程中应了解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基础等方面很难包罗,基本考虑不到。且研究生导师对自己将要指导的学生在招生时的话语权不大,这对国外流行的双向选拔研究生这一过程来说,存在缺憾。 因此,可以将招生的考核标准进行优化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一方面,笔试环节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知识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测试;6另一方面,重视学生本科时期的表现,事先了解考生在本科阶段潜在的研究表现,以方便招生单位获得考生本
12、科期间的科研基础、学习能力等信息。借鉴国外的经验,让导师拥有主要的决定权,使导师在选择学生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有所倾向。 2、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新模式。研究生创新动力的激发、创新潜力的释放“既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因素(内因) ,又依赖于创新主体所处的环境因素(外因) ”。结合朱红等(2010)阐述的创新成果产生机制,主要可以通过改善研究生培养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学术氛围)的途径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研究生创新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就是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基于研究生创新基地教育模式(樊鸿伟等人,2008) ,以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和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为典型的研究生教育创
13、新工程(程志勇,2006) 、高校与产业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培养模式(孙勇,2008) ,以及以 I/UCRC 模式为例的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武学超,2012)的经验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的特点,建立企校联盟。 如以航运业为联盟,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选取与以航运为特点的产业联盟,一方面,可以解决航运业中一些小企业因资金有限无法投入科研的困境;另一方面,以整个航运产业为联盟,可以使得科研、教学人员也全面了解整个航运产业链,有利于产业内不同学科属性人员之间交流,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和挖掘创新点。 整合联盟多方的优势,整合需要有权威的人或者单位构成的航运业联盟产业咨询委员会
14、,了解和发掘在航运业联盟中某一企业的特殊需求7或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共同需求,初步拟定研究的项目方向。然后与联盟及专业的学术咨询委员会咨询、讨论,确定上述各种需求是单独立项还是以需求共同体的方式整合立项,并进一步争取航运产业基金及国家、市区予以支持,确定好初步的科研项目计划后,交予学校的行政单位负责,学校组织应充分承担平台的作用。由学校负责招聘课题研究成员,各子项目可由特定教授或副教授负责组织相关专业研究生参与。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校内某些导师因课题不足而使其所带的研究生无法参与科研锻炼的问题;另一方面,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子项目课题的研究,很好地激发其主动创新意识。 3、构建有
15、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 。就上海海事大学经管类专业研究生来说,其专业理论课程, “主要是研究某些基础科学理论在具体学科上的应用,与基础理论课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性与先进性等鲜明特点。显然,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强化学生创新精神意识至关重要,可谓举足轻重” 。而如何采取有效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这一系列的专业理论课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强化有待于研究。结合上述构建的模块化的思想,重构一种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以会计学研究生的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课程来说,其具体的模块设计思想,如图 1 所示。 结合
16、产业联盟具体企业的科研项目,运用模块化的思想来构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使研究生回顾和学习模块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每一模块都对应科研项目的8相应案例,可以很好地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按照模块化的难易程度以及与相应的课题研究进程相匹配、相一致的顺序来安排知识模块的教学,研究生每完成一个知识模块的学习后,同时也完成了相应课题的研究。因此,当完成所有知识模块学习的同时也了解和掌握了整个课题研究的流程要点。 课程模块化设计教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专”和“广”上。 第一,这种教学方法与相应的课题研究相结合,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模块化教
17、学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重于单纯的知识记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启发研究生的推理能力、总结能力。尤其是成本管理的相关课程在企业实务中真正运用的都是进行的过程控制,在成本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的三部曲中,难点还是在事中环节。此外,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相对应的项目研究,可以使得学生主动学习与项目研究所需的其他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洞察实践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进而从“专”的层面上锻炼学生。 第二,模块化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柔性化特点,可以弥补课程设置缺陷,扎实研究生创新基础。以某一具体项目涉及到的问题为切入点,构建相应课程模块的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增设科技前沿知识的内容,因为“前沿性知识的不
18、足是导致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性问题的重要原因” 。把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可以让研究生很好地了解自身专业的研究动向,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整合知识模块的构成和充实知识模块的构成内容,注重人文9社科类和理科类课程内容的交叉和融合,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的模块化课程网络体系。例如,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行跨学科的综合,扩大了学科范围;开设新的综合性课程,使课程设置的门类更加齐全” 。这样,就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知识综合利用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而从“广”的层面锻炼学生。 这个方法的局限在于:要求企业把课题提交出来,
19、课题有可能相对能够切割分块给研究小组,实务上有待于摸索。 4、加强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一支能适应科技创新、责任心强、师德高尚、在学术界享有声誉、有能力跟踪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 。因此,“如果导师缺乏创新意识,不进行创造性的科研探索,就不可能指导研究生在科研领域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因此,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导师的选拔,不仅注重导师本身的科研水平,更要注重其学术道德和对研究生创新的指导水平;另一方面,要对导师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尤其是其自身及其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评,需防止短期化行为的业绩突击。此外,以上所述的一种以产业联盟和研发联盟
20、为中介、学术咨询委员会和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能够多途径、多渠道的积聚行业内外的专家指导,使得研究生迅速了解学科的前沿和理论发展动态,拓宽知识面,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特别是行业特色院校应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形成学术凝聚力。 五、结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结合研究生10教育的特点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以知识供应链为前提,构建一种以产业联盟和研发联盟为中介,企业与学校相互合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基于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融合模块化思想提出了一种模块化设计的课程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将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渗透到研究生教
21、育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学术氛围)的改善提供有利条件。 纵观国内各高校,尽管普遍设置了研究生创新基地、中心等机构,但是也都在摸索之中,本身创新活动就没有固定的规程,愿本文能为正在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的学校和个人提供一点思路。 【参考文献】 1 瞿海东、陈慰浙: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结构及其差异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 2曾利君: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悖论与突围J.中国高教研究,2012(3). 3 包咏慧、成爱武:西部普通工科院校导师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分析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4). 4 杨丽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3). 5 覃睿、丁松滨:影响研究生创新潜力释放的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6 陶虎、庄玉梅、于仁竹: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块